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要求对话无前提 扬言抛弃“大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17:15 世界新闻报

  陈水扁再念“台独”经

  《世界新闻报》特约撰稿人 彭维学

  最近,陈水扁在公开场合频频放话,声称要“抛弃大中国意识”、“全面推动宪政改革”,两岸领导人会面应“在没 有任何条件限制下、在‘第三国’举行”。与此同时,台
当局还加紧炮制所谓“安全报告”,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对此 ,岛内舆论分析,这些动作是陈水扁转移岛内矛盾的政治烟幕,既是其一贯的“台独”理念的反映,但更主要的是他这是在向 “台独基本教义派”交心,也是为了迎合美、日“以台制华”战略,巩固其“台独”政权。

  动作频频接二连三发“台独”言论

  6月26日,陈水扁在台湾法学会举办的“主权、宪法与台湾的未来”研讨会上称,台湾已做好全面推动“宪政改造 ”的心理准备,他有信心在2008年卸任前,为台湾催生一部合身、合时、合用的“新宪法”。他说,大中国意识的主权与 法统观念“严重混淆台湾国家的定位与认同,阻碍了台湾民主宪政的发展”,现在他希望以“主权属于台湾人民”的“新主权 论述”,取代以往“大中国的主权观念”,“让未来宪政工程更顺利”。

  紧接着,他6月27日在接受岛内非凡电视台专访时,就两岸领导人会晤等问题大放厥词。他说,两岸领导人会面“ 应该在没有条件的限制下才有可能”,若有“九二共识”、“一个中国”的条件,就“不可能”。他还说什么要在“第三国” 才会最方便,如果见面“我们也不会是去投降、或是朝见的”。

  对于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所取得的成果,陈水扁攻击大陆“只与政党、农会谈,却不和台湾‘政府’谈,是没有诚 意的做法”。对于迅猛发展的两岸经贸交流,陈水扁危言耸听地说,“中国的威胁,台湾不能不正视”,“我们一定要有风险 管理,一定要顾及台湾安全”。

  与此同时,陈水扁还透过“台独”媒体《自由时报》抛出了正在精心炮制的台湾首部“安全报告”。这份报告别有用 心地攻击“中国崛起”是台湾外在安全环境的最大变数;称大陆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不仅是为了防范台湾宣布独立,更主 要的是海洋扩张战略的重要一环,即视统一后的台湾为其“前进基地”,继而撕破美日同盟对第一岛链的控制,冲击美日的战 略利益。这里所说的第一岛链,是指由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日本及韩国的美军基地组成,一向被美国视为遏制中国走向太 平洋的第一道战略防线。

  一石几鸟重提“台独”另有图谋

  前些时候声称“制宪不可能”、并把两岸“缓和”高唱入云的陈水扁,如今又变了调门,显然另有政治图谋。

  陈水扁这次放出“制宪”的风向球,攻击“大中国意识”,把两岸领导人会谈变成“国与国的会谈”,显然是有其图 谋的。其一是要转移岛内矛盾,为大陆热降温,扭转两岸新形势给台当局带来的被动局面;二是“为独派人士的伤痛提供抚慰 ”,重新燃起“独派人士的热情”。也难怪独派分子“大感振奋”,认为陈水扁“终于想通了”,“制宪可以放手做了”;三 是陈水扁明知“制宪”难度高,但仍施放政治烟幕,妄图以“改革”之名,在年底县市长选举中为民进党骗取选票。

  至于台当局的首部“安全报告”,把中国大陆的“和平崛起”歪曲成“武力崛起”,宣扬“中国威胁”,也有其背后 的政治意图:一方面,陈水扁要借“中国威胁”煽动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敌意与仇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迎合美、日“以台制 华”的需要,挑拨美国、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关系,甚至妄图把美、日拉下水,为其“台独”施政服务。

  对于陈水扁不但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反而挣脱大中国意识,妄图重启“台独制宪”按钮,还要抛出“安全报告”, 国民党发言人张荣恭一针见血地指出,陈水扁“第二阶段宪改”方向,明显呈现出了民进党早期的“新国家、新宪法”的“台 独”主张,他这么做将再次掀起两岸重大争议和统独斗争。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相关新闻

  扁李关系突然缓和

  前段时间,由于陈水扁说了不少反“台独”言论而得罪了李登辉,二人关系一度紧张。此后,双方避免了一切碰面的 机会,李甚至都没去参加陈水扁公子的婚礼。

  然而,就在陈水扁近来突然转向,接二连三大放“台独”厥词的时候,二人却共同出现在了“台独”报纸《自由时报 》董事长儿子的婚礼上,扁李关系突然缓和。在婚礼上,兴致颇高的李登辉为了和陈水扁喝酒碰杯,甚至将医生不让其喝酒的 劝戒置之不理,并要求“酒杯要倒满”,当晚“两个人喝了不少的酒”。看来,“台独”的确是医治扁李关系最好的“良药” 。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