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众秘密武器降服狰狞“洪魔”(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14:41 金羊网-羊城晚报
  洪水超百年一遇,却不见惊心动魄;抗灾经多年“军备”,现已是今非昔比

  本报记者 夏杨 谢孝国 实习生 陈琳 廖杰华

  今年抗洪,广东许多人并没把这场大水当回事。但是,洪水过后,听到专家分析的时候,他们倒感觉惊讶:今年洪水超百年一遇?!那缘何没有留下1994、1998年洪水那样惊心动魄的感受?更没有留下1915年洪水那样的创痛?

  专家言语确凿:这次洪水范围广,强度大,西、北、东江并发,又遇天文大潮,珠三角高水位前所未有,河源、龙门、佛冈、新丰等地暴雨竟为四百年一遇!这么大的洪水怎么就被轻易制伏了?记者在连日采访后才渐渐明白,今年广东抗洪顺利,关键在于信息预测准确,抓准了洪魔的“牛鼻子”。广东今天的抗灾能力,已然今非昔比……

  秘密武器 水下“CT”监测大堤

  6月26日上午,肇庆景丰联围出现险情,一个电排站附近漏水。这段堤围保护着2.3万人口和4.7万亩良田。但险情出在水下,岸上的人看不出原因,怎么抢救?

  不久,从30公里外的高要水文站开来一条船。该船在险情河段内转悠了几分钟后,一份水下地形图被打印了出来。原来这条船上配有世界先进的水下地形扫描系统,就像对患者照CT一样。这给专家设计应对方案、领导决策提供了直观的资料,也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

  在前几日抗洪中,这个“秘密武器”一刻没有赋闲。

  除了这样的“秘密武器”,省水文局还有遍布全省的千里眼和顺风耳———600多个自动检测雨量、水情的站点,实时信息从这里自动汇集到水文局。

  想起这几年设备上的改进,省水文局水情处处长毛维新不胜感慨。2001年,全省还只有北江一个遥测系统,仅包括70多个水文站。受条件限制,以前许多地方灾后才收集到相关数据,现在则可做到提前掌握分析、提前预警,掌握了抗洪的主动权。

  气象部门这几年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告诉记者,目前气象最先进的探测设备是多普勒雷达。这种雷达每6分钟就可更新一次图像。而在1998年抗洪时,虽然广东也有雷达,但都是国产的,只能三小时观测一次,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据了解,目前广东投入使用的多普勒雷达有四个,分别在韶关、广州、梅州和阳江。汕头还有一个正在调试,深圳明年也打算安装这种雷达。

  不仅有雷达,广东的自动气象观测站,截至去年已有640个,大概每10公里就有一个,经济发达区域更密集,每镇都有。而在1998年,全省才只有68个人工的气象观测站。

  遥控指挥 局长手提电脑连众脑

  前几天西、北江水位吃紧时,一直陪同省委领导在前线视察的省水文局局长林旭钿,手里总离不开一台电脑。

  “带着这部电脑,我就有信心!我的背后,有数据采集系统,有计算分析系统,还有大批水文专家的集体智慧”……林旭钿说。

  广东每逢暴雨,往往是“三水”来朝:降水、潮水、过境水,水文情况相当复杂。这些难题以前曾运用中山大学水利专家的数据模型来求解,但无法应对这么复杂的情况。后来不断积累经验后,广东针对自己的特殊情况,在科研单位的支持下探索研制了这套“人机交互式专家预报系统”。

  记者在水文局会商室采访时看到,云图处理、云图接收、语言报汛、江河预报、水情检索等电脑系统都在工作中。水情处毛处长介绍,该系统对雨情自动测报系统传输来的数据加以分析处理,为水文专家最后敲定预测结果提供帮助。“以前人工制定一张预测表要3个小时,现在运用该系统只需半小时,预测得快了,精确度也提高了”。

  气象部门也有网络系统。记者在省气象局的天气预报厅看到,墙上是巨大的投影屏幕,前面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被称为“会诊台”,气象专家们可以在此与全国各地,包括中央气象台的专家们“视频会商”,也可以切换出各地气象台的实时图像。大厅左边一台电脑上显示的图像,是风云2号卫星刚从36000公里的高空发回的,每半小时就更新一次。

  信息化给工作带来了方便和效率。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黄忠说,以前预报天气只能纯粹依靠经验判断,有了这些系统,得到的资料更多、更及时,预报的把握更大,在灾情预报中信心也更足了。

  专家决策 每次预测手都在发抖

  当然,只有机器和设备的先进并不能保证让“洪魔”俯首就擒,多年锻炼起来的专家队伍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几年水文、气象、水利等部门都很注重人才的培养,像省水文局的专家,目前平均年龄不到40岁,但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精力与经验并重,精兵强将如云。有了水文、气象、水利等部门的这些精兵强将,先进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才有保障,而且,有些关键时候只能依靠专家判断。

  今年东江洪水虽不是近几年最大的,但对堤围造成了很大威胁。因为惠州剑潭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中,两边围堰的设计标准只能承受6740立方米/秒的流量。而专家预测这次洪水将达到7780立方米/秒。在这种情况下,是破堤过水还是坚守保堤,判断不准可能带来极大的损失。水文、水利工程师审慎考虑后认为,围堰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坚守可以守得住。后来汛情的发展应验了这一判断的英明。因为如果要破堰过水,堰内的机器设备以及围堰建设成本等,将有6000万元的经济损失。

  虽有现代化设备作后盾,但专家们下决定前总还十分审慎,“每次预测结果拿出来,我们的手都在发抖。”水文局副总工许扬生说。

  防御工事 除险加固经受住考验

  “今年整个抗洪中,我们感到压力并不比前几年大”。省水利厅一位全程参与制定抢险方案的工程师告诉记者,“1994年6月大水时,我也站在北江大堤上,当时的心情非常紧张,因为对抗洪形势信心不足。”

  这位工程师介绍,今年有信心关键在于经过1994、1998年洪水之后,政府特别重视水利建设的投入,对河流湖泊重要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除险加固。2000年,广东水利投入资金80亿元,从2001年起“十五计划”又投入659亿元。2003年起又实施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更系统化地提高了全省的抗灾能力。

  这位工程师上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时,最初就参与北江堤防的加固工程,对西、北江大堤的承受能力很清楚。“以前对抗洪信心不足,除了抢险装备不足外,关键还有堤围不够坚固。像前几天我们所守的景丰联围堤段,如果没有之前的达标加固,这次可能会出大问题。”

  现在的西、北江堤围都刚刚经过加固处理,防洪物资储备又很充足,抢险队伍训练有素,信息沟通快速及时。“我参加过好几次抗洪抢险,今年的洪水是最大的,如果今年还是在1998年以前的抗洪体系下,西、北江大堤肯定顶不住”。
一众秘密武器降服狰狞“洪魔”(图)
  图:北江大堤芦苞水闸,堤固闸坚,人们静候洪峰来犯。两待命护士“战前”看打渔眺大江 本报记者 何奔/摄

  (侯颖/编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