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生名字嵌入彗星内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03:56 第一财经日报 | |||||||||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人类首次“炮轰”彗星成功,包括复旦学生穆林在内的56万名天文爱好者的名字深深地嵌入了彗星内核 电视机前,穆林仍然很平静,尽管几分钟前他的名字已在距地球1.3亿公里的太空嵌入了彗星内核。
“虽然我很高兴,但这只是人类探索太阳系起源的第一步。”穆林说。 7月4日,美国独立日,“深度撞击”大片在外太空上演,穆林不仅是观众,更是参与者。 这一次不是电影《独立日》中威尔·史密斯驾驶着飞艇闯入外星球侵略者的战舰,而是携带着全球56万名天文爱好者个人信息的撞击器,直捣彗星内核。这一天,美国太空总署(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里(JetPropulsionLaboratory,JPL)利用“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为全世界撒下了绚丽的太空烟花。穆林,就是名字进入彗星的56万人之一。 现在复旦大学药学院读二年级的穆林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2003年6月13日,还在读高三的他,无意中在网上看到NASA“将自己的名字带上彗星”活动的网址链接,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自己的资料输入到指定界面中。 随后,穆林得到了一份由美国宇航局助理长官Edward和美国马里兰大学“深度撞击”首席科学家迈克尔·哈恩(MichaelF.AHearn)联名签署的电子证书。 正是这份电子证书,让穆林和包括其他1万多名中国天文爱好者在内的、全球56万名天文爱好者的名字及个人信息随“深度撞击”号进入了彗星内核。 不过,这已经是穆林的名字第二次进入太空。第一次他的名字和个人信息登上太空还是在去年,至今还随着NASA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漫步。 探秘“生命起源” 1999年11月,JPL启动了彗星撞击计划,科学家们认为,彗核中含有太阳系初生时遗留的物质,希望借助“深度撞击”对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有更多了解。 2005年1月12日,NASA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经历了172天,4.31亿公里的太空旅行,深度撞击器成功地到达了预定地点。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咖啡桌大小、近400公斤重的撞击器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和纽约大小的“坦普尔1号”彗星准确地做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这需要极为准确的导航。JPL深度撞击项目负责人格莱美尔将这种精确程度比喻成“一颗子弹打中第二颗子弹,并利用打中第二颗子弹的力量来击中第三颗子弹。” 迈克尔·哈恩表示,飞船只有800秒的时间将所有重要信息下载,随后,将停止搜集数据,并自动进入防御系统,启动粉尘防护装置,保护靠近彗星的彗发时重要零部件的安全。预计防护系统将在美国东部时间早上2点32分结束,这个计划的地面控制人员将与飞船重新取得联系。 哈恩博士表示,已经传回的图像清晰地显示了巨大的撞击过程。这次撞击带来的信息,可能涉及太阳系的诞生、地球上水的来源,以及地球生命的起源。 “30天后‘深度撞击’项目就将结束了,但其数据分析工作会持续好多年。”JPL发言人艾伦·比夫表示,由于数据太过庞大,目前还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处理。探秘JPL “勇气”号火星漫游、“卡西尼”号土星探秘、“深度撞击”探测器“炮轰”彗星……每一次太空探索都会使JPL成为世界的焦点。 JPL位于洛杉矶东部的一个山坳里,其前身是加州理工学院喷气动力研究所,由航空大师卡门于20世纪40年代牵头成立,最初的许多研究工作与火箭、导弹有关,但现在完全从事太空科学研究。 美国所有的太空无人探测研究基本都在JPL完成,目前JPL共进行着45个项目的研发。这里汇集了美国的太空研究精英,其员工总数超过5200人,仅华裔科学家就有300多人。三分之二的工程师拥有硕士或博士头衔,其中不少人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学这两所名校。此外,JPL每次承担一项科学使命时,还会从全美各个知名高校抽调一些相关专业的顶尖人才。所有在这里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特长,还必须是美国公民。如果是在美国之外出生,还要接受复杂的审查程序。 JPL属于政府部门,与很多私人企业相比,薪水不高,多数人来此工作都是为实现个人理想。夜访JPL可以发现办公楼里灯火通明。据这里的工程师介绍,很多人都是放弃了去私人企业挣高薪和股权的机会,来到JPL工作。本报记者 莫书莹 实习记者 齐琳 发自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