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热水官儿“印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13:53 北京日报
  ——记市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副经理印伟民
热水官儿“印头”(图)
每次检修我都能看见“印头”

  6月27日,零时12分,千家万户已经入眠。

  月坛南街,穿着橘黄色工作服的市热力集团管网工人,正围着路边一个个热气腾腾的井口忙碌着,印伟民的身影也在他们中间,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在维护现场还真看不出印伟民是热力输配分公司的副经理、全国劳模。

  每周有5个夜晚,印伟民都要到管网现场巡视,通常是从晚上九时到凌晨三时。

  一到现场,印伟民就忙活起来:问抽水情况,察看工作进度,还不忘提醒哪个环节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他走到井口,探头往下看,记者也凑近,井底往上冒的热气让人不敢在井口多逗留。

  维护地下热力管线的地下工作间被热力人称为“小室”,狭窄、闷热、潮湿。这些输送热水、蒸汽的地下管线温度很高,最低时也有50多摄氏度,高时甚至超过100摄氏度。狭小的空间如同桑拿浴室,夏季待不到1分钟就会汗流浃背,憋得人喘不过气来,更何况还要拿着工具在纵横的管道、截门之间检修。

  正常的检修,工人10分钟上井休息一次;赶上管网漏水抢修,要坚持两三个小时才能上井。经验丰富的印伟民总结出,在小室里,一旦耳垂、鼻尖痛,就说明温度可能达到100摄氏度以上了。这时,鼻子和脸是不能用手碰的,否则,轻轻一抹就会掉下一层薄皮。

  “瞧见了吧?我们这工作环境够艰苦的。”一个管道工人和记者攀谈起来,“我来热力公司三四年了,每次有检修都能看见‘印头’。他是头儿,管指挥,可他照样下井,别人要替他还不让。今天是例行的检修,没什么危险紧急,赶上有跑漏或者管道出问题,那才叫险急呢!你看吧,那时候,印头总是抢着站在最前面。”

  工人们把印伟民称为“印头”,是因为他待人亲切,而且总是在一线与工人一起工作,看见苦活累活抢着上。

  “我们这儿挨烫的都是干部”

  1976年4月,印伟民从部队复员到热力工作岗位,从工人、组长、工段长干到副经理,凭的就是对工作的满腔热情。转眼三十年,他的热情依旧不减。印伟民的车里总放着全套“家什”:一套焊工服,一套工作服,还有一套工具,有了事随叫随到,随到随干,时刻都有准备。

  干热力检修,不光艰苦,还有危险。管线里都是热水,稍有不慎,人就会被烫伤。遇到抢修,印伟民每次都是自己先下井探明情况。

  一年冬天,中央电视台热力井里的阀门被管道高压顶飞,130摄氏度的热水喷涌而出,工人无法靠近喷嘴。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周边几百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和一些重要用户都要被迫停暖。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彩排春节联欢晚会,演员穿得比较单薄,一旦暖气停了,演员们可就要冻病了。

  印伟民决定冒险一试。

  他让工人用两台电扇不停地往井下送风,自己拿件军大衣下到井下,慢慢靠近喷水点,猛地把大衣盖向喷水口,又迅速用脚压在上面。

  水是不喷了,可是要想把核桃大的注油阀重新拧上就难了,几次努力都失败了,大衣也被热水冲到一边。

  上来歇口气,印伟民和一个技术员第二次下井。这次两件大衣同时压在了喷水口上,印伟民一边用脚压着出水口,一边从棉大衣下把注油阀准备好,一抬脚,他用手将注油阀紧紧按下,顺势狠拧了一圈,技术员迅速用扳手再拧了几下,注油阀装上了,险情排除了。

  爬上地面,工友帮印伟民慢慢脱下手套,一会儿他的手上就起满了燎泡。这还不算最严重的。有一次管线热水泄漏了,一股热气兜头向他扑来,印伟民当时就被100多摄氏度的热气烫得满脸是泡。怕家人看见担心,他在单位“藏”了一周才敢回家。

  明知有危险为什么还要上?他只说了句:“我们这儿挨烫的都是干部,干部都是干出来的,经验丰富,干部不先下井谁下去?”

  地下管线的“活地图”

  北京城八区地下铺设着一个庞大的热力管网络,总长620公里,共有5400多个地下工作“小室”。管线工人就是借助这些小室开展对管道的日常维护和修理,以保证热力管网的安全运行。

  这5400多个“小室”,印伟民几乎都下去过,管线的实际情况,不仅在他的十几本工作笔记里,也在他的脑子里,因此有人管印伟民叫地下管线的“活地图”。

  北京的地下热力管道分为可通行和不可通行两种,不可通行管道意味着较为危险,一般情况下工人不必加以检修。

  有一次,印伟民和工人完成了当天可通行管道的例行检修后,按规定就没什么工作了。可他看见旁边有一段不可通行的管道,不知怎么想的就钻进去要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不通行管道空间狭小,人在里面仅能爬着通过,连转身都有困难。印伟民和一名工人刚钻进去,就发现支撑管道的支架被腐蚀了。要知道,支架被腐蚀,管道就失去了承重。冬天管道一通水,失去承重的管道肯定容易震裂,如果发生严重的跑水事故……甭多想了,赶紧想办法解决吧。

  问题找到了,准备出去取支架。突然发现前面过不去,也无法转身往回走。印伟民自己回忆说,当时头嗡地响了一下,心就沉下来了,暗想:糟了,一百多米的距离不可能倒着退回去,管道又黑又热还有蚊虫,人不能多呆,要不体力耗尽就出不去了。不过,幸好只“懵”了一瞬,很快,多年的经验让他冷静下来。用随身带的工具把管道外面的保温层敲下来一块,“拓展”了五厘米的空间,人勉强掉回头来,爬出了管道。平常走路用不了两分钟的100多米,他们用了将近40分钟才爬出来!

  当然,不通行管道里的安全隐患,很快被解决了。

  现在回忆起来,印伟民一直觉得欣慰:幸好是夏天管道还没有通水,假如供暖季节真出了问题,后果可就严重了。

  除了正常检修维护,北京的地下热力管网平均每年总有大小故障30多次,无论故障发生在节假日还是夜半三更,也无论险情出现在使馆区还是居民区,印伟民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力求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这么多年来印伟民就是凭着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责任感,每次都与工人们一起克服困难,“化险为夷”排除故障,保证供暖。有人统计过,他一年加班的天数就达150天。

  如今,51岁的“印头”依然每天带着一群小伙子下管道,爬地沟。“这工作艰苦点,可是当抢修完管道后,能顺利送热了,就感到特自豪、特满足,有一种成就感。”他笑着说。实习记者余春瑜通讯员刘冠春 照片本报记者戴冰摄

  网络编辑:刘春燕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