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最幸福的女孩”你们还记得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8:59 生活报

  “1966年10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些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女孩,当时笑容灿烂的她们被称为‘最最幸福的女孩’。现在,我很想再寻访到这些图片中的主角,很想知道她们三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李振盛对记者说。

  1966年10月,时任《黑龙江日报》摄影记者的李振盛跟随采访哈尔滨市大专院校红卫兵赴京接受毛主席第4次检阅活动。为了见证历史,让即将定格的瞬间鲜活感人,当天,李振
盛没等天亮就赶到了广场,在人群中寻找哈尔滨姑娘们的身影。

  “我记得那天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两侧人山人海,很多人已在街上等了整整一夜,凭着口音,我很快找到那些小姑娘,她们灿烂的笑容在阳光和蓝天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时隔39年,65岁的李振盛回忆到。

  翻开老人的摄影集,记者找到了那两张堪称女孩经典笑容的老照片。照片上,几位穿着朴素的年轻姑娘迎着朝阳围在一起,手中的《毛主席语录》成了所有目光的焦点,一旁的同学则踮着脚远远眺望天安门城楼。

  李振盛老人回忆当年抓拍这张照片的过程:“对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看到毛主席就是最最幸福的时刻,这些女孩当时体验到的幸福虽然很从众、缺乏主观意识,但纯粹虔诚的情感却使她们更加美丽。”

  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已经移居纽约近十年,期间,他曾带着这些珍贵照片踏访了世界几大洲,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

  “我之所以向世人展现照片,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要让世界了解不同时代的中国,唤起全民族对这场浩劫的反思。”

  为找到照片里的人物,老人从1998年就开始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寻访文章。几年间,“跳忠字舞的小女孩”、“虔诚者王国祥”等5位镜头中的主人公相继与老人见面。40载岁月蹉跎,已为人父、人母的“幸福青年”没有了那时的激情澎湃,已是两鬓斑白。端详着照片中的自己,回忆着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汇聚良久的泪水决堤般涌了出来。

  “我过去是一名记者,现在还是一名记者,今天寻找照片中的她们,就是想畅谈平淡而又扎实的生活点滴。”李振盛老人感慨万分,这次回到家乡要看看往日“最最幸福的女孩”如今过得如何,听听她们在时间的沉淀中留下的感慨。本报记者郑毅

  采访侧记

  28日初见李振盛老人时,便被他的儒雅和博学所吸引:花白的头发,绅士的背带裤,睿智的谈吐。

  “大家都是同行,你有什么想问的,我一定知无不言。”接受过世界顶级媒体访问的老人,对记者手中的《生活报》采访本颇感亲切,因为40年前,他也曾在同一栋大楼里奋笔耕耘,老人至今还收藏着自己的《黑龙江日报》记者证。

  “作记者应该是个有心人,别人不在意的事物你一定要留神,因为新闻无处不在。”那个年代设备十分落后,作为摄影记者的李振盛养成了留底片的习惯。也正是这个习惯,他在文革中拍摄的近十万张的照片成为历史存真。

  “往事不随风。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人都不愿意回忆那段痛苦,但我必须为后人做些什么,因为沉痛的背后是反思。”老人感叹道,那十年中逝去的光阴和生命让整整一代人至今面对历史仍心有余悸。但历史不能被磨灭,深刻的教训能让人珍惜眼前的富足安泰,所以老照片定格下的历史瞬间和讲述的真实故事是人类永远的财富。

  谈起阔别十几年后再回哈尔滨的感觉,老人爽朗的笑声代表了心境。“中央大街的异域风情,红博广场的都市气息,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新鲜。”不改的乡音和乡情是最大的眷恋。

  老人表示,他曾用镜头记录老哈尔滨的模样,现在他要用笔来书写崛起的哈尔滨,让世界关注这座东方名城。(生活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