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谢谢小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01:09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一2005年6月,又来小岗了。

  这一次所不同的,是我与张万舒结伴而行。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在邀请的作家中,只有万舒和我。万舒和当年领导大包干的老省长王郁昭,都专程从北京赶来。在去小岗村长长的车队中,我跻身于王郁昭、张万舒的一号车上,按照当今官场的接待规格,我是被大大地“破格”了的。

  这不能不说,是凤阳人和小岗人对我的又一次厚爱。

  二

  27年前,在中国的改革大潮尚未拉开帷幕时,被饥饿逼急了的小岗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冒死按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载入了中国改革的史册。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万舒是安徽最早投身于凤阳这场农业改革的作家和记者,他经常奔跑在滁州和凤阳的大地上,和地委书记王郁昭、县委书记陈庭元泡在一起,关注着这场决定中国农民命运的改革。1981年的2月间,我和万舒是脚撵脚地到了凤阳和小岗。这年的春节和“小年”,我们都是先后在凤阳度过的。万舒于2月3日腊月二十九到的凤阳,年三十,陈庭元陪他到的小岗。一到小岗,万舒就给小岗村家家写门对子,他挥笔一口气写了18副春联,虽然这时已家家堆满了粮食,但还有两家没有像样的大门贴春联。

  此间,《钟山》主编刘坪通过原在安徽的南京部队作家江深,约我写一篇凤阳大包干的报告文学《凤凰展翅》。万舒从凤阳回肥后,我请他给陈庭元写个条子,他当即就写:“我的老朋友、省作家温跃渊来采访,写报告文学,请提供一切方便。”这张条子当然很管用,陈庭元同志便陪我跑遍了凤阳。正月十四,我们到了梨园公社的几个队,最后到的小岗。当天,我自是记了不少日记,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小岗的:

  “……地还是那块地,1980年,小岗的产量猛增到223000多斤!15户收了万斤粮,有的户收2万斤以上。春节,除去两个单身汉和因盖几间新房而未杀猪的严立华外,家家过年都杀了猪!腌腊肉一挂啷一挂啷的,愁得吃不完要变味……我们到了村中间的关友江家。他正和‘暴发户’严金昌几个人在喝酒猜拳呢!问他们前两年的生活,他们讲着笑着,眼眶里噙着泪花,辛酸的往事一件件涌上眼前……”

  三

  为了这篇报告文学,我弄了一个多月才回合肥。其间,《钟山》主编刘坪带着编辑和江深同志到凤阳来看我,给我这篇报告文学出谋划策。我对江深说了小岗村的故事,他很有兴趣,于是3月7日,我和江深专程到了小岗,到了严宏昌家采访。中午就在他家吃的饭,听他说他讨饭、搞大包干按手印的故事。在严宏昌家采访了一天,我们觉得素材很是扎实,决定再写一篇关于小岗村的报告文学,由我执笔。新近,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小岗村与大包干》一书,该书的157页中说:

  “最早记录小岗人捺手印者,是安徽文联作家温跃渊和南京部队作家江深。温、江两作家于1981年2月18日、3月7日两次前往小岗,并于3月15日写出了中篇报告文学《风雨小岗村》,首次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小岗生产队按手印的经过。”

  不过,我们在这篇报告文学中,对于小岗人的按手印,我们写得很平实。或者说,我们当时并未意识到按手印是一桩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谁知后来竟被炒(甚至是“吵”)得沸沸扬扬。其中有一位叫曹俊的,写了一篇“质疑”。我在另外一部关于小岗的中篇报告文学中,除去对曹先生的“置疑”一一作了解释外,我同时还对曹先生的严谨提出了质疑。我觉得,对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GB54563号“十八颗红手印”的藏品提出质疑不是不可以,但要严谨。可是曹先生在这篇短文里,把一些关键的人名都错得一塌糊涂,除去把陈庭元的名字弄错不算,还把一个6000万人口大省的省长王郁昭的名字错成“陈学昭”,这也不免太离谱了吧,使人不得不对他的“质疑”的可信要质疑一番。

  四

  这次来小岗期间,我与老省长王郁昭和当年最早报道小岗村的万舒兄同桌吃饭,同坐一车,关于凤阳和小岗,我们都有太多太多的话题。

  今年4月30日,王郁昭到万里同志家里,请他为纪念馆题写馆名。89岁高龄的万里,拿了纸笔就在膝盖上写下“大包干纪念馆”6个大字。万里说:“大包干联产承包制,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这是安徽人民的功劳。”“它发源于小岗村,是小岗农民的光荣。”

  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之大气和精致,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也难怪,她是出自一位名家之手的杰作。她的设计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著名建筑学家、75岁的齐康教授。齐老曾设计过周恩来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国内多项著名的纪念性建筑。小岗村作为中国农业改革的发源地,她已经和井冈山、延安一样,成为中国现代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小岗一直作为凤阳旅游业的一个景点,只是过去可看的东西不是太多。但是现在有了!现在终于有了一座供人们参观的纪念馆了。纪念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其风格为江南园林式建筑,由主展厅、多媒体厅、珍品展厅、餐厅及观景走廊组成。纪念馆前有8000平方米的绿色草坪,可举办大型文艺活动;两边是郁郁葱葱的葡萄园,后边是10000平方米的绿化园林和池塘,可供游人休闲和观赏。随着这座大包干纪念馆的落成,小岗村雄心勃勃着手开发红色旅游景点,小岗人要把“小岗”打造成凤阳旅游线路上最为耀眼的亮点,吸引五湖四海的客人前来观光旅游,缅怀历史。

  媒体曾报道,说小岗村纪念馆曾向我征集展品,我给了他们40多件实物。有朋友问我这些展品可收费了,我说我分文不取。不是我在这里说大话,不是我“高风亮节”,这些东西,大多是我在凤阳采访期间,凤阳人民无偿送给我的,我应该感谢他们的支持才是。今天还给他们,是物归原主了。其中,有个当年的大包干合同书,县里的同志找遍全县也没找着,不想我却保存如新,他们是有点儿喜出望外的。我觉得,一些刊物,一些收录了报告文学《凤凰展翅》的书籍,在我来说虽是“孤本”,与其放在我的书架上孤芳自赏,还不如让它放在这个大包干纪念馆里,才会使他们永见天日。

  五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唯一的源泉。就是27年前的那个冬夜,小岗人发起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包干”,18个胼手抵足的庄稼汉,在一份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上,按下了他们鲜红的手印。他们的行动,引发了一场震撼整个中国的强烈“地震”,宛如早春的一声春雷,奏响了社会变革的最强音。历史,从小岗这儿拐了个弯,从而修正了中国前进的航道。

  正是凤阳和小岗人这些激动人心的原生态的生活,安徽的一些作家在我之前,就一个个奔赴滁州和凤阳大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散文和报告文学。我仅仅是奋起直追的一个而已。追赶上我的同行们,我后来就成了写凤阳、写小岗写得最多的一个作家了。

  这是生活给我们的启迪,这是生活给我们的源泉。

  在我的《小岗纪事》座谈会上,白榕先生曾笑说我是“温凤阳”。这是先生给我的褒奖。作为一个作家,我们只有感谢生活,感谢小岗,感谢小岗人创造的业绩,才使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找到了写作的源头。

  正是因为热爱小岗,因而才使我更加关注着小岗。这些年来,大包干的光环,并没有使小岗人成为“圣人”。尽管小岗的粮食产量是180万斤,是当年3万斤的60倍;尽管小岗112户人家几乎家家都盖了新房,户户都拥有冰箱、彩电、拖拉机,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小岗的变化还是不尽如人意的。张家港市长江村的支书郁全和曾深情地说:“富起来的中国人不应该忘记小岗村。”他的这句话,可能也包含着中国的农民也会“谢谢小岗”这层意思。自1998年起,长江村就率先投资近百万元,为小岗村修了水泥大道。长江村和小岗村结成了“姐妹村”,长江村帮助小岗村建起了葡萄示范园,带动了小岗村的“种葡萄热”,去年全村种植葡萄500亩,每亩收益1500元,今年则可望每亩收益在2000元之上。这种尚未注册的“小岗优质葡萄”,因为个大饱满,酸甜适中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成了抢手货,引来商贩云集。小岗人还和上海一家公司合作,生产国家专利品种优质猪———“大明贡猪”,年出栏生猪10000头;小岗村种植黄桃200多亩,还准备扩大规模,争取使黄桃成为村里另一种新兴产业。小岗村自前年成立了现代农业公司之后,走出了一条“公司加农户”的道路,带动了小岗村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小岗人已经从经济作物的生产中,尝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甜头了。

  六

  人们在大包干纪念馆里纷纷留影。

  纪念馆显眼的位置上,还有一块展牌,上面有几个大字:“反映大包干历史事实的第一人”,上面有万舒和我的照片。万舒照片的文字说明是:第一篇反映大包干的新闻通讯———《中国,有这样的一个村庄》;我的照片说明是:第一篇反映大包干的报告文学———《凤凰展翅》。

  我和万舒真的很感动。万舒那次去过小岗后,就调到北京新华总社任国内部主任,再也没有机会来过小岗。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仅仅真实地记录了凤阳人和小岗人的脚步,纯朴的小岗人至今还没有忘记我们。

  谢谢小岗。谢谢小岗人。真的。

  2005年6月27日,夜。

  作者:温跃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