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山脱贫致富:“打工经济”鼓起农民钱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1:06 云网

  去年以来,文山州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将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健全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制定劳务输出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开辟劳务市场,搜集用工信息,搞好输出培训,注重跟踪服务,做好后续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务输出,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
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的指示精神,实现文山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积极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追赶全省小康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截止2005年3月,全州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1.13万人。其中:2004年,新增转移、输出农民工11.7万人(输出到国外26人,输出到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7.38万人,转移到县外2.74万人,县内转移1.57万人),实现劳务输出转移收入3.85亿元;2005年3月底,新增转移、输出农民工5.5万人(输出到省外4.69万人,转移到县外4474人,县内转移3847人)。到目前为止,全州共培训农民工5.65万人。其中:2004年,全州培训农民工4.3万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8%,培训后转移就业3万人,占培训总数的69.65%,是省安排培训后转移就业计划2.2万人的1.37倍;2005年3月底,新增培训农民工1.33万人,培训后转移、输出1.04万人,占培训总数的78.2%。2004年,中央、省、州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经费375万元,截至2005年4月15日止,州财政局拨付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经费305万元。

  文山州是一个农业州,农业人口占85%以上,要在全州范围内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首要的任务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而解决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就是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因此,州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输出到东莞市场务工的劳力达20万人”的要求,为实现州委提出的工作目标,州政府成立了以州长为组长,分管农业、扶贫和劳动就业工作的副州长为副组长,州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扶贫、财政等15个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文山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农业局。各县也先后成立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西畴、麻栗坡两县还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局,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所,村设立劳务输出工作站。全州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平台,村级为网点的“三位一体”劳务输出联动格局。为掌握用工信息和广开输出渠道,州政府在广东东莞市还设立了“文山州劳务输出驻广东东莞办事处”,并与东莞市劳动局草签了劳务输出合作协议。为加快全州劳务输出产业化进程,州政府先后制定了《文山州2004~2005年劳务输出实施方案》、《文山州2004~2005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工作方案,并把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和州属有关部门。同时各县也相应制定了工作方案和鼓励政策。如有的县根据州政府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劳务输出实施方案》把劳务输出工作列为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有的县为促进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制定了《关于鼓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带薪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实施意见》,鼓励机关干部职工从事劳务输出工作;有的针对农民群众经济困难,无法筹措外出务工所需路费的问题,制定了《劳务输出小额信用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及由厂家先垫付外出务工所需经费,再由务工者分期分批从月工资中扣还的办法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有的为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了以奖代补政策;还有的为解除举家外出打工农户的后顾之忧,制定了其原土地承包权属不变,长期保留户籍的规定。这些政策和规定的出台,对转移、输出农民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西畴县有5名科级干部带领21批705名农民工到北京、广东东莞等地务工。富宁县有15名干部职工,经批准后离岗组织劳务输出,其中有一位乡党委副书记带领46名农民工到广东深圳一家工厂务工,并协助厂方做好农民工的管理工作,受到有关部门的称赞。

  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山州农民自身素质普遍偏低,小农经济思想比较严重,多数人存在着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能出去的思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召开各种形式的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介绍外出打工挣钱致富的典型事例,让农民群众消除思想顾虑,增强外出打工的勇气和信心。二是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对劳动力转移工作“不知晓、不认识、不积极”的问题,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创办《农村劳动力工作简报》,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对劳务输出的有关方针、政策。三是印发劳务输出知识问答宣传册,帮助农民工学习了解在外务工期间如何做人做事及自我法律保护等有关知识,消除思想顾虑。四是在醒目位置设立公益性广告,内容有“要致富、输劳务”、“外出一人,致富一家”、“走出家门天地宽”、“出去看,信心百倍;回来干,劲头十足”等带有导向性的标语口号。通过广泛宣传,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呈上升趋势。今年一季度,仅广南县就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8038人,创劳务收入401.9万元。1994年至2005年3月,全州累计实现劳务输出转移收入3.85亿元,仅西畴县就累计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

  据统计,文山州现有适宜外出务工(16~35岁)的农村劳动力75.8万人,而初中以上文化的仅有33万人。为使劳务输出人员“出得去、稳得住、富起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农民工转移输出前的培训,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以各级农民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各级职业学校、农村职业中学为主体,各类培训机构参与的培训体系。文山州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就地围绕订单招工开展培训。西畴、麻栗坡、丘北等县立足市场需求,坚持订单、定向培训,使受训的农民工基本上都能得到及时转移就业。另外,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印发资料、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工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求就业岗位等引导性培训。与此同时,还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结合“绿色证书工程”、“农村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切实抓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培训。文山州各级部门认识到,要把“打工经济”做强做大,抓好用工信息是一个关键。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用工信息网络的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广泛的信息渠道。充分发挥政府驻外办事机构(东莞办事处)的作用和利用领导干部到外地挂职锻炼的机会,提供当地的用工信息;与发达地区的友好企业及有信誉的中介组织建立联系;借助上海与文山对口帮扶的有利时机,与上海虹口、阐北两区建立了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通过外出打工人员向家乡传递用工信息;通过政府搭台,中介唱戏等形式举办订单供需见面会,由域外企业、中介组织、劳务市场向我州提供用工信息。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使用工信息来源渠道广,信息量多,拓展了劳务输出的空间。

  文山州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农业部门除承担输出办的日常工作外,主要是负责农民工的输出前培训,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输出实施过程中的13个指标进行统计监测。劳动保障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劳务输出、拟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规范全州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依法处理劳动纠纷、维护外出打工者的合法权益;扶贫部门主要负责劳务输出扶贫项目的立项和资金协调;金融部门则按《劳务输出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向经济上有一定困难的外出务工者提供小额贷款。其他相关部门也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给予了积极支持,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局面。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工作,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通过到发达地区打工,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尝到了甜头,观念上由过去的“要我去”转变为“我要去”,在广大农村,外出打工已成为一种时尚,“挣了票子,换了脑”已成为多数打工归来农民的共识。二是开辟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如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58户人家,在外长年打工有63人,去年打工劳务收入40多万元(从邮局汇款统计),占人均总收入的60%以上。三是培养了一批农村致富能手。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在打工期间勤奋好学,利用打工机会学到了一技之长,回乡以后创办实体,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如富宁郎恒乡八达村的黄启明,外出打工学到技术后,回乡创办了企业,现自己的企业有民工300余人,专门从事建筑浇灌,成为“致富一人、带动一方”的典型。四是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由于打工获得了收入,一些昔日不通电,缺水喝,看不到电视的山村,如今引来了自来水,安装了有线电视,接通了程控电话,农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五是培养了一批“不回村”的打工者。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好学上进,勤奋务实,得到了厂方的赏识,有的做了“白领”,有的自己当起了老板。如砚山县阿基乡的农朝海兄弟两人,于1995年外出打工,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当上了老板,自己在东莞市办起了塑胶厂,现有固定资产百万余元,还吸纳了本村80多人在厂就业。西畴县坪寨乡石鹅村村民高廷光外出打工几年,靠打工赚的钱在村里盖起了一幢小洋楼,如今又回乡“二次创业”。坪寨村箐脚村小组的吴恩明,年仅17岁就带着家人的期望走上了打工路,经过几年的风吹雨打,不但学到了采矿技术,还赚回了大把的钞票。他在坪寨街上建起了一幢四层高的楼房,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周边的年轻人。同时,他又在外面以承包方式帮其他老板挖矿、冼矿,需要的工人都从家乡招,从此与打工经济结了缘。几年来,经他的手带出去的务工人员就达1000余人。他本人每年收入可达到2万元左右,其他务工人员也在6000元以上。实践证明,我州劳务输出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的发展,它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起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积极作用,且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结合。大量事实说明,劳务输出已成为文山州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林浪平)责任编辑:糖糖(云南频道)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