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距离“深度撞击”有多远?(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09:22 汉网
中国距离“深度撞击”有多远?(组图)
上海天文台为观测做准备。
中国距离“深度撞击”有多远?(组图)
上海小朋友兴奋地指着屏幕上的彗星。
中国距离“深度撞击”有多远?(组图)
紫金山天文台为观测做准备。

  综合新华社电在观看了美国“深度撞击”号与坦普尔1号彗星的成功撞击一幕后,有人不禁会问,我国什么时候也可以制造这样的人造天象呢?日前,“神舟”五号总指挥黄春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国家财力允许,只要中国科学家解决好了轨道线路设计和撞击后的数据反馈等难题,中国也能人造“天象”。但我们距离人造“天象”究竟有多远?

  探索撞彗星欧美花了几十年

  1978年,美国发射了一艘空间探测器,直到7年后,这艘空间探测器才穿过了一颗彗星的彗尾;1985年,欧洲航天局发射了乔托探测器,第一次近距离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彗核,并于1992年飞抵一颗彗星,进行了2周的近距离观测……欧美每一次对彗星的近距离观测都要进行很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对于此次美国的“深度撞击”计划,最早是在1996年由3位美国科学家提出。计划于1999年11月正式启动。经过6年多的努力,“深度撞击”号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由此可见,即使中国现在具备了撞击能力,也需要对大量的彗星做充分的研究。

  撞击精确度<1米 展示高超太空拦截术

  此次“炮轰”彗星非常成功,有两项出于意料的撞击效果:一是撞击器撞击精确度仅在1米之内;二是撞击场面壮观,撞击器接触到彗星底部的瞬间,彗星表面迸发了巨大的火焰。

  在此次行动的一系列复杂技术中,美国宇航局反复强调两点,一个是太空拦截技术,一个就是太空遥控技术。

  正如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形容,此次撞击任务是“发射一颗子弹在准确的时间地点击中另一颗子弹”。彗星在运行过程中,是在不偏离轨道的情况下,做着摇摆不定的运动。这让撞击器很难准确击中它。撞击精确度小于1米,可以想象美国在太空拦截技术方面是多么的纯熟。

  要想使撞击器准确地撞上彗星,对于太空遥控技术也是个非常大的考验。此次撞击时,光线从地球到探测器要走1.3亿公里离。而且彗星和探测器都在运动,如果计算不准确,或出现很微小的错误,都可能使指令不能准确传达给探测器,这样撞击舱就有可能撞不上彗星。

  中国得克服许多障碍

  此外,美国仅为这次的撞击计划就耗资3.3亿美元。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共组织了5次“神舟”飞船发射,每次直接投入不到10亿元人民币。同美国、俄罗斯、欧空局和日本投入航天费用的平均值相比,我国投入航天技术的经费不足他们的几十分之一。即使中国目前真的具备了深度撞击的技术,财力投入也是一个问题。此外人力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我国明确提出了“嫦娥”登月计划,并计划用3年时间使我们的月球探测器飞向月球。因此专家推测,接下来的10年甚至20年内,中国航空航天的焦点将是登月,而不是搞深度撞击。(时雨)

  12名中国工程师助力“撞击”

  据《法制晚报》报道昨晨,记者联系到美国宇航局参与“深度撞击”的2位中国工程师。他们说,有12位不同知识层次、负责不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正在不同的岗位努力工作着,能够参与到这一人类首次人造天象的活动,他们都很自豪。

  来自安徽合肥的工程师李荐扬今年年初进入工作组,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汇合光度学分析。而他的导师是整个工程的总负责人迈克·赫恩。他说,撞击的每一个步骤都极其重要,从人造卫星的发射到撞击器与母飞船的分离,不能出半点差错,否则前功尽弃,后果不堪设想。对于能够参加深度撞击,他激动万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我认为深度撞击与探月等太空计划难度不同,从轨道设计到测算,很多是值得我们国内借鉴的。”

  李荐扬1999年留学美国,今年7月份将从马里兰大学天文系毕业。

  来自广东的吴国兴工程师负责地面电脑控制。他讲,约有12位不同知识层次、负责不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参加了此项工程,在他所在的多功能部就有两位来自中国的女工程师与他共事。

  武汉天文爱好者昨晚木兰山观星

  美国昨日发射“深度撞击”探测器撞击彗星,成为人类首次创造的美妙天象,观赏性非常高。由于“深度撞击”探测器撞击彗星时,我们这里正好是白天,没法现场观测,只能通过电视转播欣赏。昨日,湖北省天文学会特地组织了一批天文爱好者上黄陂木兰山去观看彗星被撞击后的运行现象。据湖北省天文学会常务理事长高布锡介绍,木兰山的光线比较暗,距离城区的交通也方便,所以选择这里作为观测点比较合适。据悉,省天文学会的设备与专业的天文台有差距,学会是由一些天文爱好者组成,所拥有的仅仅是15厘米口径的望远镜,因此能见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棉花团,并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天文现象。所以,无法做一些相应的研究。据称,观星时间大约在天黑后,估计是7时30分左右。(记者龚萍)

  时事快评

  “点燃”国庆焰火

  美撞彗星为太空计划打强心针

  7月4日,美国的国庆日,“深度撞击”探测器发射的撞击器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后升腾起的烟雾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炫目的一次国庆焰火。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次发射对美国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索太阳系形成和生命的起源等科学领域,在太空竞争和军事上也有其深层意义。

  近段时间以来,美国航空航天局总是不顺,先是火星探测车身陷沙坑;后是“发现号”航天飞机因技术原因一再推迟发射时间。今天“深度撞击”的成功,对美国航天业界是莫大的鼓励,也为美国近期公布的重新登陆月球最终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打了一剂强心针。

  当前,世界各主要大国的竞争已进入了太空。保持太空优势一直是美国的既定国策,面对各国纷纷制定自己的太空发展计划,美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此次成功“炮轰”彗星,充分显示了美国在太空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深度撞击”对欲在太空部署攻击性和防御性武器以掌握“制太空权”的美国政府和军方也是个好消息。一方面,“深度撞击”科学试验项目与太空武器之间在技术上的距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布什政府欲实行的太空武器计划遭反对就是因为经费问题。而这次“深度撞击”只耗费3亿多美元,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的担心。时雨

  “深度撞击”撞出的臆想

  人类向无知宇宙世界的探索,得幸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越来越具有了华丽的盛典气象,从媒体隐喻性的表述中,“深度撞击”与坦普尔一号的亲密接触,似已将这种探索由无声的黑白电影提升到好莱坞巨制的高度。

  出于对“飞跃”、“科学”等宏大概念的一贯崇拜,各种媒体表现出一致的欢呼。刺激欢呼者的兴奋点有:对技术精确性的赞叹、对撞击时产生的华美图像的惊叹、对人类将更接近了解自己生命本原的渴望。特别是最后一点,每当一项宇宙探索有所进展,便有人充满幻想———那个星球会否让人类生活更美,比如搬到那儿居住等等。

  这样的设想当然表达了“生活在别处”的美好愿景。但也未免自私。恕我对科学的无知,我在想,如果坦普尔一号彗星,或者人类试图征服的其他星球上有与人类相似的生命体存在,他们欢迎我们这样的撞击和探索吗?我假定他们与人类有同样的思维方式,来替他们作出回答———不会。

  人类对外来生命充满恐惧,人类害怕自己成为被外来生命探索的对象,人类害怕外来生命对地球的掠夺。这同样可以从好莱坞的许多科幻巨制中找到答案———外星人几乎无例外地被表述成入侵者,人类在英勇地抵抗这种入侵。

  这种科幻的表述,大概是人类自身历史的反射。对无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生活在别处”的拓展欲望,促进了人类之间跨地域的交流,在全球化的规则没有建立之前,人类在地球之内的跨地域交流自始便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伴。所谓全球化的早期历史,何尝不是探索者对被探索者的掠夺史。从整个历史的高度来看,这种探索当然促进了全球化的进展,有利于全人类的福祉。但留给被探索者的,未必便是历史前进的脚步的欢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道理应该是不用讲就明白的。

  把全球化的概念放大,我们目前进行的科学探索,便是“全太阳系化”、“全银河系化”、“全宇宙化”的早期。可以预见,这将有助于全宇宙的前步,但我们是否仍要采用丛林法则,仅仅站在人类自身的需求满足来考虑问题,确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文/刘林德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