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08:04 大连日报

  今天,是第十五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认真贯彻、实践这一主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正确处理发展与用地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道路,以节约集约用地来支持、保障和服务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科学发展与科学用地的和谐局面。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1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37%左右。我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们面临的人地矛盾,是世界上最尖锐、最突出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土地退化、损毁严重,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浪费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国情所致,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必须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我市的人均土地和耕地面积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地矛盾更为突出。随着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和四大基地建设的全面推进,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加大,土地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这对缓解大连土地资源供需紧张关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发展离不开土地,建设必然要占用土地。在社会发展史上,人类不断地改进土地利用方式。总的趋势是从粗放利用方式向集约化利用方式转变。我们要深刻认识并尊重这个规律。在我国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在于节约集约用地,走“内涵挖潜”之路。利用好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用效益。

  第一,要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努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我市可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很大。破产、停产、经营不善的企业和废弃矿山、荒废土地、半截子工程等造成大量土地闲置,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另外,低产盐田、废弃盐场、可利用滩涂等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大。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形势下,要十分珍惜这些宝贵的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研究制定盘活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用地单位使用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供应保障能力。

  第二,要积极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科学安排建设项目用地。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的关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科学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建设项目,要优先保证用地需要;对那些淘汰类、限制类的投资项目,要禁止或限制用地,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当前,我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建设项目用地供求紧张,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强度、投资强度不高,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土地的粗放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也是我市土地供应紧张的原因之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下工夫,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要强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对新上项目的土地使用集约程度、投资强度等要严格把关,凡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达不到国家规范标准的,不得供应土地。工业项目建设要严格控制厂区绿地率,严禁借搞“花园式工厂”之名,行圈占土地之实。要及时总结、大力推广各地创造的节约集约用地典型经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好服务作用。

  第四,要坚持不懈地节约土地。经过中央的宏观调控,土地市场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严格土地管理的任务仍然艰巨。土地国情意识、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尚未全面树立。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决心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土地管理工作,并坚持常抓不懈。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基础,对于人类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历史证明,文明的盛衰取决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只要全社会都能关心土地管理和开发事业,我们的土地资源就会得到有效保护,经济建设也将得到切实保障。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