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滩画报:SCI的无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9:41 外滩画报

  体制问题就像是一个洞,大家都看到了,可是都绕开,谁都不愿堵,因为谁去堵都可能掉进洞里。

  柴会群/文

  《郑岳青现象昭示科研评价弊端》一稿,写在4月底,而发表是在一个月之后。时过
境迁,只能凭一些琐碎的记忆, 来完成这篇记者手记。聊以慰藉的是,一些沉下来的东西,反而可能是有价值的。

  我记得,文章发表之后,编辑曾打来电话,问我这边有没有反馈,具体点说,就是那个被我揭露的论文教授,有没有 打来电话找麻烦。我说没有。

  说这话时颇为惭愧——我这篇自认为还算不错的稿子,不仅没什么反响,甚至连被批评的采访对象也没来个电话。着 实让人沮丧。到底是我批评的力道不足?还是因为稿子本身无懈可击?

  我当然情愿相信后者,可是稍后认真想一想,就会发现,问题并非那样简单。而究竟根本,其实在于我做了一篇让人 感到无奈的报道:无奈的郑岳青教授、无奈的SCI,以及现在无奈的我。

  我敢说,即便是以《南方周末》的读者群,至今不知道SCI的至少占到一半。但是,就是这个不怎么为公众所知的 东西,却已悄然变成科研和高校领域的标杆。事实上,根据我的采访,有的高校的行政人员甚至连SCI是一种检索工具这点 常识都不知道。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神化般崛起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SCI在科研领域的地位, 堪比高教领域中的高考指挥棒。

  而它让中国科研界面临的尴尬,也恰如高考问题上的尴尬一样:人人都知道它的不足,可是谁都没有办法来改变它。 甚至任何试图改变的良好愿望,都可能会得出一个更坏的结果。

  比如,就SCI问题而言,据我所知,我采访的一些专家反对它的真实目的,其实就是想用自己搞的检索系统取而代 之,而这样的系统,仅就本身功能而言,通常都远比SCI要差。

  事实是,SCI所存在的问题,早在两年前就有人看到了,而且不是少数人看到,还在报纸上掀起来了一场讨论。教 育部、科技部还专门发了文章。可实际情况是: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我的一位毕业于南京大学(国内最早搞SCI评估的高校)的同学对郑岳青颇多“理解”。他说,我们今天既然认可 了高考,容忍了那些在高考指挥棒下的现代范进,容忍了那些高考移民族,甚至容忍了层出不穷的舞弊现象,为什么容不下一 个靠多写了几篇论文的郑岳青呢?

  远在美国的“难得愤怒”(最早揭露郑岳青事件的网友)曾将郑的行为称为诈骗,斥之为学术垃圾。可是,这位已经 远离中国的华裔科学家可能没有认真想过,最该批评的,是垃圾本身,还是制造垃圾的流水线?于是,问题又转到了老生常谈 的“体制”问题上。我采访的一位北大教授认为,SIC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外行领导内行”的科研领导体制。这位先生 认为,在一个领导主导型的体制下,如果恰巧某些领导层的智商出了问题,那么下面衍生出层出不穷的乱象也就不足为奇。

  中国众多的问题,最后十有八九会归结到体制上,而这个被骂得千疮百孔的体制,筋骨却又是那样的坚硬,不仅撼不 动,且愈加顽固。这又是为什么?

  我认可一位朋友的比喻:体制问题就像是一个洞,大家都看到了,可是都绕开,谁都不愿堵,因为谁去堵都可能掉进 洞里。(作者系《南方周末》上海站记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