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且看古人的“消暑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0:58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炎炎夏日,世人凭借现代化的制冷吹凉工具,犹且感到酷热难挡,不由人联想起古人消暑的艰难。其实,从古代诗词文赋中获知,古人面对酷暑也并非束手无策,诸多奇思妙想诉诸笔端,读来别有一番意趣。

  幽静之所避酷暑。在古代,理想的消暑之地当属山、林、水、楼、寺。据载,宋代时即盛行暑夏出城纳凉,所到之处即大山深处:“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
面火尘飞。”在林茂竹翠之地修建房舍,也是古人消暑的一种方式,唐代诗人王维就在陕西终南山下建有竹里馆,并作诗咏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宋人杨万里认为,波光粼粼的莲池是消暑纳涼的极好场所:“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揽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而“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荫中”一诗,可谓是对上述避暑之处的总结与概括,读来令人顿感凉意阵阵。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消暑之地独出心裁,他认为幽幽古寺中“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无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堪当避暑首选之地。

  清凉饮食解暑气。冷饮消暑,古今同理。冷饮,约起源于3000年前的商代,当时的富贵人家已知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则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唐代时开始公开出售冰制品,杜甫即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宋代时甚至出现了冷饮专卖店,杨万里诗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除冷饮外,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也都是古人推崇的清热防暑食物。据载,宋代已有西瓜。如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中,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而《红楼梦》中则留有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凉茶及玫瑰卤子汤等记载。古人也有选择中草药避暑的,《京都风俗志》中即载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

  心静方得自然凉。古人认为,“六月红云不肯移,清心自合胜炎曦。”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对此,许多文人墨客都做出自己的诠释。唐代诗人白居易作《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白居易甚至还举例为证:“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宋代诗人陆游也劝世人面对酷暑,不要慌乱,一定要心平气和,宁神静气,即“竹梢露滴惊残梦,荷叶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胜更无方。”

  除上所述,古人还积极倡导一些避暑活动,如夏日游泳、取荷叶注酒,披襟钓鱼等,古代名医张仲景、李时珍也都认为垂钓可消除心脾燥热。此外,古人又发明了一些消暑工具,常见的如“竹夫人”,即编青竹为笼,或取整段竹中间通空,四周开洞以通风,暑天置床席间,抱持亲近以取凉。

  作者:李然

  (来源:长沙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