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灵乡人的资源观--探寻乡镇经济新支点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06:41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曾遗荣通讯员石国栋纪宏强大冶市灵乡镇是远近闻名的富镇。穿行于灵乡十里长街,宽阔的大道两旁,座座农家楼房排列有序。点缀有致的绿化小游园里,人们轻松漫步,怡然自乐。山坡上的别墅式敬老院已经动工,年底镇里100多名孤寡老人就能入住……灵乡家底殷实。135平方公里土地、5.1万人口,年创生产总值34.6亿元,去年底银行存款余额4.34亿元,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民存款。灵乡富从何来?有人说,那是因为灵乡拥有丰富的矿资源,而灵乡人说———

  别让矿石绊了自己的脚

  这是一片丰腴的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令人钦羡。记者在路边随手捡起一小块铁矿石,沉甸甸如同生铁。懂行的人说,至少有60%的品位。这样的矿石哪还愁销路?灵乡人卖矿石,一卖就是几百年。解放后,灵乡一直是武钢的一大“粮仓”。丰富的地下矿藏,让少数“矿老板”一夜暴富。一车车“黑金”换回的收入,也让灵乡与别的乡镇比起来,日子好过许多。然而,过去灵乡的老百姓却不富裕,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依附于几分田地。“少数人富了,多数人怎么办?”“资源总有挖尽的那一天,到时候怎么办?”上世纪90年代后期,面对满目疮痍的山体和随处可见的废弃矿井,灵乡的干部开始重新寻找发展的动力。“长期吃资源饭,将来要吃资源亏。”“两眼盯着矿山,目光被遮蔽,甚至会被矿石给绊倒。”“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视野在思考中豁然开朗。随之,灵乡人开始在资源深加工上做文章。铁矿石挖出来,被加工成精粉,一部分还被烧结成球团。2002年初,灵乡镇党委书记黄河走马上任。这位中年男子接过前任的接力棒,继续拉长钢铁产业链条,着力推动灵乡产业转型,沿着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迈进。他们发挥铁矿资源的“磁石效应”,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加工企业。2003年,投资1.28亿元的灵成公司60万吨球团生产项目落户灵乡;同年,投资2亿元的远成钢铁公司动工兴建,建成后年产生铁30万吨、钢锭18万吨、钢材25万吨。今年5月1日,远成钢铁公司2万吨铸管项目投产,至此,黄石地区最完整的一条钢铁集约化产业链在灵乡诞生。“从最初卖原矿,到现在卖钢材,经过五道升值,每吨价格翻了近十番。”黄河说,这段“延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1年到2004年,年挖矿量保持80万吨没变,可全镇GDP由19.6亿元增至34.6亿元,可用财力由16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产业转型也在水到渠成间完成。灵乡灵成工业园成了一块投资热土,20多个与矿无关的加工企业前来“报到”。去年11月19日,温州汽摩配件、奥达电器等12个非资源型项目同时开工。开工仪式上,黄河如释重负。他认为,这标志着灵乡开始由资源型大镇向加工型工业大镇转轨,灵乡不再为铁矿所累,“即使将来没有铁矿了,灵乡人一样能过得很好。”摆脱矿石的羁绊,发展空间变得十分广阔。接着,信心十足的灵乡人跳出矿石看资源,自问:灵乡除了矿石还有什么?他们以实践作答——

  特色也是一种资源

  涂兆和是灵乡镇罗桥村农民,今年他家又扩种了2亩地的小萝卜。小萝卜是罗桥村特产,外形小巧,口感甜脆,村里老人说这种萝卜以前都是当贡品往京城送的。几年前,村里搞种植结构调整,涂兆和种了3亩小萝卜,可是却遭遇了销售难:萝卜挖出来不知往哪儿送,最后只好以每公斤0.8元卖给小贩。“现在好了,我们跟镇里的灵溪公司签了购销合同,每公斤萝卜收购价2块多,一亩地多赚1000多块咧!”涂兆和说,现在他每天专心伺弄萝卜,争取高产。在灵乡镇灵溪风味食品公司,罗桥小萝卜被加工成爽口泡萝卜,披上漂亮外衣,打入超市,端上千家万户的饭桌。被灵溪公司搜罗进加工车间的灵乡特产还有:马桥贡枣、金柯辣椒、金牛藠头、灵乡大豆和柑橘。在灵溪公司现代化的无菌厂房里,这些特产被加工成调味品、罐头、蜜饯,成为受城里人欢迎的绿色食品。镇里一位干部回忆,以前带领群众调整种植结构,种种这个种种那个,都不好销。群众也有怨言,说“干部是个怪,只管种不管卖”。现在才知道,这些农民种了千百年的风味农产品,原来都是些宝贝。4年前,灵溪还是家豆豉生产作坊小厂。镇里注入资金,支持它完成改制、扩建,意图很明确:将其打造成龙头企业,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以工业化生产模式将这些产品商品化、市场化,带动农民增收。几年来,在灵溪公司的带动下,灵乡近2万亩耕地种上了特色农产品,每亩土地的产出比以前高出几倍。有特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拿着节节攀升的销售报表,灵溪公司总经理徐国安说,灵溪的风味特色产品已上了武汉、河南、山西、上海等地超市的货架,供不应求。目前公司的新厂房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加工能力可达到万吨以上,销售额将突破1亿元。过去的农家小菜,为何一夜之间身价百倍?这是缘于工业的力量。镇委书记黄河说,其中的奥妙,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他认为,在这样的思路下,资源无处不在。所以,在灵乡人的资源观中,还有一说——

  整合“包袱”成资源

  灵乡镇长坪村原来有家养猪场,规模不大,气味却很大。一到夏天,猪粪臭味熏得十里八乡不得安宁。一下雨,猪舍内污水横流,工作人员只能穿套鞋掩鼻进入。2001年,村里痛下决心,四处奔走,引进武汉鸿运种猪改良公司,将老猪场改头换面,建成一座现代化养殖场。新养殖场清洁亮堂,工作人员进去都得经过三重消毒。这里有专门的配种室、妊娠室、保育室等,小猪也过上了舒心的“幸福生活”。养殖场里繁育出的优良猪苗,被送到千家万户饲养。鸿运公司给饲养户统一提供饲料、卫生防疫等服务,养成后按保护价收购。这意味着,分散的农户变成了鸿运公司的一个个小型生产车间。紧挨着猪场的是沼气池,沼气池旁边建有蔬菜基地。猪粪被专用管道输送到沼气池,发酵产生新的清洁能源——沼气;发酵剩下的沼渣作为肥料,种植无公害蔬菜。这个养殖模式中,生猪——沼气——蔬菜形成一个链条,工业化生产方式、循环经济理念将闲置的养猪场、分散的农村劳力和专业人员的技术等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长坪村村支书胡勇说,这个小循环见到了大效益:鸿运公司实现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养殖农户年均增收200万元;110户农民照明、做饭用上了沼气,节约烧柴569吨;无公害蔬菜销售额18万元。在灵乡,这种资源整合无处不在。灵溪风味食品公司的“1+n”模式被人津津乐道。灵溪一家企业,带动“n”个基地的生产;一个基地,又带动了“n”个农户增收。灵溪给农户提供种子和产中技术服务,农户在基地实现规模生产。公司、基地、农户在这里被经济利益的纽带捆在一起,共存共荣。如今,灵乡2万亩耕地成为灵溪公司的特色农产品基地,近5000户农民成为灵溪的“基地农民”。像这样,将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高效生产的范例在灵乡还有很多:省林科院万亩楠竹种苗基地、劲酒公司万亩高粱生产基地、退休教师陈本庚等人承包荒山建起农家庄园……在灵乡走访,你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里的土地、山水、人,各得其所、和谐共生。这些,也许都受益于灵乡人独到的资源观。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