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免两补”政策引发新的争地矛盾 政策热效应的冷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7:41 黑龙江日报

  农业“一免两补”政策,鼓了种地农户的腰包。不少在外打工的“游子”,走上返乡种地的路,引发新的争地矛盾——

  今年,农业“一免两补”政策继续实施,种植户打心眼里乐。富民政策鼓了农户的腰包,把土地变“金贵”,在外“淘金”的人也回来了。记者日前在山河农场调查发现,“一免两补”带给粮食生产“热效应”,也带来了新思考。

  “一免两补”,谁爱得更深

  “‘一免两补’促进了增收,但增收不光靠政策。今年就是取消‘一免两补’,我们也不会赔本儿。”采访中,一些规模大户对“一免两补”政策看得并不重。

  山河农场,不少规模大户是经营的行家,技术到位、投入到位、管理到位,粮食增收稳定,“一免两补”对他们来说,只是再多挣一点儿钱的问题。四区种植大户马权,有1500多亩地和全套的农业机械,去年又花了50多万买了一台M160大马力。自己有机械,代耕可以挣钱,生产上也省钱,一亩地能省30多元。大豆、小麦、甜菜、白芸豆,年年倒茬。大豆覆膜、甜菜纸筒育秧,咋增产他咋干,连续3年盈利近20万元。去年,“一免两补”补了不到两万元,今年还得这个数。说白了,这样的能人,就是不免不补也照样挣钱。

  显然,一些规模大户看中的是更新机械、增加投入、应用科技,注重的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户可就不同了,地少,无机械,缺资金,想挣钱,真的不易。二区职工张吉禄,有地70多亩,经营3年,年年春天借钱,秋末还钱,最多一年,盈利不足5千元,吃不饱、饿不着。去年春播,又缺钱,肥料有一半缺口,“一免两补”出台,把他乐坏了,一下补了1600多元,全买肥料了。今年春播,再没听说他借钱。

  “一免两补”补的都一样,效果却不一样,对于大户,是补在了“刀背”上,对于小户,是补在了“刀刃”上。目前,许多种植户还离不开这把“保护伞”。

  思考之一:“一免两补”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今后,增收将逐步由依靠政策的同时,更多的依靠科技、投入和市场,依靠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游子”,开始走“回头路”

  “过去,种地不挣钱,只好到外面去‘淘金’。现在,种地挣钱了,当然要回家种田了。”采访中,遇到不少返乡要田的农场职工。

  近两年,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种植户没少挣钱。不少在外打工的“游子”开始返乡要田,结果引发了新的争地矛盾。八区职工赵东才,前几年跳出“地垄沟”,到山东打工多年。去年年初,回来要地,管理区好不容易给他匀了70亩,一年挣了8000多元,光直补就得了1600元。这样的“游子”,全场有40多户。

  “家里资源有限,何必非在一个饭碗里抢饭吃不可呢?”在采访中,一些管理区的干部不止一次这样说。“种地不赚钱时,职工被一步步逼到外面闯市场,现在又被重新‘绑’在了土地上,这是发展中的倒退,我们千万要警惕啊!”

  山河农场,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全场耕地近30万亩,人口1.5万人,人均耕地不足20亩。据有关部门介绍,现在农场闯出去的“打工仔”,干好的一年能挣二三万元,差的也有七八千元。如果外出务工的人都回来种地,全场人均收入至少得下降一二千元。

  思考之二: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并不符合农业发展的规律。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就不能忽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只有长期有序地转移富余劳动力,提高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才能促进共同富裕。

  增收,还有多条路可走

  “增收,光靠种地不行,还得发展多种经营,多几条‘腿’走路,东方不亮西方亮嘛!”采访中,一些头脑灵活的职工颇有见地。

  第四管理区种植户尹富海,2002年包了1500亩地,合同一签5年。当年覆膜大豆500多亩,亩产200多公斤。400亩白芸豆,亩产突破170公斤,产量高,价还好,能不挣钱?种地,没机械哪行!802型拖拉机,M160大马力,一年买一台,农机具全套的,还有一台运输车,设备总价值50多万元。每年光代耕费收入,就近10万元。不到两年时间,种地加代耕,让他攒了50多万元。

  两条“腿”挣钱,还嫌不够,2003年年初,他又拿出6万多元,牵回来30头西门塔尔肉牛,当起了“牛倌”。种大豆的豆秸、豆皮,用来喂牛,牛粪“喂”地,这也叫循环经济。大牛生小牛,三年五个头,现在,肉牛已有100多头,每年光卖肉牛,又有一笔收入进账。现在的他,种地、代耕、养牛,三足鼎立。

  农场早就意识到粮食“单打一”与职工增收之间的矛盾,把增收的亮点定在了畜牧业、食用菌和特色经济上,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引导职工多条“腿”走路。目前,农场已发展奶牛2000多头,肉牛12000多头,养殖户2200多户;年生产木耳菌袋300万袋,从业户数近1000户。

  思考之三:增收不能只靠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还要寻找与粮食生产相兼容的其他途径,跳出粮食“单打一”的局面。否则,增收的天地太狭小,况且粮食赚钱时大家一哄而上,不赚钱时又一哄而下,如何能保证稳定增产增收?(黑龙江日报)

  作者:金龙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