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经济学大腕重庆聚首(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02:26 重庆晨报
经济学大腕重庆聚首(组图)
  上图:从左至右分别为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萧庆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福格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下图: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杨新宇摄探讨人力资本与环境投资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话题

  本报讯(记者赵君辉谢夷)昨上午,希尔顿大酒店缙乐殿宴会厅高朋满座,掌声阵阵。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暨2005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年会在此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经济学大家济济一堂,就人力资本与环境投资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话题进行为期两天半的深入探讨。市长王鸿举作大会致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作主题演讲。

  王鸿举致辞

  王鸿举在致辞中说,全球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环境的竞争,进入21世纪,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经体现为知识的竞争。作为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重庆正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向着“十一五”及2020年预定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本和人才体系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有关方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重庆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化,进而极大促进本地经济的高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出席了昨天的开幕式。

  作主题演讲

  开幕式结束后,副市长黄奇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以及世界著名卫生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作大会主题演讲。下午,8个专题论坛同时展开,分别就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教育、科技与经济增长、贫困与收入分配、转型经济与政策管理等16个专题进行了成果交流与讨论。

  漂亮!经济学家盛赞重庆夜景

  本报讯 (记者戴宇陈羽啸)昨晚,本届年会的论文大奖———邹至庄最佳经济论文奖在朝天宫号游船上颁给了三位国内外的优秀学者。

  夏威夷大学的助理教授陈小军、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曹静和来自北京大学的陈晓光从邹至庄教授的手里接过了本届最佳经济论文大奖,他们每人都获得了1000美金的奖金。这也是邹至庄经济学论文奖首次在重庆揭晓。

  颁奖仪式之后,来自全球的学者们一起领略了山城的美丽夜景。“Beautiful!”“太漂亮了!”学者们纷纷沉醉在两江的美景之中。

  林教授,记得给我打电话哟

  学生观众会场忙追星

  本报讯对于学生观众来说,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带来的学术熏陶还是其次,能见到久仰大名的国内外经济学大腕才是兴奋点。昨日研讨会现场,签名本翻飞,闪光灯四起,年轻学子们各自追逐着心目中的明星。

  报告厅冷热不均

  昨日1点半,研讨会的第一次专题讨论分别在8个报告厅举行。“林毅夫在北京厅,快去,快去。”一帮学生迅速把北京厅坐得满满当当,而几个由青年学者担任主持的报告厅内却人烟稀少,只有专家们坐而论道。

  林教授有了我电话

  昨日下午3点30分,茶歇时间,林毅夫从酷热的北京厅出来就被围上了。一位男同学向林毅夫索要名片,刚好名片耗尽的林毅夫只能表示歉意。

  “那您记一下我的电话吧?”男同学不舍不弃。林毅夫听罢立刻从西装内兜里摸出了速记本,问清姓名,记下电话,男同学终于如愿以偿,“林教授,有事就给我打电话哟!”

  排成长队要合影

  “那是邹至庄哟!”“哪个邹至庄?”“就是写《中国经济转型》的那个邹至庄啊!”正在大厅一角接受记者采访的邹老终于暴露了。很快,要和邹老合影的学生排起长队。本报记者谢夷赵君辉

  黄奇帆脱稿演讲赢来满堂喝彩

  本报讯昨日上午,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作主题发言,向参会嘉宾和听众介绍重庆直辖以来保持高速度持续发展的原因。

  没有讲稿,在近半个小时的演讲中,黄奇帆用经济学家们最信赖的数据说话,上百组涵盖了重庆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数据信手拈来,引来现场经济学大腕们对重庆官员的侧目,演讲结束,满堂喝彩。
经济学大腕重庆聚首(组图)
福格尔和妻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用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中国经济GDP中国GDP可能被低估

  本报讯“大家都在讨论中国的GDP中的水分问题。我认为,中国的GDP可能被低估了,因为它没有解释教育和卫生健康这类服务业对中国人生活品质的提高。”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威廉姆·福格尔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暨2005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主题演讲中说的一番话。

  福格尔被称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之父”,是参加中国留美经学会年会次数最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昨上午,他拄着拐杖走上演讲台,运用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中国经济GDP。

  福格尔从卫生健康与教育等服务业表现出来的合力进一步阐释了他的观点:现在中国小学的入学率已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差距大的在于高等教育的就学率。“如果这个数据达到50%%的水平,中国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将演变为新一代的人力资本,为GDP创造6.7个百分点的贡献。”

  福格尔说,有统计表明,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中有一半应该归功于科技生理进化。进化的大部分来自于人体热力学效率的提高。研究表明,将人体能量投入转化为工作产出的比率在过去的200年中增长了50%%。同时,人民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丧失劳动力的时间比从前延迟了几十年。

  “医疗卫生和教育部门中大多数的重要进展由于传统的GDP计算方式而被忽视了,因为这些部门的价值是由投入而不是由产出来衡量的。这是一件而令人遗憾的事情。”福格尔说。

  妻子坐轮椅伴他游世界

  昨日中午1点30分,结束与重庆市领导的见面会,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79岁的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威廉姆·福格尔在陪同人员的搀扶下回房休息。在他身后,福格尔夫人EnidMFogle坐在轮椅上紧紧伴随。

  须臾不离

  在福格尔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个就是南方奴隶制对美国经济的积极作用。对于这项颇具争议的研究,学术界历来褒贬不一,但有意思的是,福格尔的妻子正是一位黑人。

  “福格尔还年轻,腿脚比我利索,所以把轮椅让给我了。”虽然只有借助轮椅才能活动,但福格尔夫人的脸上却见不到丝毫抑郁,玩笑张口就来。

  就是靠着轮椅,福格尔夫人伴随福格尔完成了环球学术之旅。只要是福格尔出现的地方,总能看到她的身影,这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一段佳话。

  重庆很美

  福格尔夫妇是第一次来重庆。他说:“我和夫人都觉得重庆很美,但是雾大。这预示重庆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很艰巨。今年CES年会的主题正好是人力资本和环境投资,我想会议的一些思想应该对重庆有所帮助。”

  福格尔夫妇此次来渝将停留6天。福格尔说,除了开会,还想到其他地方看看。福格尔夫人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谢夷赵君辉采写

  邹至庄:很想看看新重庆

  本报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可谓群贤毕至,俯仰之间皆是学界明星。昨日下午3点半,研讨会的茶歇时间,记者采访了计量经济学国际权威、普林斯頓大学经济学教授邹至庄。

  满堂邹老门生

  提起邹至庄,大陆的中青年经济学家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在邹教授的奔走联络之下,邹至庄出国项目从上世纪80年代启动,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学子出国深造的少有窗口,成就了一批批才华横溢的青年学人。

  在此次聚首重庆的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会员中,许多人都是邹至庄出国项目的受惠者。茶歇期间,不断有参会的中青年学者慕名上前,自认邹老门生,向邹老致敬。

  不是专长不妄言

  出人意料的是,对于“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等昨日研讨会上的热词,邹老思量许久,回答只有三个字:“我不懂。”

  “我对这方面没有研究,在论文中有所涉及,也大多是引用别人的论述,所以没有发言的资格。”邹老向记者解释道。

  “这就是学术大家和现在一些四处乱发言的所谓经济学家的区别吧!”听到身边一位门生的“吹捧”,邹老一笑而过,不予置评。

  很想看看新重庆

  不过,提到重庆这座城市,邹老还是兴致勃发,“我1980年和1982年来过两次重庆,那时的重庆像当时许多大陆城市一样,有些旧,非常乱。”

  2000年6月,借重庆中国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之机,邹老再度来渝,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新重庆让邹老感叹。

  此次来渝,邹老一下飞机就到了宾馆,直辖8年后的重庆只是沿途惊鸿一瞥。“很想看看重庆的新变化,就等着晚上的两江游了。”邹老笑道。

  同声传译设备成抢手货

  本报讯离研讨会开幕还有15分钟,首批同传设备已经告罄,主办方赶紧从酒店会务部急调存货。“幸好今天酒店没有其它的国际会议。”

  此次研讨会,英语成了会上的工作语言,虽然听众大都是大学师生,但要听懂用英语表达的艰深经济学问题,谁都没有把握,同声传译设备也因此成为抢手货。

  下午专题讨论,8个会场同时进行,没有了同声传译,许多人强撑着坐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憾然离席。
经济学大腕重庆聚首(组图)
林毅夫(图中穿西服者)在专题研讨会上与大家交流。

经济学大腕重庆聚首(组图)
听众听得如痴如醉。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预测未来20年里内地经济年增长率7%%以上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世界经济学界被称为传奇式人物。昨天,来渝参加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暨2005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的林毅夫,在希尔顿大酒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立志研究内地经济

  197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刚被派到金门担任马山连连长仅3个月的林毅夫,便从金门跃入海面,泅水来到福建,告别了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岛屿,也告别了自己的父母妻儿。那年,林毅夫27岁。

  如今,26年过去了,坐在记者对面的林毅夫显得闲适、自得。在希尔顿大酒店四楼的休息厅里,林毅夫成了众多经济学硕士追捧的明星,因为他们都希望报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博士,成为林教授的高徒。

  林毅夫用浓重的台湾地方口音对大家表示欢迎,并请他们在报考之前作好知识准备。

  “26年前,您这样传奇地来到内地。26年过去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林毅夫说:“我亲眼见证了邓小平时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当然也贡献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林毅夫说:“到内地研究经济也说不上什么传奇,这是我长期思考之后的行为。但当时的我或许没有想到,那一跃,几乎可能是我与台湾的诀别。2002年,家父去世,我都没有回去过。”

  “您在台湾也可以同样研究经济?为什么选择来内地呢?”记者问。

  “是的。如果我在台湾,也同样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学领域也可以做研究,但文章很难发表在国际经济学刊物上,这是因为台湾的国际经济地位相对有限。而我现在所作的研究,能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林毅夫说。

  与经济改革结下不解缘

  从台湾到内地后,林毅夫在福建居住了3个月。随后,林毅夫用了3年在北京大学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紧接着又得到一个对当时的国人来说难以想象的机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芝加哥大学,林毅夫把目光集中在了中国的农村问题上,他认为,农村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1987年,我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学成回国后,进入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对我来说,我认为这是当时最好的工作了。我能到全国各地去考察,有机会见证并影响社会的飞速发展,正符合我来到内地研究经济的想法。”林毅夫说。

  林毅夫告诉记者,他从国务院机关转向学术研究,是开始觉得中国正走向全方位的改革,在他看来,这需要理论和教育。所以,1994年,他离开了国务院,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尽管离开了国务院,但林毅夫从未停止过向高层提出决策建议,这些建议,涉及到农业、国企改革和金融方面的种种问题。“一些建议直接被采纳,并制定成了政策法规,另一些建议也以不同的方式在日后的政策中有所呈现。”林毅夫露出十分欣慰的表情说:“作为一个长远的过程,改革的方向基本符合我的预期。”

  通往诺贝尔奖的路上

  2004年6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威廉姆·福格尔在杭州的一次学术会上,曾直言林毅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力人选之一。目前,林毅夫仍被称为“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经济学家”。

  11年来,林毅夫所创办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日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桥头堡。这些,林毅夫并没有归结为自身的不懈努力,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成就归结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他认为经济学家的成就和国家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经济乐观派

  林毅夫是中国经济乐观派的代表人物。他对中国的农业、网络经济、中国加入WTO的种种乐观预期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他认为,中国内地在未来15到20年,经济年增长率将可能维持在7%%以上。

  林毅夫说:“我对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去年6月,我告诉罗伯特·威廉姆·福格尔,中国将可能是世界第一个实现复兴的文明古国。”

  专题论坛靓妹追星

  昨天下午,“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专题论坛在希尔顿四楼北京厅举行,由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主持。

  记者在该专题论坛的现场看到,此间人气极旺,仅2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里,挤满了60多人,靓妹占了“半壁河山”,还包括一些外国靓妹。

  论坛原定13点30分开始,但在13点左右,已是座无虚席,连门口都被挤得水泄不通。13点25分,林毅夫提前宣布论坛开始,并要求每篇论文的宣读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会议室的门一直无法关上,十多人把通道完全堵死。也许是因为屋小人多的原因,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还高出许多。

  留美经济学者准备回国创业

  本报讯 一个经济学界的学术会议,媒体如此关注,听众如此热捧,让许多回国参会的留美经济学者大呼意外。

  一位留美学者介绍说,美国虽然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但经济学在美国只是象牙塔里的冷门学问,普通人并不关心,学术会议只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大陆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经济学俨然已成显学。”几位仍在美国做事的学者开始商量回国创业的事。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