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们的高考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9:40 外滩画报

  张开济

  建筑设计大师,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1931级

  一切顺其自然

  “我看报纸上说,好些家长又是给孩子定出租车,又是租饭店,大动干戈。其实很没有必要的。我的父母当年没有管 我,我儿子高考时,我也没有管他们,一切顺其自然。”

  外滩主笔俞悦/北京报道

  第一次到北京的人,很少有不去天安门的。到了天安门,几乎没有人不慢下脚步,注视天安门观礼台。

  天安门观礼台的设计者,正是已经94岁高龄的张开济老先生。

  张开济是新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除了天安门观礼台,他的作品还有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 馆、北京天文馆、三里河“四部一会”建筑群、中央民族学院、中国高等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等工程。由于成绩卓著,15年 前,他被建设部授予“建筑设计大师”称号。

  “我是1931年从上海考到南京中央大学的。”让张老先生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的确有些勉为其难——毕竟 那已经是74年前的旧事了。她的夫人在一旁说:“他现在记忆力差得要命,刚告诉他一件事情,一转身他忘记了。”

  张家家学渊源,张开济先生的父亲是复旦大学建校后第二届毕业生中的第一名,学贯中西,他先是教书,后来受聘于 上海文史馆。

  “当时我的父母是不同意我考建筑系的,他们认为经济对男孩子来说很理想的专业,对未来发展比较有保证。经济系 毕业了,好去银行里面工作,这样的工作是有保障的‘铁饭碗’啊。”张开济先生回忆道,“可是我对父母说我喜欢建筑,他 们就让同意我考考看。当时只有中央大学才有建筑系,所以就报考了那里。我估计,当时我父母的想法是,如果我考不上建筑 系,我只能死心塌地回来考经济系。”

  结果,天未遂父母之愿,张开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学建筑专业。

  “我父亲很不高兴。是母亲送我去的南京中央大学。当时还闹了一个笑话,我母亲当时很年轻,中央大学的老师看见 我们母子,还以为我是来送我母亲上学的,赶紧对我们说,女生宿舍还有的。”

  张开济和张永和是中国建筑史上罕见的“建筑父子”。而对于自己的儿子的高考,张开济先生似乎并没有过多的要求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小学文化程度,一个是高中文化程度,他们都已经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 时间。我们当时比较担心老大,小儿子的‘底子’相对要厚实一些。结果老大考上了经济学院,老二上了南京工业大学——恰 恰是我当年上的南京中央大学。后来,老大张保和在耶鲁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后学位后定居美国,老二张永和也在美国获得 建筑学硕士学位,并且在美国4所著名大学执教。”

  到了90多岁,张开济老先生才有了孙子,虽然目前还不用考虑到孙子的高考问题,但他对现在的家长对孩子高考问 题的焦虑和各种匪夷所思的做法不以为然:“我看报纸上说,好些家长又是给孩子定出租车,又是租饭店,大动干戈。其实很 没有必要的。我的父母当年没有管我,我儿子高考时,我也没有管他们,一切顺其自然。”

  顾晓鸣

  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历史系1962级

  当年,我的高考是幸福的

  “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心里挺无所谓的,当时觉得被上海戏剧学院录取肯定没问题,所以七个志愿都填的是复旦大学 ,复旦新闻系、中文系、历史系、历史地理系、经济、哲学……就这样一路填下来。”

  外滩记者刘牧洋/报道

  1962年,顾晓鸣17岁,上海市62中学的高三学生。

  这个平时经常不交作业,有点“吊儿郎当”的孩子在学校里很活跃,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参加话剧组表演和绘画上 面。他一心想考上海戏剧学院的舞台美术系,因为“舞台美术系又可以表演话剧,又可以画画”。

  艺术院校的考试比正式的高考要早,关于那次考试,顾晓鸣记得很清楚:“当时上戏录取17名,一共有360个人 报名。初试考的是美术,有60个人通过进入复试。”顾晓鸣进了复试,复试的题目是文化课和口试,这是他的长项,从考场 出来的他信心满满。

  紧接着就到全国高考了,这个时候出了一个变化:从1962年开始,所有的艺术院校的发榜结果都推迟到高考之后 才能公布。为保险起见,自觉被上戏录取毫无问题的顾晓鸣还是参加了高考,他选择了考文科。当时的志愿要先填的,他全部 填了复旦大学,从复旦新闻系、中文系、历史系、历史地理系……一直填到哲学,七个志愿填得满满的。

  考语文那天,顾晓鸣一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就乐了:“我那次真的是捡了一个大便宜,1962年以前的高考作文题 都是很‘左’的题目,或者就是《我的爸爸》、《一件难忘的事》之类,发挥的余地不大。而62年的作文题是《雨后》,这 个题目的文学性很强,考的是考生的文学积累,很多同学都愣住了,而我平时就很爱看课外书,知识积累得很多,非常占优势 。”

  考完试后的顾晓鸣很潇洒:“当时心态很放松,一方面是觉得上戏那边应该没有问题了,另一方面我们那个时候高中 生毕业都是包工作分配的,并不是一定要上大学。”于是,他立刻又投入到话剧的排练中去。

  成绩出来了,可惜,没能如愿考上上海戏剧学院。但有些失望的顾晓鸣却在一天早上8点多钟等来了他的第三志愿—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通知书。后来他知道,语文帮了他的大忙,作文92分。

  今年60岁的顾晓鸣觉得他们当年的高考是幸福的:他从来没把高考当作个什么事儿,像后来许多人那样把命和前途 都押在上面。他有时会在复旦的讲堂上问他的学生高中是如何度过的,大部分学生说的都是学习,只有一个说曾经在电视台实 习过。对此,顾晓鸣称:“我当时就摇着脑袋想,当年我们其中最差最不会玩的孩子都自己装卸过矿石收音机呢……”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