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水煮名著”:权谋哲学借尸还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10:1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交流缘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图书市场上有关管理学的书籍多起来,而且大多都很畅销,总占据书刊销售排行榜的前列。其中很多国人写的管理学书籍纷纷对古典名著进行解构,比如《水煮三国》、《麻辣水浒》、《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等等。

  有人对这些管理学书籍大加吹捧,称赞其“成大业若烹小鲜”,认为这些有趣味的读物“融智慧与管理精义于一体,寓至理于谈笑之中”,具有很高的谋略学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市场谋略学”。而恰恰是这“谋略”二字,也招致了许多非议。对这些书籍嗤之以鼻者认为,权谋用于政治战略无可厚非,但也不可滥用。而其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企业管理,则与中国企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显得背道而驰。毕竟,市场的健康发展首先应该在乎诚信,而非勾心斗角。以人为本,以智制胜是创业并获得经济收益的方法,却不是最终目的。

  ———编者

  刘海明

  “烹饪”名著的畅销书,骨子里就是告诫人们:管理就得靠攻心取胜。然而,企业管理毕竟不是玩权弄谋,而是靠智慧加科学。权谋固然有助于人们处理职场中的人际问题,但是如果用的过多过滥,却不会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喜欢逛书店者会发现,许多市场化的书店都成了“经济管理和风水专业书店”。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惟有这两类书独占鳌头。特别是《水煮三国》、《麻辣水浒》、《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等所谓的管理类书籍更是十分畅销。

  面对“烹饪名著”类图书的畅销,我们心存疑窦。名著成了放在厨房案板上的鱼肉,等着被作家们“烹饪”,究竟是名著的悲哀,还是管理学的悲哀?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既然“烹饪者”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白领阶层,名著当然需要适应特殊读者群体的口味,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大话权谋学,借用现成的名著人物谈论人际关系。作者希望用现成的名著模本抬高自己的作品,被管理者希望从这类书中汲取被上司穿小鞋的教训,管理者则从中找到可资借鉴的弄权术,而出版社则可以借着这类图书谋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正因为各有所取,《水煮三国》之类的图书才风靡一时。

  对古典文学名著,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价值。鲁迅先生在谈论《红楼梦》时,曾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革命家看见排满,道学家看见淫,才子佳人看见情。”好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部名著,视角不同,每个人得到的感受也大相径庭。现在,管理类书籍的作者们已经“烹饪”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估计下一个就该磨刀霍霍向“红楼”了。如果鲁迅先生再有机会点评《红楼梦》时,很可能会说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看见“权谋”。看看王熙凤弄权的章节,《水煮三国》的作者们来部《爆炒红楼》,也未尝不可。

  “烹饪”名著的畅销书,其共同点在于作者们以人治社会的宏观思维模式,企图给市场的微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寻找“灵丹妙药”,以管理先哲的姿态,给人指点迷津。其实,骨子里就是告诫人们:管理就得靠攻心取胜。

  我们不否认管理工作需要智谋。哈佛商学院的MBA教材,其中列举的商战经典案例很多,也很有学习的价值。然而,企业管理毕竟不是玩权弄谋,而是靠智慧加科学。权谋固然有助于人们处理职场中的人际问题,但是如果用的过多过滥,却不会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学习《水煮三国》、《麻辣水浒》中的方法,每个管理者和员工都成为颇有心计的“权谋家”,那么,我国的市场经济会成为什么样子?

  盛立中

  谈管理也好,论方法也罢,关键在于“用”。管理中的最高境界在于“无”,讲究潜移默化,而不是循规蹈矩。目前,用中国古代名著解读管理方法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争论,但市场已经发出了积极的信息。

  管理学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方法学。管理学中提高人们智谋的说教,其实是方法论而已。国人最初接触的管理学大多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几十本大部头经典教材。虽然这些书籍的编者尽可能采用多个商业案例提高可读性,但对于不专门从事管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这些教材仍然是“天书”,很少有人能在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环境中“活学活用”。

  去年,我国管理学图书市场忽然热闹起来,就在于出现了颇具中国百姓看点的管理学书籍———《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麻辣水浒》、《闲看水浒》、《诸葛亮日记》等等。这些管理学书籍试图用一种通俗幽默的手法让国人接受和消化繁杂的管理学,给人们提供一个多维度、多视角思考管理科学的空间。这些通俗管理学书籍与哈佛商学院那些严谨的管理教材相比确实显的比较“另类”。也正因如此,这些“大煮”中国古代名著,并志在教导国人谋略的通俗管理学读物能够畅销起来。

  毋庸置疑,畅销本身就意味着这些通俗管理学读物获得市场的认同程度。这些经济学管理书籍的畅销,让各位作者赚了个盆满钵满,于是,更多的作者便一窝蜂似的一本一本向市场上“搬运”他们的管理学思想。

  对于这种管理学书籍的畅销,有人赞成,自然也有不少人看不顺眼,认为用权谋进行市场管理有碍中国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倒觉得这些作者用“中国特色”创作的管理学方面的书籍确实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值得人们花点时间去读一读。

  去年底,某位作者写了一本有关美国西南航空企业管理文化的书籍,辗转找到笔者为其写序,被笔者以“不合适”为借口婉拒了。笔者不是企业管理问题的专家,也不是业界领导,更不具备管理实战经验。这种管理学研究书籍,竟然要一个“三无”人员开序,岂不犯了管理学上的大忌。

  说起来,美国西南航空的管理与企业文化于中国特色看来实在有些“另类”了。西南航空的创始人赫伯·凯勒曾扬言,“任何先进的商业模式都有被抄袭的可能,但我们的西南航空文化难以被复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市场中管理方法的不同。谈管理也好,论方法也罢,关键在于“用”。管理中的最高境界在于“无”,讲究潜移默化,而不是循规蹈矩。目前,用中国古代名著解读管理方法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争论,但市场已经发出了积极的信息。不过,我们的作者应该防止一种倾向,千万不要让幽默的时钟摆过头,把严谨的学问游戏成无厘头的噱头去吸引读者。

  朱四倍

  众所周知,成功的商业作品都融入了受众们本民族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表现出同一文化的亲和力和聚集力,容易唤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从而造成购买趋同。对于管理来说道理相同。我们应该明白,研究管理理论的目的,在于甄别哪些是管理创新,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从《水煮三国》到《诸葛亮日记》,从《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到《孙悟空不是个好员工》,从《麻辣水浒》到《闲看水浒》,一系列解构名著的管理学书籍风行于市场,看起来是蛮热闹,但是,这种对名著进行所谓符合时代的解读行为,是在诠释营销,还是歪曲真正的管理模式?

  要知道,解构出来的“管理”是一种万能式的理论,仅仅是一种纸上谈兵式的做法,是一种立足于中国人心理进行的“辩证法”似的解构,而与管理的实施并无必然关系。

  从中国市场经济正式揭开面纱开始,西方种类繁多的管理营销理论、先进的管理营销观念、优秀的企业管理方式及经营理念,为我国方兴未艾的市场经济土壤注入了新的营养和新的动力。然而,在向成熟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中,作为主宰企业命运的决策层是否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些解构式的理论能否为决策层提供智力支持呢?

  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企业仅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少数进步较快的企业也刚刚跨入了管理理论渗透阶段,还没发展到用最先进理论来指导原始经营的时候。成熟的西方管理理论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市场与企业,中国的企业也无法或不具备能力完全接受成熟而先进理论的指导。此时,“迷糊”的企业被一下子“冒出”的一大堆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营销学书籍包围,接受着系统或不系统的理论知识。但谁又是最适合自己的市场指南针呢?

  出书者应该明白,研究管理理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牟利,更在于指导读者甄别哪些是管理创新,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