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发展中的西藏昌都地区教育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1:32 中国西藏新闻网

 本报讯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与四川省、云南省、青海省毗邻。全地区人口60万,现辖11个县、138个乡(镇)。全地区居住着藏、汉、回、纳西等十七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

  昌都地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从境内穿过,自北向南形成了深切割地貌,地区土地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绝大多数土地为高山草甸、高山
灌丛和干热河谷,土地瘠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贫乏,基础薄弱。审视支撑昌都发展的基点,60万人口是昌都最丰富、最具优势的潜在资源。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本,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昌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历届地区领导班子把目光盯在了教育。

  作为西藏现代教育的发源地,昌都教育有值得骄傲的历史,自1951年西藏第一所现代小学———昌都小学在这里成立,一大批高、中级党的干部、科技工作者、知名艺术家在这块土地上腾起,现代民族基础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科技素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做出了应有贡献。回顾过去,昌都教育发展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一个一个机遇的擦肩而过,昌都教育开始落后,同全国乃至全区教育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日趋加大。1999年,全地区仅有两县实现“普六”,初中入学率仅为11.9%,高中阶段入学率不到3%,青壮年文盲率超过60%,小学教师中有50%以上为民办、代课教师。落后的教育成为影响昌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切引起了全地区上下的警醒牞加快教育发展、振兴昌都教育成为全地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共识和决心。随着科教兴昌战略的实施和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出台,伴随着新世纪的阳光,昌都教育发展开始大提速。

  2000年1月,昌都地委、行署组织召开了昌都地区第七次教育工作会议,时任自治区副主席、昌都地委书记的杨松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分析研究教育发展的形势,安排部署工作任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昌都地委昌都地区行署关于深化昌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次会议吹响了新世纪初振兴昌都教育的号角。2003年8月及2004年1月,昌都地区第八次教育工作会议、昌都地区农牧区教育工作会议又先后召开,《中共昌都地委昌都地区行署关于加快教育发展的意见》及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相继制定出台,为昌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依据,奏响了加快昌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强音。

  为了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昌都地委、昌都地区行署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实行“三优先”。一是教育工作优先安排。地行联系会,四家领导联系会,地委、行署常务会议经常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只要教育提出有问题、有困难,总是优先解决。二是教育经费优先保证。地区及各县坚持把本级财政收入的20%投入教育,同时各项教育经费优先拨付。三是领导力量优先加强教育。多年来,昌都地区坚持实行党政一把手抓教育制度。地委书记、行署专员经常到地区教育局、到学校现场办公,解决教育上的重大问题。地区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更是时刻关注着教育,随时了解教育工作情况,及时为教育排忧解难。在昌都,教育如同“地方财政收入”、“综合治理”,在目标管理中实行单独签订目标责任书,单独考评。

  昌都地委、行署的重视和全地区人民的广泛关注极大地鞭策着地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和全地区广大教职员工,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担负的使命和肩上的重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创人民满意的教师成为全地区教育人共同的目标和自觉的行动。在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校,修门窗、粉墙壁、平操场、铺草地、绿化校园、美化环境,自己动手,投工投劳,为学校建设节省了大笔资金。

  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地区各部门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积极为教育工作办实事、办好事。宣传、广播电视等部门,开辟专栏,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动态,积极为教育发展助威呐喊;国土部门优惠优先解决校园用地;发改委及时为学校建设项目审查立项;建设局为校舍提供质量鉴定,减免有关规费;财政部门集中有限资金投入教育,优先保证教育经费拨付;公安、文化部门,采取措施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人事、劳动、共青团、妇联、审计等部门,都为教育排忧解难,提供各种服务。各部门支持教育在昌都已形成风气,极大地优化了昌都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全地区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有识之士也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纷纷无私解囊,捐资助教蔚然成风。农牧民群众积极投工献料,使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全民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正在昌都形成,教育已成为昌都最引人关注的大事。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全地区上下的齐心协力正推动着昌都教育事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

  “两基”工作扎实推进。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奠基工程。全地区始终把“两基”作为教育的重点,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奋战“两基”。一是实行“一把手”工程。明确党政一把手是“两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第二责任人。二是实行责任制管理。建立“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任务,明确责任,严格奖惩。三是完善机制。把“两基”工作情况作为评价政府工作、考核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2003年底,全地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到去年年底,已有1县实现“普九”,8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地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0%以内。

  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控流保学,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两基”目标的关键。为加大招生力度,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地区及各县加强了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了义务教育执法力度,对多方劝解仍拒不送子女上学的家长,依法强制其送子女上学。积极探索“富裕劝学”、“扶贫控辍”的办法及措施,多渠道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困难,把扶贫帮困与送子女上学挂钩,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管理、教改、助困等综合措施抓好劝学控辍,依法维护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目前,全地区小学在校生达到7555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比1999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达到26837 人,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4.7%,比1999年提高62.8个百分点;高中在校生达到4488名,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2.5%,比1999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仅仅五年多的时间,昌都教育的规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教育资源整合重组有序进行。根据普及义务需要,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五年来,撤并教学点300余个,增设完全小学31所,新建初级中学1所。根据全地区教育发展总体需要,安排对城区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成立了地区第一高级中学、地区第二高级中学和地区初级中学,城区小学调整为2所。目前,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达到678所。其中中专学校1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13所,小学188所(其中完小184所),教学点474个。学校布局趋于合理。

  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首先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突破政府单一办学模式,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和公民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合作办学。目前,全地区有民办初等学历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4所。其次是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在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地直中小学和部分县中学、乡镇小学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的试点工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方式,推行竞聘制度,公开竞聘选拔学校领导班子,建立校级后备干部制度,积极做好校长的培养培训工作。三是深化农牧区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改革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模式,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培训,各县中学也紧密联系当地实际,通过开办职教班,增加职教课程,因地制宜引进职教,促进初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积极培养适应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实用人才。围绕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广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仅今年半年,全地区就完成各类农牧民培训13000余人次。学校劳动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农牧区各学校都建立了劳动基地,现在全地区各学校共有室外劳动基地886.5亩,大棚温室295亩,玻璃温室2334.8平方米,猪圈160个。这些劳动基地的顺利建设和充分利用,不仅为推进农牧区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师生的菜篮子,改善了师生生活。

  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昌都地区大部分地方特别是一些偏远乡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分布面广点多,优质教育资源十分匮乏,针对这种状况,昌都地区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大力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同时,重点抓好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目前全地区中小学已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183个,教学光盘播放点39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78个,语音室10个,班班通(有线教育电视系统)40个,校园网3个,办公局域网1个。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为师生开辟了获取教育信息、实现自主学习、培养创造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新天地。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管理的试行意见》等多项规定,全面实施了“合格教师补充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师德塑造工程”和以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目标的“中坚工程”,通过开展“名师”、“名教”创建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教学竞赛,构建了地、县、校三级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使教师思想业务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目前,西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昌都地区函授站、西藏大学继续教育昌都地区培训基地在读学员达到972名,全地区1165名教师报名参加自学考试,72名教师脱产参加学历教育,其中攻读硕士学位19人。小学、初中、高中正式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94%、59%,小学教师达到专科学历的占24%,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的占48%,代课教师占小学教师的比例下降至28%,广大教师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支教、定期轮换等方式使基层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师资得到了极大加强,促进了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管理日趋规范。对督导评估办法进行了重大改革,进行“督政”、“督学”工作的深入探索,突出过程督查和事前、事中指导。强化常规管理,多次派专门工作组深入各县、各学校完善常规管理制度,规范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普遍建立了德育室、劳技室、图书室,设立了宣传牌、壁画等,力求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坚持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极大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兴趣教育,升学率稳步提高,艺术教育成绩斐然。2004年昌都地区高考上线率达到74.7%,特别是地区第一高级中学,上线率达到93%。1382人报名参加普通中专(高中)招生考试,均被录取。今年,全地区1515人报名参加高考,比去年增加303人,3536人(含1462名职高考生)报名参加中专(高中)招生考试,比去年增加1999人。昌都地区教育局负责人满怀信心的告诉记者,由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昌都地区今年的高考成绩完全有可能突破去年所取得的成绩。内地西藏班(校)及本地初中招生考试报名8639人。在各级举行的体育、书法绘画、文艺节目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选送4个节目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全部获得二等奖;选送七个节目参加“新时代、新少儿”全区少儿文艺调演活动,获1个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来保障其质量和效益。在积极争取并利用好国家投资的同时,昌都地区及各县坚持把本级财政收入的20%投入教育,积极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在全地区形成了财政保教、捐资助教、义务献教、全民支教的良好氛围。近年来,随着小学规范化建设和中学改扩建项目的实施,学校面貌极大改观。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办公楼、住宿楼拔地而起,一个个现代化的微机室,语音室,音乐教室和自然、劳技室在乡镇学校出现,“一无两有六配套,最好房子是学校”的局面正在形成,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今天的昌都地区教育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蓝图已经绘就,策略已经制定,志存高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昌都人民正放眼未来,谱写昌都教育新的辉煌篇章。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