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州解决“职业乞讨”出奇招 义工劝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11:02 新华网
广州解决“职业乞讨”出奇招义工劝导(图)
  广州机场,一名老乞丐看到有外国人下车,上前开车门乞讨。巢晓 摄

  6月中旬,广州市首批劝导职业乞丐义工正式进入广州市救助站接受专业培训,获得资格的义工将可凭证自由出入救助站。而他们的目标是劝导“职业乞丐”回家,通过自食其力来过上新的生活。

  解决“职业乞讨”问题,各个城市、各个地方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像广州这样通过对义工进行培训来劝导“职业乞丐”回家,在全国还属首创。

  20人“入围”

  有关人士将目前社会上的流浪乞讨人员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到城市务工临时遇到困难的非职业乞讨人员,他们是真正需要救助的,不过这类乞讨人员比较少;而另一类则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乞讨人员,这类人往往不愿意到救助站,形成了令人头痛的“乞讨团”,他们通过各种伪装、欺骗的方法,来博取人们的同情,被称作“职业乞丐”。据推测,“职业乞丐”在流浪乞讨人员中的比例约占九成。

  据了解,此次报名参加广州市首批劝导“职业乞丐”培训的义工有100多人,经过挑选,首批20人“入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批义工可谓人才济济,虽然年龄从20岁到60岁不等,但有社工经验或者社工系毕业的竟然多达5人,曾经修读过心理学专业的也有3人,还有4人曾当过医生。其中一名入围的志愿者,原来是在北京中华女子学院读社工专业的。她说,毕业后没能够从事与所读专业相符合的职业,有些遗憾。这次报名当义工,就是为了能够利用自己的专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0名义工首先在救助站参加了由广州市民政局组织的一个培训。据了解,义工们学习的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广东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告》等。

  此外,义工们还了解了进行劝导时需要防护的注意事项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知识,如当前乞丐的特点、怎样面对可能有传染病的乞丐等等。

  最后,这批义工还与救助站里的乞丐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颇有难度

  广州市民政局有关人士介绍,对义工进行劝导培训,是他们的一次大胆尝试。

  自2003年8月广州市废止收容遣送条例、实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救助站面临着不少难题———刚开始时,救助站采取等待流浪乞讨人员上门求助的方式开展救助,并安排了比较好的伙食等救助条件,但主动上门的流浪乞讨人员屈指可数;从去年开始,救助站开始在流浪乞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段派发救助站指引卡,引导流浪乞讨人员求助,但效果也不理想。

  一些流浪乞讨人员不肯接受救助让民政部门头痛不已,但有些长期依赖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也让民政部门觉得无奈。一般来说,救助站对单人救助的时间为10天,可一些到了这里的流浪乞讨人员却不肯出去、不肯返乡,救助站给他们买了返乡的车票后有的人马上倒手卖掉,又“赶赴”下一个救助站……

  在这种情形下,“职业义工”劝导“职业乞丐”回家,实际上是一项颇具难度的志愿工作。

  事实上,从今年1月份开始,广州市有关部门已经在着手进行初步的劝说尝试工作。例如,一些志愿者在广州市街头专门找流浪乞讨人员嘘寒问暖,向他们提供帮助,劝他们接受救助;在一些救助站,学过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义工也对那里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劝说他们回乡……

  但效果并不明显。有关人士估计,这些乞丐中,通过劝说愿意回到家乡的大约占10%左右。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经过培训的义工们对“职业乞丐”进行劝导,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解决“职业乞丐”现象不可能一步到位,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些“职业乞丐”中,出来乞讨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穷,而乞讨客观上是有一定的“利润”的;而在少数农村地区,农闲时候就出来乞讨,也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些都将是摆在义工们面前的巨大难题。

  各有“绝招”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经过培训的首批“劝导义工”给人非常强的自信心。

  一位名叫孙惠娟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乞丐们说服别人的本事其实非常强。但与以往相比,这次吸收的义工要求有心理学等方面的背景,这将使得本次工作效果要好于以往的效果。

  孙惠娟说,来救助站看望乞丐的,要么是领导,要么是警察,在乞丐心中,这些人都是地位层次较高的,跟他们不是一拨人,而义工就要像一个朋友那样,在心理上拉近与乞丐之间的距离。“只要是人,都是可以沟通的。我想通过一个交心的过程,真正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孙惠娟自信地说。

  但孙惠娟同时也认为,出来乞讨的,毕竟多是贫穷地方来的。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让他们能够真正在家乡安定下来。否则,成功劝说回去了,这些人还会再度回来。

  记者了解到,尽管培训刚刚完毕,还没有进入“实战”阶段,但首批20名义工中,不少人像孙惠娟那样,都有自己的“劝说”套路。

  40多岁的义工张永强,自己本身就有流浪乞讨的经历。张永强从几岁起就跟着父亲在国外流浪,他曾经到过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但“日子不好混”是给他留下的最深感受。“这次到救助站做义工,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动‘职业乞丐’,让他们结束流浪生活,回家凭借自己的双手劳动,自力更生。”(本报记者叶小钟)(责任编辑:曹建)(来源:工人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