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们在为中国戏剧寻找出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09:55 宁夏日报

  在中国戏剧界,宁夏话剧团21年坚持送戏下乡的文艺实践,被公认为一个奇迹。他们的宗旨是让农民高兴,他们的舞台常设在穷山僻壤,他们的演员满面风霜,他们的表演既不时尚也不先锋,却能让著名艺术家和农民一样热泪满面。弹指21年,当80余万公里山水在大篷车轮下碾过,评论家们认为——

  他们在为中国戏剧寻找出路

  没有明星演员,没有著名编剧,没有豪华的舞美设计,远离文化圈的各种热点、焦点。以宁夏话剧团的家底,他们本来很难在中国戏剧界闯出名声来。

  今天,走进宁夏话剧团简朴得近乎简陋的办公楼里,到处闪光地奖章、奖状简直让人目眩。“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文华奖”……这些文艺工作者毕生梦寐以求的奖章,在这里被成排、成墙地展示出来。

  惟有熟悉话剧团历史的人们知道,在这千道光芒之上,闪耀的是党徽的光彩。

  在宁夏话剧团,共产党员坐车时必须坐最差的车,坐最差的位置;住房要住最差的房间和最差的床位;装车装台要干最脏最累的活。这些被写入了《宁夏话剧团党员守则》。惟其如此,该团才创造了21年如一日送戏下乡的奇迹,在最艰苦的环境下,赢得了最灿烂的荣誉。

  奇迹常常脱胎于难以想象的困境。宁夏话剧团曾遭遇最严重的生存危机。

  1984年时,宁夏话剧团遭遇到最严重的生存危机:演出一场,千人剧场只来了两个观众。和全国其他文艺团体一样,话剧团面临着城市演出市场大面积萎缩的危机。左冲右突后,大家把生存的突破点放在宁夏400万农村群众身上。

  走!大卡车改头换面成了大篷车,跑在高低不平的村路上,似乎把人的内脏都震出来。尘土呛得人透不过气,除了牙是白的,演员浑身上下都是灰的。冬天大篷车像冰窖,盛夏大篷车像蒸笼。在南部山区,演到哪儿就住哪儿。有时住老乡家,有时住车马店,有时住饲养棚!

  这些都是省级剧团的演员啊。让他们吃一天苦没问题。让他们长期吃苦,一坚持就是21年,没有榜样的作用,没有组织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在宁夏话剧团,党支部有着至高无上的领导权威。党支部向全体党员反复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只有这样,才能把全团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团里规定,话剧团的各项制度,共产党员必须带头执行,党员违纪,加倍处罚。

  团里要求,共产党员坐车时必须坐最差的车,坐最差的位置;住房要住最差的房间和最差的床位;装车装台要干最脏最累的活,并把这些要求写入《宁夏话剧团党员守则》。

  21年关山历历,话剧团的党员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体现党的先进性。

  上世纪80年代,团里成立了儿童剧演出队,拉着架子车送戏到农村演出,最远处来回要走11个小时。拉车的都是共产党员和申请入党的同志。

  2001年,剧团到全国巡回演出《梅家小院》。随行的两辆车中,一辆没有空调,车速慢;一辆是新“依维科”。每次出发,党员都抢着坐没有空调的车,到后来这辆车挤得坐不下人,还是没人肯上“依维科”。

  春风不言,桃李下自成蹊。在党员的带动下,话剧团保持了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好作风。

  有一年冬天,话剧团在贺兰县露天演出。当时气温逼近零下20度,又是晚场,演职员还没吃饭,观众已经等着看戏了。演员队长当即宣布,党员干部留下来装台,其他人先去吃饭。可是,在刺骨的寒风中,没有一个人肯先吃饭,大家抢着装台。夜里12点多,戏演完了。全体演职员乘坐大篷车返回银川,一路上欢歌笑语,没人发一句牢骚。

  其实,保持这样的团风很难。

  剧团是一个流动着的团体,大量时间在路上奔波,有时一去几个月。21年,他们演出4000余场,观众达800万人次,行程近80万公里。自治区所有乡(镇),演过7遍以上,数次演遍区内所有学校。他们还四次进行大篷车流动舞台全国农村山区大巡演。

  演出期间,党员组织生活要不要过?出门在外,是不是能放松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话剧团规定,凡3个党员以上一起外出,必须组织临时党小组,进行正常的组织生活;一个党员单独外出,必须坚持向组织书面汇报思想情况……

  坚强的组织保障,使剧团每次外出巡演,都成为党员淬砺党性的考场。现在,团里每次全国大巡演出发前,都有同志递交入党申请书。在颠颠簸簸的演出路上,党徽的光芒,党员的言传身教,让演职员们格外安心。

  山一程,水一程。送戏下乡21年,宁夏话剧团党支部的战斗力愈来愈强,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愈来愈高。

  起初是不得不下乡,后来是自觉主动下乡。本来只想求生存,却闯出了一条越走越宽广的大路。21年来,宁夏话剧团的艺术实践,雄辩地证明党的文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性。把根扎在泥土里,宁夏话剧团成全了乡亲们,也成全了自己。

  是出尘百合、雍容牡丹更美,还是漫山遍野的野花更美?艺术的空间从来就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两个维度,孰优孰劣,见仁见智。

  宁夏话剧团的创作人员没功夫思量这些问题。当年走出城市,就是因为城里有戏没人看。何况大山里的乡亲眼巴巴盼着他们呢,小剧场、先锋话剧再好,也是给大城市里少数白领看的,要拿到村里演,乡亲们非郁闷坏不可。

  他们宁可自己是烂漫的野花,装点着大地,也被大地需要着。

  让农民群众喜欢看戏,也不容易!农民和农村干部对戏的要求是,第一要有教育意义;第二要对“胃口”,戏要好看;第三要反映农民自己的生活。

  为了达到农民的要求,剧团首先抓住农村生活中的热点,组织作者深入生活。有的戏,他们干脆请农民作者跟专业作者一起创作。首先形成剧本故事,先给农民讲,得到农民的认可后,再生产剧本。接着再给农民读剧本,得到农民的认可后,再投入排练,排练结束后再请农民来审看剧目。接着再召开演出洽谈会,请农民观众“先看货后订货,先尝后买。”

  21年里,他们先后创作了《落伍的庄稼汉》、《连心村的故事》、《女村长》、《税官王振举》、《梅家小院》、《中小学语文课本剧》、《农机站长》等。每部都是经过几十次的修改,有些戏已经演出两三百场了,依然在修改。越改农民越爱看,越改越有现实意义。

  他们的演员在不断的演出中,不断地按生活修正自己的角色,越来越象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舞美也力求把舞台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一起。让观众感到不是在看戏,而好像是在村头的大榆树下和演员一起聊天、侃大山。

  农民看了他们的戏说:“戏演得美气的很呐,真教育人,一会儿让你哭,一会儿让你笑,就连我们庄子上的事是一样的。”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演员们在台上演,台下的观众忘了是在看戏,与台上的演员对起话来了,还有的上台抽烟,跟演员对火。

  这不正是多少艺术家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尽管观众是农民,有的还是刚刚解决温饱或者还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剧团的艺术能得到他们的承认,得到他们的赞赏,使他们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剧团的演职员们一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人民服务,更体现在他们对观众的无比尊重和高度敬业中。

  21年,宁夏话剧团不单坚持送戏上门,而且看戏的时间地点也由观众定。甚至遇到有好的电视节目,群众要求推迟时间,就等电视节目演完再演。

  从1984年至今,他们每年由-21℃演到35℃,由穿棉衣棉裤演到穿短衣短裤。寒冬他们把太阳地背风处让给观众;酷暑他们在太阳地演,把阴凉地或树阴留给观众……

  21年,宁夏话剧团没有上演过一部格调低下的戏。有人说,宁夏话剧团上演的剧目没有历史感,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只徘徊在低层次上。宁夏话剧团人理直气壮地说:

  “我们的演出只要让农民看得懂、喜欢看、有意义,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循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他们找到了市场。21年来,他们的演出不仅备受农民欢迎,而且成功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就在最近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期间,他们还应邀给自治区区直各机关演出了60多场。目前,一部由国家某部委投资的新戏也正在紧张的创作中。

  当创作之根努力向土地延伸,艺术之树自然会伸展出应有的高度。

  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众多国内著名戏剧家放弃其他剧目,观看宁夏话剧团的《梅家小院》。

  那场演出被60多次掌声打断。

  演出结束后,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剧协主席李默然说:“《梅家小院》剧情很简单,可连我们这些以看戏为职业的人都多次被感动得流下热泪。掌声可能是礼貌,但眼泪绝不是礼貌。两三百万的戏让我们昏昏欲睡,这戏花了不到2万元钱却感动了我们,可见戏的根本不在花钱多少,还是在剧本,在表演。我们今天的戏剧到底应该走哪条路,我希望文艺界的同志们好好思索思索。”

  宁夏话剧团人总说,他们不过是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履行了一个党的文艺团体应尽的职责,得了这么多荣誉有点“过”了。然而在这个戏剧普遍疲软的大环境下,他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仅生存下来,还发展壮大,已经足以让中国戏剧界同行侧目并且学习。(本报记者陈华)新闻来源:宁夏网宁夏日报(http://www.nxnet.cn)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