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备忘录(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10:34 今日扬州

  今日扬州网消息:“古街巷,传承着名城的文化,延续着历史的记忆,既要面子好看实用,寻求和谐之美,更要突出细节内涵,彰显个性特色……”我们今天所做的工作,不仅要做好,而且要经得起专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扬州,自古就有“巷城”之说。郑板桥的“绿杨深巷,人依朱门”讲的就是巷子里的古城。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广陵古城,古街深巷多而密,狭且长,巷连巷,巷通巷,大巷套小巷,首尾相连,内外相通,曲折迂回,它贯通了扬州的民俗风情、人文建筑的精髓,也串起了名人、名居、名迹、名园。传承民间众多的传闻轶事,解读文化名城的历史,不仅仅体现于众多的文保点上,更根植于百姓家门口的小街小巷里。

  在世界著名的规划大师刘太格的眼中,历史名城旧巷,就好比灰姑娘一样美丽,现代人能做的就是要把握其纹理脉络,做好其整理修复,为她梳妆打扮。

  正因为如此,在背街小巷“改头换面”的过程中,广陵人始终遵循“整旧如旧、整破如故”的原则,着意保留历史文化名城之魂,将街巷改造文章中最精致的一笔,落在了古巷的复兴与改造、保护与整理上——

  沿着高高的围墙,踏着青石小路,走进古色古香的千年古巷——马家巷,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原先的道板砖和沥青混杂的路面,而今全都铺设了错落有致的青灰条石。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马家巷作为东关街历史街区的一条名巷,原有的路况,让人感觉已实在是难以“恋古怀旧”。为了让古巷丽质重现,施工时采用麻面长条石,设计并建成了现在的“芦席纹”状路面景观,在恢复其原貌的同时,古巷的功能也与时俱进,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一条条小巷就像一道道小河,流淌着绵绵不尽的历史文脉;一口口古井好似一座座城市泉眼,喷涌着接连不断的轶事佳话——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在紧临泰州路的保安巷地段上居然还活着一口将近百岁高龄的老井。小巷居民忆及他们的“市井生活”,感情就像井水一样清澈透明。

  “老井是我们生活的见证,它曾让花红草绿,让金鱼畅游……它更是老年人回家的标志物、昔日胡同里弄居民生活的‘伴侣’,是历史遗留,更是一道风景”。当古巷翻建的日程“轮到”了保安巷时,这口老井的命运是填、是平,还是保留?就成了小巷人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接下来的日子,令人感动。建设者们特意为这口老井额外耗资1000多元,义务进行了“穿衣戴帽”:先是对缺角的古井进行了修缮、加盖,后又在其周围用雕刻各种图案的人造大理石,砌上了对角留有出口的围栏“隔断”,在不影响百姓正常用水、为行人提供了标识的同时,古巷的魅力韵味赫然凸现……

  为此,当人们再次念及街巷改造这本“经”,深悟城建之道的广陵区建设局刘新伟局长感言:“街巷改造,我们并不是城不分南北,街不管大小,巷不论宽窄,千篇一律、千巷一面的去‘克隆’,而是力求保持原貌和特色,彰显细节和个性。”在他认为,街巷整治首先要充分体现扬州独特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品位;其次是历史街区的街巷要尽量恢复其原貌;再者,就是与城市交通主次干道相连的街巷,要重点考虑交通网络的形成,解决好出行交通的瓶颈问题。即便是对于一般性行走街巷,也必须“顺其自然”,既要具有观赏性,更要具有实用性……

  “方圆十里路,市井小巷遮。”如今,探访古城的特色街巷,去走走看看,经过广陵人巧夺天工般的精雕细刻,东连旌忠寺,西接仙鹤寺的赞花巷、介于九如分座和教场之间的参府巷、以及直达富春茶社的东营巷等古朴典雅、古风今韵相互交融的精品之巷,正在成为扬城民俗旅游又一“卖点”和大众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

  城市的历史文化在背街小巷中延续,市民生活在街巷“梳妆打扮”后日新月异。从记载扬州历史的东圈门城楼开始,经马家巷到汪氏小苑,欣赏盐商大宅门的遗韵;往前延伸到个园,领略以叠石为胜的园林风情;出个园南门,折回到薛家巷,一路直到琼花观,阅览“四海无同类,维扬独一枝”的扬州市花琼花;出琼花观回转到马家巷,看传统制花工艺产品制作;从马家巷到东关街,尝一尝扬州的风味小吃……漫步于古城街巷,就如同穿越一条“时光的隧道”,置身于历史长廊之中,随处皆可品读到扬州的城市之根。

  曾经有一位叫“拉瑞”的美国摄影家,为了探古寻旧,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专程飞来扬州。在游玩了古城街巷后,用他随身携带的“第三只眼”,拍摄并记录了大量反映“巷子里的扬州”原汁原味的写真图片。未料,他的作品一经对外展示,许多珍品不仅被美国相关部门作为收藏,其中还有两幅作品在大陆举办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摄影大赛中获得最高大奖。

  由此不难看出,经过擦亮后的老城古巷这块“金字招牌”背后折射出的耀眼光环,是多么的璀璨和夺目,又是怎样的令每一个扬州人荣光与自豪……

  (小标题)整治街巷如同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而工程最后验收的标准却很高:要看也只看一个,就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因此,每一条背街,皆由汗水整好;每一条小巷,都是心血治靓。似乎耳熟能详,说起来谁都知道,街巷改造不就是“做路”吗?可是,当你置身于婉约细致、百转千回的背街小巷之中,你才会寻思感悟,简单的“做路”二字,又岂能“概括”得了施工建设者们那种特别能吃苦忍耐、特别能干事成事的昼夜辛劳,甘苦与共?

  背街小巷布局千差万别,整治改造仿如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有的小巷仅容得下一人,水泥地砖、沥青沙石等施工材料,只能靠人力肩扛手搬斗车运才能进得去。与此同时,还有那些从巷道里刨理出来的各种垃圾下脚料等,也全凭施工者的“力气”,才得以清除出去……

  “头一天晚上,楼下还是乱糟糟的,一觉睡到天亮,推窗一看,路沿砌好了,道砖铺好了,简直像换了一个地方,还以为在做梦呢!”许多老百姓看在眼里,感念在心头。家住东花园的居民周显娟感动得睡不着觉,想出了句说词:叫“当官的瘦了一圈,老百姓胖了一圈”。她还实话实说“为了修好东花园小区的十几条路段,工程队是没早没晚。脸晒黑了,人累瘦了……”

  有心人曾为建设者们算了一笔“辛苦”账,结果出语惊人:“街巷整治已有4年,他们每天的工作量都在16个小时以上,与每天8小时相比,4年实际干了8年的活,如果再加上双休日,总计超过了10年……”

  街巷改造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人民期盼已久的民心工程,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让市民百姓满意。因此,建设部门的纪检监察人员全程跟踪监督,对所有街巷翻建都做到了“一路一档”,每一条路都建立了明细的档案,如实记录着道路的现状、改造标准、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质量情况、验收情况等内容,无论今后哪一条路出现了质量问题,都可以追查到相关单位的责任……

  在工程具体标准上,则既结合环境现状又满足居民要求,分别采用混凝土、沥青、步砖、道板砖、面包砖、火烧板仿做条形青石等多种材料,因地制宜、因巷而异,修建了具有生活性、多姿多彩的灰色、黑色、青色道路,做到自然、美观、实用,不突兀、不生硬。

  为了路面永久的稳固,几乎所有路基都浇铸了8厘米厚的混凝土垫层。不少老头、老太太每天还都端个小凳,坐在跟前“全程监控”,有的带上小尺子,细细丈量垫层的厚度是否达标,更有人还用照相机拍下了施工的图片以作“备忘”……对此,已经连续4年参与投标街巷整治工程的许国清经理非常坦然,他说政府出钱,让我们为百姓做事,每一分钱都是沉甸甸的。我们的愿望就是要把政府的希望和百姓的期望都夯实到每一条路的根基里,“多一分厚度多一份安稳,少一包水泥就会少一份踏实。”

  当然,为民修路为民忙更要问计于民。

  “街巷怎么整,群众来做主”,军人出身的广陵区建设局副局长郭庆禄一语道透:但凡涉及到的街巷翻建,事先都要征询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请专业部门设计,把设计好的方案、规划公示于众,再召开居民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集思广益,直到群众满意为止。整治过程中,只要是社区领导或居民提出来的合理要求,哪怕是作业计划之外的,也都给予了满足。

  在古旗社区东营支巷的一条胡同里,住着一位女残疾人。从她家到巷口,每天的必经之路是一条20多米长的疙疙瘩瘩的泥石路,出门得扶着墙一点点挪着走。这就给坐着轮椅的她带来很大的不便。虽然,没有人下派任务要指定修这条路,但施工人员还用面包砖将路一直铺到了她的家门口。在她门前交汇处,还精心设计了与地面有约20度夹角的小坡形,将“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生动地糅进了坚硬的道路建筑之中……

  其实,把好事办好,造福市民而又不增加群众负担,让百姓满意,这就是执政之道、民心之道、和谐之道。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