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张报纸改变了红军方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6:04 重庆晚报
一张报纸改变了红军方向(组图)
一张报纸改变了红军方向(组图)
一张报纸改变了红军方向(组图)
  历史之诗:

  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

  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

  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

  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

  ——肖华将军甘肃哈达铺

  哈达铺,位于岷山脚下。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此处,从当地邮政代办所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活动的消息,遂作出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哈达铺有甘肃省长征革命文物陈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故址,占地面积4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另外,还有由382家店铺组成的约1200多米长的“长征第一街”。哈达铺是万里长征即将胜利完成的转折点,被杨成武将军称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哈达铺现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2.8万。

  记者现场采访——

  (时间:2005年5月25日;地点:甘肃宕昌县哈达铺)

  哈达铺有一条红军街

  下午,哈达铺灰色的天空像要下雨,著名的“长征第一街”上行人寥寥。起风了,白色如芦花般的细絮漫天飞舞。大杨树下,成片的明清古建筑一如70年前那样静静伫立。

  陪同记者采访的是哈达铺红军纪念馆的胡春玉——一个穿灰布军装、脸色红润的姑娘。据胡介绍,哈达铺明代以前叫哈达川,因当时商贸兴旺、摊铺众多得名。这里自古盛产当归,是驰名中外的“岷归”主要产地,加上地理位置适中、物资丰富,中央红军在这里修整后,为向陕北进军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准备。据说,当年毛泽东在镇上转了一大圈后,只说了五个字,“这里真热闹!”

  但第二天毛泽东在关帝庙团级以上干部会上却作了长篇发言,中心意思是“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那里有徐海东!必须去!”

  就在10天前的俄界会议上,中央的决定还是到“苏联边界去”。现在,怎么又改到陕北了?

  这缘于一张报纸。

  改变红军命运的报纸

  在哈达铺红军纪念馆,记者见到了这张1935年9月12日出版的《大公报》。这是一张四开大报,竖版,其要闻版的大标题是《徐海东窜甘·陕匪势猖獗》、《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刘志丹徐海东有合股趋势》......全版通篇高喊“剿匪”口号,却为毛泽东提供了陕北红军“十分活跃”的消息。

  胡春玉带记者来到当年的邮政代办所,房间面积10多个平方米。“这里并不是邮局,”胡解释,“当年一个姓王的商人在这里做生意,顺便卖卖报纸,其中就有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等。哈达铺商人多,他们需要信息。却没料想,毛泽东进镇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邮政代办所,从此改变了红军的走向。”

  很偶然,不是吗?但却又是一种必然,正如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所说,“一个民族的生命结成一种果实,是因为民族活动的目的在于贯彻它的原则。”红军到底应该到哪里去落脚,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一直思考的问题。而哈达铺的这张报纸,告诉了毛泽东红军最终的目的地。“到陕北去,到陕北去!”

  “到陕北去!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创造了十几县广大的红区,成立了十几万红色的军队。到陕北去!到陕北红区建立根据地!”胡春玉为记者唱起了当年这首《到陕北去》。“这是红1军团1师宣传科长彭加伦作的词曲。当年这首歌,其实就是向全军将士发出的最新号令。”

  团级以上干部思想工作是在关帝庙里做通的。今天,关帝庙依然很大,青草依依,牡丹寂寞。

  “去年,曾任叶帅作战参谋的范希贤老人在儿子陪同下回到哈达铺,他清楚记得当年这里的繁荣。那时他还是红小鬼,曾去镇上的药铺抓过中药。范老对这里七十年不变感到不可思议,同时又很高兴,认为保护得好。他说红军从哈达铺走向陕北,才算真正走上了坦途。”

  胡告诉记者,当年哈达铺人民对红军特别热情,其所属的宕昌县共有3000人参加红军,但大部在后来的西征中牺牲了。“这再次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中央红军要去苏联边界建根据地,所走的路必须穿过河西走廊和青海,路径与后来的红军西路军一样,会遭遇凶悍的马步芳匪徒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结局如何,很难预料!”

  而1936年的红军西路军,在西征路上几乎全军覆没。

  哈达铺,一个商人代销的报纸改变了红军的走向——是偶然,又是必然。

  记者 张卫/文 冉文/摄影

  网络编辑:李平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