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党中央将节约能源资源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15:02 新华网

  受访专家

  韩保江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

  冯 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周凤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文 / 瞭望周刊记者 苗俊杰 彭 涛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进行的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为“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本次集体学习,恰逢世界能源格局变化加剧,国际油价剧烈震荡,中国能源供应紧张,各地拉闸限电之声此伏彼起之际,因而更加令人关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这次学习时的讲话,表明中国高层在世界性能源供给紧张的情况下,已将节约能源和资源置于中国能源战略的核心地位,成为了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资源保证的基本国策。

  能源资源警号声声急

  正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周凤起研究员所说,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能源消费大国。在国际上,有些所谓的专家甚至将国际市场的高油价归因于此。

  对于世界经济增长来说,2004年是个好年份,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经济复苏促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增长强劲,矿产品价格随之水涨船高,许多矿产价格创多年来最高记录。然而,能源及某些矿产储量、产量的增长速度仍然赶不上需求量增长的速度。专家指出,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争夺已进入高潮阶段。

  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曾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2000年至2004年间的增长占世界总增长的40%。《BP世界能源统计2005》的数据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目前已占世界总量的13.6%。目前,中国不仅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更主要的是其矿业的动向,尤其是对能源和某些主要金属矿产的需求量已成为影响世界市场的关键因素,使得世界越来越将能源话题聚焦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同时,中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愈益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飞说,现有资源之所以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储量不足是一大关键因素。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资源第十一位;天然气资源第十四位,水力资源第一位,太阳能第二位;此外,核燃料资源、生物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等也较丰富。但我国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可消耗量少,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除了数量,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也不理想。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占能源资源总量的75.2%,水力居次,占22.4%,油气为辅,仅占2.4%,油、气资源比重比世界油气比重(25.3%)要低得多。以探明储量的6大区域分布看,能源资源的80%左右分布在北方。煤炭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仅山西一省就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3,而人口比较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9省市储量却很少;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水力资源的70%分布在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能源资源偏少,对能源运输和开发利用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储量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缺口将越来越大。目前,中国基本能源消费占到世界总消费量的约十分之一,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在石油需求上,我国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而按照专家的估算,我国煤炭剩余可采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量为23亿吨,仅可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

  同时,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3%,而美国仅为7%。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

  能源供应不足与能源浪费惊人并存,使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我国能源供应问题突出反映在电力供应不足上。目前,全国还有17个无电县,约1.1亿人口没有用上电;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拉闸限电情况时有发生。电网建设相对落后于电源建设,能源管理体制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在缺能的同时,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和产品单位能耗高是又一存在的严重问题。目前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到4倍,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平均高40%,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高能耗行业能源浪费严重。

  在全球化浪潮中异军突起的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中国的能源资源问题,已经不单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而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

  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在这次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中,胡锦涛表示,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此前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成立的消息及其成员的“豪华阵容”,已经引起了各界对中国能源战略的重新解读。6月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要求做到的“四个统筹”,即统筹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统筹能源开发和节约,统筹能源发展和改革,统筹国内开发与国外合作,则是为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定下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经济、安全的能源保障的基调。此次政治局的学习,胡锦涛主席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讲话,则是把节约能源资源提升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至此,中央关于能源资源的战略思考已经表露无遗。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能源资源战略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正可谓是受命于“内忧外患并存”之际。

  内忧主要来自“中国工业正进入重化工时期,中国工业经济正进入新的增长平台”,韩保江说。回顾中国经济自1978年以来的历程,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重工业生产增长一直快于轻工业生产。今年这一特点更加明显,高出4个百分点。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发展一直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要推动力量。此后,中国重化工业的增长速度就开始超过轻纺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重化工业加速增长的趋势更加明朗。据统计,2000年到2003年,我国重化工业增长速度为14.0%,高于轻工业2.8个百分点。与之相应,重化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由62.5%提高到64.3%,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

  在国际经济学界,一般把人均收入水平作为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以至更高水平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结构重心将由轻纺工业逐渐向重化工业转移。2003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10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这传递了这样一个明确的信号:不管你准备得好不好,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告别以轻纺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化发展阶段,步入重化工业这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即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深加工、重型化发展的新阶段。

  韩保江进一步分析道:此次重化工业的增长机制基本上符合工业演变的规律。而目前,这个阶段还远未结束。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来看,这一发展过程预计还将持续15年到20年。

  主要发达国家在重化工业时代都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然而,中国现阶段已经丧失了用这种模式发展的条件。而单位能耗极高的重化工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巨大的能源需求,已使原本一直服务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国能源供应体系显得措手不及。目前能源供应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瓶颈”,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能源的战略安全。

  至于“外患”,韩保江认为,中国庞大的能源需求规模及其快速增长态势,正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甚至左右世界能源资源价格。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争夺日益加剧,能源安全问题变得突出。2004年,世界石油市场异常火爆,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一度高达每桶55美元。石油问题的凸显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能源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战略问题。许多西方媒体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强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掌握世界经济的命脉。日本在中俄石油管道问题上搅局,亦有其长远的战略考虑。马六甲海峡是中日韩3国海上石油进口的重要通道,2004年发生了美国借反恐和打击海盗之名企图染指马六甲海峡的事件,引起了国际舆论和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应。日本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向马六甲有关各方施加影响。凡此种种,都表明世界能源竞争已经进入多事之秋。中国所面临的国际能源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能源资源战略选择上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国际能源资源格局变化,是中国应对全新的能源资源环境,掌握竞争主动权,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平崛起的题中应有之义。

  “节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

  此次学习中,胡锦涛指出,既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应该成为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问题的基本思路。为此,他提出,应从八个方面抓好节约工作。

  很多人都认为,这颇具高度的“八条”,对于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指导意义。在逐一分析后,韩保江认为,从指导思想上看,这“八条”还是从科学发展观主体思想出发,立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构建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这“八条”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步骤。概而言之,这八个方面涵盖了开源与节流两大重点。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能回避重化工业。要尽量消除能源资源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国家有必要加快对新能源、能源利用新技术的开发。第二条中的“加大国家对能源资源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开发影响未来能源资源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就是满足新阶段重化工业对能源需求的必要环节。

  相对于开源,节流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从政策、法律法规、自律等方面落实“优先做好节约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八条”着力体现的内容。第一条从着眼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三条讲的是消费结构的优化,第四条讲“发展循环经济”,第五、六、七条涉及到节约的体制机制,政策引导,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问题,每条都直击要点。

  我国的能源资源浪费,跟不科学、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突出表现在生产、消费方式不合理,占有体制不合理,资源使用方式不合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明晰资源占有、开发、使用的权利是个根本问题。资源产权关系不明就会导致节约意识、成本意识的缺乏。而目前党政机关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产权不明,主体缺位,机关使用能源资源往往没有成本概念,大手大脚,漫无节制,能源资源就这样被大量消耗掉。体制机制创新要从资源产权关系入手,建立严格的资源使用奖惩制度,通过让当事人承担使用成本来集约合理使用资源。并以合理的财税、价格机制客观反映出能源资源的稀缺程度,促使节约风气的形成。

  在对能源资源的管理上,最根本的是建立资源使用效率的责任追究制度,将其作为新项目的评价依据。同时,要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就要促成“节约资源光荣”的社会氛围,把垃圾回收作为一种职业,实行行业准入制度。这样既能防止资源流失,又能安排一批人就业,促进循环经济,将道德问题转化为制度问题。要改善管理。宏观、微观管理都需注重。要反对经济资源泛政治化使用,大力消除政治项目浪费资源,与“节约”主题相悖的现象。

  第八条涉及宣传教育、民众节约意识的形成,并使这种内化的意识转变为自觉行动。这属于自律的范畴,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当中,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在宣传上摒弃以往那种“地大物博”的单纯说教,倡导节约生产、科学消费的理念。

  韩保江认为,中国重化工产业发展对资源依赖度高,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消费升级必然导致对钢铁、煤炭的需求增加。中国崛起需要能源资源,而无论在崛起之前或之后,都必须节约能源资源。在能源资源问题上,“节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