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海碱业一期年产90万吨纯碱项目将正式试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11:31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6月30日,投资16亿元的青海碱业一期年产90万吨纯碱项目将正式点火试产,同时年产90万吨纯碱二期项目也将开工建设,并计划于2006年点火生产,最终形成年产270万吨的产能;再加上对蒙西联碱业原有生产线的控潜改造,届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市的纯碱生产能力将达到282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纯碱生产基地。更值得一提的是,与之相配套的年产60万吨水泥以及招商引资中的氯化钙项目正在着手实施中。而这种利用柴达木富集的资源所建立起来的盐湖化工、建材工业、煤化工等产业体系间原料、产
品、废弃物相互交换的关系,正昭示着海西在推动资源跨产业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进而推动产业化、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实践中的新转型。

  抚今追昔,这个昔日以自给半自给的农牧业经济为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牧民生活贫困的少数民族偏远落后地区,经过50年的发展,全州经济总量已由小到大,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连续迈进。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尤为迅猛。截至2004年,全州实现GDP突破1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名列前茅;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达14.7亿元,创建州以来的最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0亿元,超过前三个“五年计划”的总和;地区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州GDP总量的68%,以能源工业、盐化工业、冶金采选业、建材业和加工业为主的五大工业体系成为拉动海西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以年均7%的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实践充分表明,海西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成为省委、省政府着力培育的新兴工业基地。

  半个世纪波澜壮阔、丰富生动的发展历程,不仅使海西全州各族人民经受了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考验,经受了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而且探索出了一整套既符合全省总体布局,又切合海西实际的开发建设思路,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统筹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统筹辖区东西两个经济区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自身发展与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发展是硬道理。海西是一个地域辽阔、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不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扩大经济总量,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不仅难以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会失去应有的物质基础。

  纵观海西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归根到底就是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正如州委书记李鹏新所言:“凝神聚力求发展始终是我们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根本,始终是排除一切干扰、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实现速度、效益和后劲的统一,为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奠定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发展,海西经济总量和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使得经济增长顺利进入了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和工业化发展的提升期。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随之而来:在经济实力弱、整体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海西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在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不能永续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海西面临着保护生态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双重压力;在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科技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海西面临着加快新兴工业化进程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双重目标。如何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答案是:发展提升实力,发展成就未来。只有持续较快发展,才能创造海西更加美好的明天。

  “加快发展工业,全面建设小康,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海西”,“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利用”,这些关乎全州经济社会后续发展的新思路、新定位,将会从根本上提高海西的整体经济素质和竞争力,增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后劲。更何况资源富集的海西,在发展壮大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等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的创业实践中,已经建成了一大批诸如百万吨钾肥工程等事关海西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资源开发开始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型,以格尔木、德令哈两市为中心的东西部经济区初具规模且功能日趋完善,从而集聚了现在拥有而过去不曾拥有的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为把海西培育和发展成为全省新兴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就是要立足实际看海西,站在高处看海西,着眼未来看海西,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优良的作风,努力营造抓改革、促开发、求发展、奔小康的良好氛围,切实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州委、州政府坚持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形成了全州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局面。

  特别是“十五”以来,州委、州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投入,全州各族人民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接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新型市场格局也初步形成;建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纵横交错的立体运输网络,城镇的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投资和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发展,“两基”目标初步实现,民族教育事业继续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89%;州、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以医疗救护、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州已创建省、州、县级文明单位284个,建成了全国“千里青藏文明线”,格尔木、德令哈两市连续荣获全国及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有36个地区和单位跨入了国家和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行列。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全面推进民族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赋予柴达木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使民族精神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见诸于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坚持不懈地走“科教兴州”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才能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才能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只有加快推进依法治州进程,坚持依法办事,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司法公正,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又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也立足于现阶段的基本省情,明确要求海西要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参与对外经济合作与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资源和生态的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五个方面走在全省发展的前列。新形势,新任务,目前全州上下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在前进中凝聚力量,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在发展中明确定位,,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就一定能够实现。(记者:星 子)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