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个村庄的“保路运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0:38 海峡都市报
一个村庄的“保路运动”(图)
  歇工8天的顺昌县重点项目———大干一化工基地又开始热闹了,顺昌县县委书记说:这是灾后经济的希望。

  洪水过后,留下什么?家园被毁,我们何为?

  尽管地上还积满厚厚淤泥,往日美丽家园暂时还满目疮痍;尽管刚刚逃脱洪水的魔掌,心儿还扑扑地跳,疲倦的眼中还挂满血丝;尽管重建家园还很漫长,充满艰辛。

  可我们的目光依然那么坚定,我们的手依然那么坚决。

  人在,希望就在。

  洪水是人类共同的记忆,抗洪,是我们民族不屈的意志,从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到而今,面对一次次不期而至的洪水,我们从不退缩,从不胆怯,从不放弃重建的努力。

  因为我们满怀希望,希望在,美好的那一天还会远吗?

  民间智慧

  扛起“重建”担子

  洪灾过后,重建家园成了灾区人民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沉重的难题。

  顺昌县县委书记郭跃进和记者算一笔账:一户村民没了房子,他该怎么办?找一块宅基地,在上面建起一层的房子,按最低标准也要25000元,但一户倒房的村民,只能得到3000元的补助,这是个巨大的缺口。

  还有,路的问题摆在顺昌面前:129个行政村中,尚有40个村子没通公路。此外,本次洪灾,造成全县公路路基、路面毁坏438公里,什么时候能修好这些路,不好说。没有路,这里的“山货”销售就有困难。“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村民也懂,但做起来,却有很大困难。

  难题归难题,但不管有多难,却总是要面对的。灾区的人们,如今的生活目标都很明确: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们思考的问题,都是很具体的怎么做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很清醒地感受到,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有多少的民间智慧,催生了灾区自身的再生能力。也许,这样的智慧,在重建家园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最为重要的。

  重建·抢救希望

  卖掉村部重新修路

  “致富之路”塌了

  6月19日中午,南平顺昌县洋墩乡蔡坑村。雨点拇指大,气象部门测算,当天该村降水超过150毫米,大雨形成村里几十年未遇到的可怕山洪。

  村民说:冲了祖屋我们都不怕,就怕冲了我们的公路。这条路耗资近150万元,是村支书鄢尧荣带大家筹来的。“上面拨了近70万,自筹了80万。”鄢尧荣说。

  80万,对一个山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为了这笔钱,全村人努力了整整两年。鄢尧荣带着一个村里的“乞丐团”,到处要钱,找市里要、找县里要,到城里找当年插队的知青要,还找村里的结对单位———南平林业局要。实在不够了,把集体所有的山地全部招标出租,租金全部来垫付修路钱。还是不够,剩下的只有靠全村人了。

  鄢尧荣说:“连村里靠补助生活的老太太,都拿来一把零钱,凑了50多元。”

  2003年3月,公路开工,全村人一有空都上工地帮忙,“投工投劳”就是建设自己的希望,“村里有那么多毛竹、柑橘、竹笋,如果没有路,这些东西大部分得烂在地里,有了路,我们才有机会富起来。”村里人说。

  站在我们面前,鄢尧荣穿着一条打着补丁的廉价裤子,我们很难想像,这样一个半老的老头,是怎么搞到那么多钱的。

  但这条路的关键路段在洪水中崩塌了。在路被冲断之后,危机并没有停止:如果任由洪水冲刷路基,任由石头、水泥块堵住水沟和涵洞,这条路将被彻底摧毁,“坏成一段一段的碎片”。

  八旬翁上“火线”

  一场“保路运动”开始了,一大群人穿着雨衣、蓑衣,拿着锄头、铁锹,将淤泥移到沟外,徒手搬着大石块。人群中有一个80多岁的老大爷,是个老党员,早就过了可以干农活的年龄,也在干这重体力活。

  村里的干部担心老人会累垮,苦苦劝他离开,老人指指旁边的人说:先劝走他们再来劝我吧。干部们回头看时,才发现人群中还有许多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还有背着婴儿出来干活的妇女。

  如果不是洪水,这条路在稿子刊发的今天,应该是全线建成,村里人正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的时刻,然而,此时,洪水冲垮的多处路基却给了他们新的难题:修好这些地方,又需要有40万的投入,40万,怎么办呢?

  我们离开时,一个女村干部悄悄告诉我们,村里还在全力以赴地为修路筹钱,现在,大家正计划着卖掉村部,她说:修好了路,咱村就有了希望……

  重建·渡过难关

  点亮回家的路再说

  顺昌,建西镇鹭鹚村有个地图上没有标注,人们叫它“五队”的自然村,在洪灾来时,成立了个“村民自救小组”。

  这个组织9个人,最高学历初中,但制定了不寻常的行动纲领:短期———渡过难关;长期———重建家园。

  为了完成目标,小组设置了顾问、统筹、会计、出纳,还规定了决策机构———205个村民的村民大会,半月一会,形成“会议纪要”,并由“报道组”写成文章。这个组织没有自己的账号,至今还没有一分钱的资金,但却完成了3件事:帮助村里没人照顾的老人、修葺了一个仓库、重新将村里的路灯点亮。

  在这三件事后,还有更多更难的事情:洪水过后,能住人的房子已不多了,大家住哪里?不过,小组成员说:那是“长远”的事,现在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让大家迅速恢复生产,到时能有口稳定的饭吃。

  就从重修路灯说起吧,洪水淹没村庄时,所有的电线、电杆都断了、倒了,路灯设在村里的桥头,这座桥在洪水过后已成了危桥,没有了栏杆,“安全是灾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我们要把桥头的路灯点亮。”自救组一成员说。

  报告打上去,核算后,成本是1万元,平均每个村民得出资20元,这是个无法接受的数字。自救组决定在此时发挥作用,他们到处收集旧电杆,自己动手埋杆,自己接电线,只用了1500元完成了工程。

  自救小组想立即做的事还有两件:第一件是修水渠,水渠修好了,就可以种秋空心菜、豆子,两个月就有收成,那时救灾的救济刚好结束,大家就可以自力更生了;第二件是为桥修上铁栏杆。

  两件事的预算分别是6000元和5000元,在小组中负责的村民林道仁说:钱目前还没有,不过会有的,很快会有的,一定要有的。

  重建·灾区扫描

  一毛一毛凑齐自救的钱

  顺昌县县委书记郭跃进说,村民在艰难中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只要能渡过当前难关,人们靠自身的力量,缺口会慢慢地填齐。人们担心:秋季来时,自家的柑橘、毛竹能不能顺利变成灾民急需的现金和物资。

  记者了解到,顺昌提出重建的六项措施:其一,县领导到各受灾区挂点,帮助灾后重建;其二,针对农业受损严重的情况,采取以工补农(劳动力出门务工),以经补粮(经济作物代替粮食作物),以城补乡,以轻灾补重灾区(轻灾区帮助重灾区);其三,项目带动项目,主要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项目,全县有18个重点工程,将会如期进行;其四,将党员在灾后重建时的贡献,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一块内容;其五,机关不准搞形式主义的作风,尽力服务灾后重建;其六,争取外面支援。

  记者注意到,“争取外部支援”列到了最后,其他项目都盯紧了自身的再生能力,我们从最基层的“保路运动”、“村民自救组”也看到了这种自身的再生能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