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备忘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11:51 今日扬州

  今日扬州网消息:“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街巷整治,再次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群众在我们的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里就有多重。

  经济有价,人心无价。

  投资背街小巷,用有限的资金,赢得无限的人民群众的拥戴,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莫大的欣慰呢?

  在耳闻目睹了新仓巷的前后变迁后,一位名叫“梅子”的老师曾经写下一首短诗《永远的街巷》:“冬去春又来,春来花又开;朝朝又暮暮,世世又代代;党心连民心,巷深情更长……”

  无疑,群众的语言,最生动;群众的眼睛,最明亮;群众的口碑,最金贵。

  很多时候,民众就是从一些具体问题上,来评价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看上去很小的事关系到党和政府的诚信,街巷整治更是如此。只要施工队伍开到哪里,哪里的人们就会喝彩一片,好评如潮,感谢党和政府的声音就会连绵起伏,不绝于耳……

  这是来自古城百姓最真切感人的一幕,也是源于人们内心最质朴无私的行动:没有人动员,也没有人要求,成群结队的社区居民,自发组成了一支支吉祥喜庆的腰鼓队,在一遍又一遍的欢呼声中,用你五块、我十元自发捐献出来的钱,做成一面面、一块块上有“真情小街巷,牵动千万家,消除百年患,造福几代人”等词句的锦旗牌匾,高高兴兴地送到所在地的党委、政府和城建部门的工作人员手中……

  一面面、一块块锦旗牌匾,就如同一枚枚最高褒奖的“人民勋章”,在让人们热血沸腾、体验精神支撑、感受民心力量的同时,也再一次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群众在我们的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里就有多重!

  一条条小街巷,一座座连心桥。前年正月初八,也就是春节后上班的头一天,广陵区委书记王玉新就走进背街小巷,为街巷整治这一民心工程鼓劲加油。当来到广陵路144号支巷陈之茂家时,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激动地拉着王玉新的手,颤巍巍地说:“把好路一直修到我家门槛前,这全是托的共产党的福。要是我家老太婆还活在世上,看到这么好的路,她会开心得不得了……”说着说着,老人话语哽咽。之后不久,王玉新又领着区四套班子领导,再次来到了彩衣街弥陀巷,在途经78号居民杨桂英、陈冠先夫妇家门口时,一家人赶紧跑了出来,硬是“拦”在路中间,抱拳作揖,“求”着让大伙到他家去“尝尝自家种的鲜葡萄”。问及“为什么”,老两口连忙摆手称“想想政府对老百姓的事这么认真上心,再看看门口的巷子整理得又是这么如意顺心,就盼着有机会能当面表示我们的感激之情呢……”

  老百姓真是太好了!在街巷施工改造过程中,他们倾情奉献,出人出力,自发地加盟到整治的队伍中来,为施工人员送绿豆汤、送遮阳帽,送矿泉水,有的还帮助维护现场秩序,不少居民更是主动将自己违规乱建的建筑拆除,还小巷以宽敞的空间……

  在紧挨四望亭美食街的螃蟹巷口,有一家名为“万兴”的小吃店,生意一直火爆。当工程队来到这里时,考虑到翻建路面对这家饭店的生意会带来影响,于是就派人上门做工作。原以为店家会有“想法”,未料,业主万玉转却是非常爽快,一口允诺:“生意事小,做路事大,让关门歇业多少天都可以。”攀谈中,当他得知施工人员大多是外地农民工,没有固定的安身场所,而且,随身携带的榔头、锛、锄等许多作业工具无处存放时,随即叫人搬东西,腾地方,把正餐厅让出来给工人们住,之后他还生怕怠慢了这些日夜辛苦的人们,特意留下店里厨师,每天都要为他们提供一顿免费的晚餐。同样,家住保安巷的居民李富龙一家也是不辞辛劳,回回都是夜里起来,在凌晨4点多钟,下面条、熬稀饭、煎荷包蛋,直接送到工地上慰问一线的工人……那一声声关切的问候,一份份温暖的人情,因为真诚与善良、厚道与纯朴,感动与被感动,几乎在每一条街巷改造的现场,都相互交织着,传递并接力着……

  背街是一首歌,歌唱着上下同心曲;小巷是一幅画,描绘着人间鱼水情。

  “街巷整治,整走了怨气,整来了和气,整旺了人气,整顺了心气,说到底,就是整走了脏乱差,整来了真善美。”人称“小巷总理”的彩衣街社区居委会主任房爱娟,言及街巷整治的好处,真可谓举不胜举。

  她说,过去,往巷子里乱扔乱倒垃圾是常有的事,没人吱声。现在,只要看到有人从家里往外丢弃废报纸、香烟盒、剩菜剩饭之类的东西,马上就有人喊:是谁这么不自觉,往这么漂亮的路上乱扔东西?忍心吗!

  环境变则人亦变。东花园小区的一户居民称,以前这里是又脏又乱,人们看着都觉得有些烦,骂街打架的多,邻里吵闹的多。眼下环境好了,大家就像吃了“顺气丸”,喝了“舒心汤”,邻里和睦、人居和美的日子越过越自在了!

  是的,人使环境变,环境使人变。因为整治,古城街巷正在变得干净起来,变得明亮起来,变得秀美起来,也使得生生不息的人们变得更加和谐起来,而这,正是对“人生只合扬州居”作的最好注脚,也是我们这个城市文明不竭的生命源泉……

  民生街巷,民本之福,民心可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