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姜颖:未觉优秀 但自知坚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14:50 法制早报

  “我不偷懒,不糊弄,我判一个案子,一定要判得心服口服。”

  “我追求的目标是:判决书中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

  “你跟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会更优秀。”

  □本报记者郝亚超发自北京

  姜颖在北京一中院知识产权庭工作已经十年了,现为合议庭审判长。

  “姜颖可不容易了。”北京市一中院认识她的法官们说:“她以前有风湿,严重的时候走路都一瘸一拐的。”

  姜颖谈起自己的身体来,倒很乐观,说得病的时候是十年前,现在几乎好了。但是眉眼里,还是掩饰不住那丝忧伤:

  “现在我胳膊肘还伸不直,打字的时候,手腕不能灵活回弯。”

  外表很温和,语调很清新的姜颖,其性格中的硬朗和豁达还是从话里话外渗透出来。

  追求学以致用

  “我大学是学机械的,毕业后又念了法学双学位,所以我就想找工作的时候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都用上。”

  1994年,恰逢北京一中院成立知识产权庭,而知识产权方面的案子涉及很多理工科知识,姜颖就报名了。

  两个专业都能用上,有了结合点,姜颖干劲十足,“比如说机械方面的侵权案件,看机械制图,我就能明白,如果没 有这方面背景,难度肯定要大些。”

  但是,难度还是很大的。当时由于知识产权庭刚刚成立,审判经验少,相关技术方面的资源也少。姜颖回想起当初的 压力,歪起脑袋直挠头皮。

  “虽然我懂机械,但是面包机和洗衣机的原理还是差很多;更难的是还有化学、电学、生物等领域,你如果看不懂设 计原理,就判断不出来新技术方案是不是有创造性,或者是不是构成侵权。”

  姜颖想给我举几个例子,但是话到嘴边又止住了——“太复杂了,我怕俩小时都给你讲不明白——你还是把这块略过 去吧。”姜颖呵呵乐道。

  通常,解决技术难题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请陪审员,二是自己打电话找业界人士咨询。在知识产权庭,除了姜颖,其 他合议庭成员均没有技术背景。遇到复杂案件,姜颖都主动承担起来,通过自己钻研、向技术专家请教、向陪审员学习等方式 ,全面了解专利技术方案,公正处理每一起案件。

  “先不说找合适的专家也面临很多麻烦,你找到的,不一定懂,懂的,未必能找到;而且,即便是向专家请教了,还 得要自己分析判断,这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你要彻底明白它们。”

  这给姜颖,当然包括所有知识产权庭的法官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始终被新事物包围着。

  由于专利案件多涉及日常用品,姜颖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甚至是休闲购物时,也经常留心观察周围的饮水机、电熨斗 、晾衣架、多士炉、剃须刀、推拉门、电饭锅等产品的结构和外观,为审理这类专利案件增加感性知识。这让姜颖成了一个小 “百事通”。

  “在这种繁忙的工作压力中,有时候想想,也有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说,你知道灌汤包怎么包出来的?我审过一个案 子以后就明白了:原来是用肉冻包的,一受热,肉冻就成汤了。你说多有意思!”姜颖呵呵地乐道:“这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

  “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

  姜颖不是敷衍人生的人。她希望自己总是在成长,总是在不断丰富,越来越有力量。她对自己的要求甚为苛刻。

  “我追求的目标是:判决书中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姜颖虽然学理,但是文字功底很强。

  由于专利无效案件涉及的技术问题和法律问题均比较复杂,要想把法律文书写得简洁,实属不易。姜颖作为审判长, 在合议庭一再强调不能为了结案效率而忽略法律文书的撰写。

  在她处理的一起涉及“石油钻井方法”的发明专利无效案中,行政决定、起诉状、答辩状和第三人的意见陈述书加起 来有80余页,当事人争议焦点涉及了3个大问题,8个小问题。为了既保障对当事人提出的每一个主张进行详细评述,又避 免判决书过度冗长,她下功夫反复看了十几遍诉讼材料,尽可能用最少的文字,准确概括当事人的诉辩主张,并充分表达判决 的理由和依据。即便如此,判决内容仍长达近30页,16000余字。

  “有一次,一个律师对我们一个同事抱怨,说他的案子判决书写的不好,他从网上看到跟他这个案子类似的判决,就 写得挺好。我同事问,哪个判决?一看,是我判的。我同事跟我说的时候,哎呀,所有的辛苦都不觉得苦了,从第三人那里听 到夸奖,好高兴。”

  她不仅对自己的法律文书认真负责,对合议庭其他成员的法律文书也逐一进行认真阅读和修改,严格把关,对有些判 决的批改甚至超过3次以上。白天没有时间,就带回家批改,绝不允许一份文书因为自己的疏漏出现问题。截至目前,她所带 领的专利行政合议庭的法律文书没有一例发现有质量问题。

  让公正和效率同在

  作为法官,有当事人托人给她电话,是无法避免的事。但是姜颖总觉得,那样心里不踏实,自己追求的信念就会倾塌 ,那是人生的灾难。

  “我的风湿病,严重了三四年,后来吃了一种药后,渐渐好了。”这场病给了姜颖特别的收获:“所以我特珍惜这种 健康的生活。没有大病过的人不能理解。对自己的信念,我珍惜,感恩。”

  有一次,有人托她的同事,希望在审判时“公正处理”。她同事当下就直接回复说:“只要案子在姜颖手里,你就放 心吧。她绝对会公正审理,你没理,找她也没用;你有理,也不用找她。”

  姜颖知道这事以后,特欣慰。这种口碑,让她赢得了尊敬和自信。

  公正之外,姜颖对效率也同样看重。

  2004年3月,为了解决专利行政案件审判效率低的难题,民五庭成立了专门合议庭,负责审理专利行政案件。庭 里任命姜颖担任该合议庭审判长,负责合议庭的全部工作。专利案件诉讼有两类:一是民事侵权,二是专利权效力行政纠纷。

  而后者多涉及更为复杂的专业技术知识,审理难度很大,并且几乎全部需要以判决的方式结案,不能调解,工作压力 可想而知。姜颖自知不能退却,也无法退却。

  “我也是希望能解决案件积压的难题,合议庭都憋着劲儿想干出点成绩,”姜颖笑着回忆说:“当时有很多积压案件 。3月合议庭一成立,6月就结了一大批,我们2004年专利无效行政案件全年结案227件,比上年的156件增加了4 5.5%,未结案下降了56%,平均审理期限也由去年的8个月缩短为5个半月,合议庭全体成员的结案数量均在全庭名列 前茅,其中判决结案包揽了全庭的前3名。”

  因为专利无效案件都因专利侵权案件而起,地方法院要等待专利无效案件判决完后,以此来审理专利侵权案件。“所 以我们必须提高效率。专利侵权都涉及到市场占有率啊,如果我们效率慢,一个案子等三年,那即便是公正判决了,对被侵权 人来说,可能好企业都拖垮了,公正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公正必须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

  因此,姜颖在主持庭审时,做了创新,将原始的先质证、后辩论的模式,改为结合原告起诉事由,确定当事人争议焦 点,按照先程序问题、后实体问题分别进行调查和辩论的方式,既使争议焦点明确化,也使当事人的陈述针对性增强。

  “我不偷懒,不糊弄,我判一个案子,都集中自己和合议庭成员的能力、精力和信念,一定要判得心服口服。”

  加班对于姜颖来说太平常了。每年的10月到12月,经常加班到12点。平时周六周日也得加班。任务重,人手少 ,她常叹气说连总结和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一个接着一个,似乎看不到尽头。

  37岁的姜颖现在还没有孩子。2000年到2002年,她参加了最高院组织的“中英青年法官交流项目”的选拔 ,经过层层考核,被选送至英国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她回国后,爱人也去了英国学习,她于是报考了中国 人民大学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方向的博士,像陀螺一样,没停过。每次要考试的时候,她都祈祷这是自己面临的最后一场考试 ,但是这个愿望总也达不成。

  “第一年念博士的时候,1月份要考试,还要交论文,但是年底结案任务还很忙。我哭的心都有,没办法,只有加班 ,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事影响工作。”

  “自己给自己找事,总觉得自己过得特别苦。”姜颖形容自个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但是付出总有回报。姜颖在业务上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尤其是当事人对她的判决特别服气的时候,那一刻——真切感 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优秀来自前辈和团队

  姜颖反复说:我没觉得自己多优秀。如果有人这么认为的话,是因为整个知识产权庭风气都很正,有优秀前辈的言传 身教,有同事们的集体努力。

  “所以我舍不得离开这个集体。尽管有时候也觉得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但想想这里氛围这么好,就又甘心了。你跟 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会更优秀。”

  姜颖掰着手指头一一介绍:像宿迟,我们知识产权庭第一任庭长,1993年的时候就开始规范我们的文明用语—— 那个年代,只有服务行业才开始规范哪!他现在已经是副院长了;我们现在的前庭长罗东川,是首届全国十大人民满意的好法 官;像现在的庭长,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张广良,外边律所高薪聘他都不去。他们都是很有修养,都是专家学者型的法官。

  1994年的时候,一中院知识产权庭一年审结的案子才100件,十年以后的2004年,一年审结800多件。 而人员增加,仅不到一倍。

  太累的时候,姜颖也会想不开。可是转念一想,在知识产权专利无效行政判决这个领域里,全国也只有几个人在钻研 ,也觉得很有价值。

  多年来,老公对她都很支持,让她深感幸福。姜颖下一步想着,要个孩子。让家庭和工作,更平衡、更快乐。

  胜者陈家镛:讨回“生”的权利

  著名化学工程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家镛被媒体连续两次报道已经“巨星陨落”,惊动了学界,也给年届八旬的老科学 家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6月23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令《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 。

  84岁高龄的陈家镛教授诉称,他虽年逾八十但身体尚好,现仍在上班,为科教兴国尽力。《中华读书报》竟然在2 005年1月26日刊登照片声称他于2004年8月15日去世,陈家镛认为是有人在诅咒他,非常气愤、烦恼。在200 5年2月2日《中华读书报》刊登《致歉声明》后,《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又在2005年第3期第75页《2004:陨落 的巨星(续)》一文中配有陈家镛的照片并向全社会宣告他已于2004年8月15日去世。陈家镛异常气愤,遂将《科学中 国人》杂志社告上法庭。

  汤加丽

  维护人体肖像权

  6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大屯法庭审结了汤丽(又名汤加丽)诉张旭龙、吉林美术出版社肖像权纠纷一案 ,依法判令摄影师张旭龙、吉林美术出版社停止对《汤加丽人体写真看见记忆》上、下二册精装本、《中国首位演艺员人体魅 力摄影看见记忆(1)、看见记忆(2)》简装本的销售;张旭龙在《中国摄影家》杂志上书面向原告汤丽赔礼道歉并赔偿原 告汤丽人民币30万元;吉林美术出版社对以上款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