中国经济时报:购买《猪之歌》与公共财政原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10:39 中国经济时报 | ||||||||
作者:刘以宾 四川省两个养猪县争相邀请网络歌手香香、购买《猪之歌》及代言费,甚至拟请香香作“荣誉县长”,是近期一大新闻。按照“人咬狗”的理论,这事还真够“新闻”的,因为总让人觉得有某种滑稽乃至荒唐。良好的地方政府形象、官员形象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之一便是不做不该做的事儿,或者在某些事情上适当摆摆“架子”,例如和一个网络歌手面对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直是地方政府热衷的思路和方法。不能说一点儿效果没有,但“花架子”、劳民伤财的实例更多。即使真想“搭”起一个能唱出经济大戏的“台”,用于搭台的“材料”总也得象个文化,起码应与文化沾边儿。例如某种独特的、具有文化发掘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地方工艺、民俗、特产、景观等等,其他地方的人原本不甚了解,所以需要有人“代言”,需要媒体宣传,需要通过“名人效应”告晓于天下,以此招徕四面八方的人前来品味它,引来具有市场前瞻眼光的投资者。而猪这种家养动物,无论你如何挖空心思想赋予其“文化”底蕴,它毕竟还是连孩童都再熟悉不过的普通的猪。该县养出的猪难道是与别处的猪截然不同的珍奇物种?且非得找个明星“代言”? 地方政府绞尽脑汁作“猪”文章,也许为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动机不可谓不积极。即使这桩交易真能“双赢”,即通过一系列炒作令全国消费者对该地这种“神奇”的猪另眼相看乃至趋之若骛,那么这笔购买抑或说炒作的成本,是不是应该由地方政府来支付呢?地方政府手里的钱,只能是纳税人贡献,无论最终的购买成本是一百万还是几十万,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县来说都不算个小数目。地方官员脑子一热,随随便便就把这笔钱付出去了,征得纳税人乃至本地百姓同意了吗?更何况,这笔交易到头来很可能成为一场毫无意义的“游戏”,假如买回来的“商品”其“性价比”极低甚至是一件根本不能产生任何效能的废物,“拍板”者如何为此承担责任? 地方政府手里的钱应该怎么花,似乎是一个一直没解决的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没解决,在决策程序、规章制度、效用评价、监督制约上也没解决。正是由于没解决,才导致了一方面中央不断出台关于遏制公款吃喝、公费出国旅游、购买高级轿车等等规定,一方面该花的不花、不该花的乱花、权力者个人说了算、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依旧的现实状况。例如,教师工资严重拖欠,而招待费却节节攀升,谁都知道这样做不合适、不合理,但花钱者“错”在哪里,应为这种错承担怎样的个人后果,似乎是永远理不清的一团乱麻。用纳税人血汗钱购买所谓的《猪之歌》以及明星代言,地方官员之所以敢如此明目张胆,也是因为按现有规章,无法确定地指责其“错”在哪里。 由“请明星代言地方经济该由谁埋单”的媒体质疑,联想到早有人倡导的“公共财政”的理念与原则。按说,实践“公共财政”理念与原则很简单,那就是花财政钱的人立足于让所有百姓直接地受益、共同地受益、确定地受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这样做。例如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修建非“形象工程”的公用设施等等,虽然也有一个“投入产出比”高低的问题,但一经交付使用,全体百姓立马便可直接地、共同地受益。假如将财政资金用于旅游景点的投资,尽管不排除全体百姓也可能从中受益的可能,但这种受益却是间接的;至于共同而平均地受益更难做到,搞不好,旅游景点门票增收的相当部分装进经营者个人的腰包,或变成地方政府的小金库。购买《猪之歌》和明星代言又将使百姓如何受益呢?其最大的问题是受益的十分不确定性:很多市场交易都有巨大的风险,侥幸成功,且百姓从中受益长远,当然皆大欢喜;假如交易失败乃至“颗粒无收”呢?无异于纳税人乃至全体百姓要么一直被蒙在鼓里、要么眼睁睁看着本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就那么轻易地打了水漂。 笔者个人以为:越是到地、县一级,越需要树立“公共财政”的理念和原则。地方财政不仅实力十分有限,而且对百姓“欠帐”颇多,因此最应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诚然,直接投资于大型国营企业,或进行类似的财政投资虽然算不上直接的公共财政支出,但常常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对能源、原材料等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这类投入,一般也应由中央财政承担,地、县一级财政既无此能力,也无此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