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中国科学家参与撞彗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9:57 新华网 | |||||||||
撞击器成功分离 北京时间今日中午13时52分上演首次人造天象 本报记者采访参与此项目的中国人———— 美国东部时间7月3日凌晨2时07分、北京时间7月3日14时07分,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成功释放出撞击器。按照预定计划,撞击器于美国东部时间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与“坦普尔一号”彗星相撞。
北京时间今晨,记者联系到美国宇航局(NASA)参与“深度撞击”的2位中国工程师。其中一人告诉记者,在此次撞击中,大约有12名中国工程师正在不同的岗位努力工作着。 脱离 7月3日14:07 撞击器成功释放进入轨道撞彗星 北京时间7月3日14时07分,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成功释放出撞击器。15分钟后主飞船改变航道,以免随撞击器一起进入彗核。随后,撞击器进入运行轨道,以3.67万公里/小时的速度,前往彗星“坦普尔一号”。 在运行中,撞击器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情况。 运行 7月4日05:45 中国工程师坦言可借鉴设计经验 与探测器脱离后,撞击器进入轨道高速运行。大约经过24小时,与彗星“坦普尔一号”相撞。 探测器正在安然地慢慢接近彗星,而这段时间也是NASA深度撞击的工作人员最为紧张的时间。 今晨,记者连线采访了两位参与深度撞击的中国工程师,他们都对能够参与到这一人类首次人造天象的活动中非常自豪。 来自安徽合肥的工程师李荐扬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汇合光度学分析。而他的导师是整个工程的总负责人,也是深度撞击的发起人迈克·赫恩。对于能够参加深度撞击,他激动万分:“深度撞击是1998年通过NASA批准的,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能参加这样一个大项目,我很荣幸。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空间项目计划,但相比较而言,美国的技术更为先进。我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我认为深度撞击与探月等太空计划难度不同,从轨道设计到测算,很多是值得我们国内借鉴的。” 以子弹形容撞击 一天后传回图片 据了解,李荐扬1999年留学美国,今年7月份将从马里兰大学天文系毕业。他说他今年年初进入工作组,到目前为止,一直在组里工作。 李荐扬表示,撞击速度之快,被行内人称为“一颗子弹撞击另外一颗子弹,第三颗子弹来拍照。” 李荐扬告诉记者,撞击的每一个步骤都极其重要,从人造卫星的发射到撞击器与母飞船的分离,不能出半点差错,否则前功尽弃,后果不堪设想。不过,到目前为止,一切工作进展顺利。“在撞击器与主飞船成功分离15分钟后,主飞船改变航向。我们有800秒的时间来观测主飞船飞过彗星轨道。但由于其间有灰尘颗粒,并不能拍照。在撞击一天后,我们就能收到从太空传回的部分资料与图片。” “深度撞击”项目中有12名中国工程师 来自广东开平的吴国兴工程师,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移民到了美国,所以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在整个深度撞击项目中,他负责地面电脑控制。 吴先生讲,据他了解,大约有12位不同知识层次、负责不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参加了此项工程。在吴先生所在的多功能部就有两位来自中国的女工程师与他共同从事地面电脑控制工作。 吴先生称,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工程师能够参加这次撞击工作很自豪。“有很多我认识、不认识的中国工程师、科学家都参加了这个工程,他们都很专业,工作相当投入,他们都是最好的工程师!” 撞击 13:52 北京中央电视台13:30进行现场直播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世界瞩目的“太空大冲撞”就会上演。 据了解,今天中午撞击时,因天过亮在北京的人们可能无法看到。不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会在13时30分进行直播。 同时,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计划通过互联网发布一系列最新动态,并通过自己的电视频道实况转播这次太空任务。网民们可以登录www.space.com网站一饱眼福。 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的国立基特山天文台和设在夏威夷冒纳凯阿山巅的W·M·凯克天文台也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发布它们观测到的图像。 观测 21:00北京郊区 今晚北京观测撞击 夜黑云散面向西南 北京天文馆天文专家寇文今天上午告诉记者,依照现在的天气,云略多了些,如果傍晚时分,云能散去,天气晴朗,应该是很有希望能够观测到的。 但是,寇文也强调,即使天气晴朗,在城市内也无法进行观测,必须到远离城市灯光的郊外才能观测,而且,观测点需具备光线暗的条件。 北京像这样的地方很多,远郊区县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观测时不用登高,在平地即可,向西南方向观测就可。 不过,用肉眼是基本上看不到的,需借助100毫米以上口径的天文望远镜才能看到。观测时间应该是从晚上9点左右开始,至于能看多久,还得看彗星亮度变化持续的时间。 中国两主要观测站南京天阴青岛晴朗 据报道,我国科研机构对这次天文现象进行观测的,主要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青岛的天文观测站。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天文学家王思潮介绍说,由于南京市的灯光污染,加上彗星本身较暗,紫金山天文台对这次撞击的观测无法在本部进行,就转移到江苏省盱眙县的观测基地进行。 据了解,观测人员从7月1日就已经开始对“坦普尔1号”彗星进行观测,观测所用仪器为40厘米天文望远镜,并于2日、3日成功拍摄了彗星图片。 记者通过今晨连线江苏省盱眙县观测基地的姚进生先生了解到,2日、3日南京的天气都很好,适于观测。“但今天南京多云,天气较阴,是否在相撞那一刻能看到清晰的图像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青岛观象台的孙立南工程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青岛今天万里晴空,据预报今晚也会保持晴天,适合观象。但2日和3日两天青岛一直是阴天,他们没有观测到什么景象。同时,由于城市的天气状况不适合观测,他们已经搬到青岛天泰观象台进行观测。据孙先生介绍,一般情况下,彗星的亮度是4等(天文单位),只有彗星亮度达到6等我们人类才可能通过肉眼观测到。此次撞击后,彗星亮度大概可达到11等,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望远镜看到彗星。(王燕汪红)(责任编辑:张守生)(来源:法制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