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做好做活经济报道大有可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06:24 深圳商报

  全国20家主流媒体老总热议新闻界关注的共同话题

  做好做活经济报道大有可为

  中国区域性主流媒体高峰会与会嘉宾发言集粹

  平面媒体面临全新竞争环境

  报纸已从所谓“暴利时代”进入了“微利时代”,来自全国20家纸质媒体的老总对这一观点普遍表示认同。从报业当前面临的发展空间和竞争状况,大家结合各地实际和切身体会,高度关注控制经营成本、改善报纸经营模式、稳定并提高报纸质量等一系列话题。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社长梁国标、《厦门日报》总编辑李泉佃、上海《新闻晨报》副总编辑金乐敏、南京《现代快报》副总编辑梁波等在发言中都从不同侧面指出,现在报业市场的总量虽然仍然呈增长趋势,但是利润下滑、成本增加已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甚至大于机遇。虽然从表面上看,新报纸仍层出不穷,但事实上全国报业正由超常发展转向常规发展,在局部地区,报业竞争甚至已有恶性竞争的味道。必要的竞争是好的,但过分的竞争就会伤害整个报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在现阶段,应该在保持良性竞争的同时,寻求合作、实现共赢的新路子。

  内部挖掘潜力,讲究经营成本,根据广告确定版面数量已被许多报纸采用,《大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高连仲提出要对版面实行动态管理,从定量计划版面转向以广告的多少和新闻量的多少来取舍版面,并在有限的版面当中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从传统平面媒体向多媒体延伸

  互联网、手机报、楼宇电梯广告、户外广告……这些新兴的广告载体已开始大量瓜分传统平面媒体的广告市场,如何应对这些新兴媒体,是嘉宾热烈讨论的焦点。依托报纸的平台发展延伸产业,增加广告收入,成为许多媒体关注并正在探索的策略。房地产交易会、车展等会展项目,已经成为多家报社主动出击的热点的延伸产业,利用互联网把过去简单的报纸电子版提升为有自主竞争力的新网络媒体,涉足出版业、旅游业和物流业等,也被视为未来产业延伸的方向与领域。

  北青传媒是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报业公司,《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吴佩华表示:上市后我们募集到的资金为报业集团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集团正在积极研究向多媒体进军的方式和途径,力求改变集团目前单一依靠广告的盈利模式。

  报纸也要引入质量管理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也是产品和商品,同样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如何从各自报纸的定位出发,针对目标读者群的需求,生产提供导向正确、内容优质的新闻产品,激发或保持目标读者的购买欲望,是嘉宾们关注的焦点。“具有了提供优质内容的能力也就具备了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也就具备了在市场经济中赢得竞争的前提。”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赵晴说道。北京青年报正在大胆探索把流水线生产中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报纸质量管理当中。

  为顺应市场的需求,许多媒体都花巨资聘请调查公司定期进行市场调查,随时调整报纸的经营战略、读者定位和新闻内容,并在内部管理上创新机制,以保证报纸的质量。“传统意义上的‘报人’不是不可以办报,但是报人容易固守自己的观念,往往不能适应和接纳市场的观念。”《重庆商报》总编辑张宪民说,“比较快的方式就是引进各类经营人才,也就是使报业和市场标准尽快接轨,在一定的范围内把报纸当做产业来办。我们已经比较极端地把市场调查公司得出的指标作为记者编辑工作质量评价的惟一标准,从而实现较彻底的质量管理的量化操作。”

  经济类报纸前景广阔

  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阐述道:“经济新闻报道必须寻找一种关联性,关联性就意味着针对性,意味着读者的关注和兴趣。如果在一张以经济报道的区域性报纸中,宏观经济新闻能在本地找到切口,区域性的经济新闻能找到宏观的背景,行业性经济新闻能与百姓的关注点紧密结合,企业经济新闻能挖掘出经济规律,在百姓的生活新闻中都能挖掘出经济学问,那么这张报纸的读者群也就会越来越大,报纸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也会相应提高。”身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报业,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经济类报纸是大有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深圳特区报》总编辑杜吉轩表示,“我相信经济报刊的黄金时代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到来。因为经济新闻与广大读者工作生活的直接关联性太强了。”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如何做好经济报道,仍需要结合报纸当地实际进行不断的探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赵晓亮表示:“现在的区域性报纸的经济报道呈现出很强的个性化色彩,行业新闻的报道可能会受这一地区的企业家的关注焦点的影响,而政策解读的新闻又会受到当地百姓以及白领对新闻需求的影响。”

  人才是竞争的决定因素

  “人才是报业参与市场竞争,做大做强的决定性因素”,这个观点得到了与会嘉宾们的一致认同。然而,新闻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人才难留的现象使得当前不少报社深感头疼。

  谈到这个问题,《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吴佩华说:“在北京,普通编采人员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特别是年轻的记者和编辑,几乎是在不同的都市报之间跳来跳去,他们期望的有工资问题,还有自己个人的发展问题,还有报纸能够提供环境的问题。每一个新的报纸的出现,都会引起一个大的跳槽风波。”

  不光在北京,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现象。《新闻晨报》副总编辑金乐敏举了个例子,新闻晨报现在几乎60%的员工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只有40%是上海本地人。“移民化”给报社带来的一个好处是活力和激情,但是如果流动量太大,又可能使整个团队理念不能保持一致,而团队理念是一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一致的团队理念会给报社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风险。金乐敏认为报社必须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采取有效的手段增强员工对报社的忠诚度。今年新闻晨报组织中层以上的干部分批到英国进行培训和考察,这个培训不是看英国人怎么做新闻,而是看看英国媒体怎么管人,怎么管团队,怎么来统一理念。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赵晴认为,要想吸引住人才,就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以真正能反映人才使用价值的合理待遇。另外也要打破传统的体制束缚,消灭身份等级。同时报社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理性看待报纸的发行量

  广告和发行量是考察报纸经营状况的两个最重要指标。然而去年以来房地产广告大幅减少,新闻纸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印务成本高企,这些都成为报纸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赵晴表示:“广告的增幅已经跟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利润的下降已经成为众多平面媒体的一块心病。”面对这种形势,许多报纸开始审慎面对报纸发行量的增长,不再盲目扩版增刊。“没有足够的发行量就不可能有广告,可是也要防止零售市场发行量中的陷阱。”《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吴佩华说道,“由于某报纸越来越厚,有些不良报贩甚至会把新报纸成捆成捆当废品卖谋利。这一方面造成发行量虚高的假繁荣,另一方面又大大增加了报纸的成本。特别是主要依赖零售市场的报纸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必须严格监控报纸的有效发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报纸已开始采取确定理性发行目标等措施。

  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张芬之在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十多年前《深圳商报》复刊时他曾来过深圳,后来又到报社看过,今昔相比,张芬之感叹良多:“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深圳商报》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商报作为一份以经济报道为主的大型综合类日报,这些年来开拓进取,不断地创新发展,对于促进深圳特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全国经济类的报纸,它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他说,在这次峰会上,各家媒体的嘉宾结合自身实际,在如何作好经济新闻报道和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报纸经营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深圳商报记者侯丽华潘咏陈晓薇周森)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侯丽华潘咏陈晓薇周森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