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刹那间竹林变得如此狰狞(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0:43 海峡都市报
刹那间竹林变得如此狰狞(图)
  将乐县芹洋村,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夺去6人生命,专家说,村后的竹林是祸首

  突然之间,一片竹林暗藏杀机,吞噬了6条鲜活的生命。

  为什么?原本蕴藏生机,带来快乐,增益财富的自然变得如此狰狞,6·17洪灾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疑问。

  我们的存在源于自然,我们的成长依赖于自然,面对自然,我们一直索求无度,以为我们真能人定胜天,可改造自然带来环境破坏,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使自然难堪重负。

  于是,自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发出了警告……

  滑坡以后怀念阔叶林

  在一片滑坡的地方,建瓯市顺阳乡一位快要退休的工作人员说:“你看,这滑坡的地方,都是这些货色,速生林、竹林、还有茶山。”

  他告诉我们,当他还是年轻的林业工作者时,这里是一片阔叶林,他很怀念地说:“很少有滑坡,最旱时,到林子里随便挖个坑,土还是湿的……”

  “他们烧了山种杉木,他们建水电站,上游一个下游一个,你知道什么结果吗?我们村在这里繁荣了两百多年了,就是这两年,我们旱年极旱,涝年极涝!”6月28日,高阳乡一老灾民说到这话时,很愤怒。

  更早一些,6月21日,洋口镇永福村村民说:“环境完了,家里年年泡水,越泡越厉害。”

  ……

  这是记者在灾区听到的:在灾区,哪怕是一个没文化的农民,都大概知道“环境保护”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那么,“环境保护”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在人与自然之间,到底要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和谐的呢?

  也许,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泥石流扑向山村

  高中刚毕业的朱先锋怎么也没想到,村后的那片毛竹林会像发疯一般坍塌下来,将他的爷爷奶奶、伯父伯母4个亲人都压死在泥土里……

  事发前一小时,因为雨下得太大,朱先锋暂住在姨家,逃过了一劫。

  朱先锋在毛竹林里长大,他美好的童年都在这里度过,在他的记忆中至今仍留下片片竹叶的清香,同样,家里供他上高中的学费,大都是靠这片毛竹林换来的。

  但现在,毛竹林成了他的一个噩梦。

  朱先锋的家在将乐县元洋乡芹洋自然村,村子在半山腰上,村里共有17户,110多口人,现在大多数人外出打工,村里只有14个人(大多是老人)。说到村子的古老,村里没人能说出她的具体年龄,只知道每家每户的老祖宗都曾在这里慢慢长大。

  6月21日傍晚5点40分,这个古村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劫难。暴雨下得特别猛,几声巨响,村民们跑出房门,看到后山的毛竹林被撕出一个大大的口子,口子不停扩大,不停拉长。

  村小组长朱观松赶紧把村子里13个人叫出来,转移到安全地带。大家看了一会,看山后的泥石流没了动静,大家准备回家,把压在地里的东西挖出来。

  朱先锋的爷爷奶奶看见被压在木头里的一袋米,但拔不动,于是就叫伯伯和伯母去帮忙。

  这时,泥石流再次从山上冲下来,一下子将7个人淹在土里。

  见此情景,朱观松赶紧连爬带滚赶到岭头镇,打电话向乡里反映情况。安仁乡吴书记赶紧组织了干部、医生等十几人,组成抢险救护队赶上山。将掩埋在废墟中的60岁老村民陈南客救出,但是其他6个村民就被毛竹林吞噬掉……

  一向热爱自己家乡的朱先锋没想到,自己喜爱的毛竹林竟夺去了4个亲人的生命。

  如今,地质专家认为,朱先锋所在的芹洋自然村后面的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处于地质灾害的危险地带,整个村庄必须搬迁,村里的人无法明白,难道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漫山竹林,让他们家园从地球上消失?

  乡长的生态林之路

  将乐县光明乡是该县今年受灾最严重的乡,洪灾冲毁了这个乡近两万亩农田,地质灾害把渠许村几乎摧毁,电力、道路、水利等设施大多受损需要重修。

  前日,记者跟着吴长和乡长到渠许村的路上,他指着一片葱郁山坡说:“我们前年就在这片山上种植混合林,就是针叶林和阔叶林交叉种植,这对水土保持效果很好。”

  他说,现在很多山上郁郁葱葱,其实,大多是针叶速生林和毛竹等经济林种,是不保水也不留土的,导致的恶果是,水土流失,河床增高,再加上农民在河床上开荒种地,河道变窄,一旦山洪暴发,挡都挡不住。

  他说,今年洪灾这么大,除了气候突变之外,山体水土流失、不保水也不留土导致地质灾害多,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此前,人们对阔叶林的种植是抵制的,吴长和说,种杉木,10多年就可以成材,而阔叶林要32年才成材,周期太长,农民不愿意种植阔叶林。

  吴长和说:“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持水土,好办法投资大,农民没有钱,选来选去,最后选择混合林最划算。”

  对农民做了大量工作后,开始在渠许村推广,可是,一年半来,只推广了一片山坡,他说:“这次灾难以后,我们还要大面积地推广,只有维持生态平衡,才有自然的抗灾能力,否则,光靠人力抗灾,那是鸡蛋碰石头。”

  而吴长和更为担忧的是,整个闽北光靠一个光明乡推广混合林的种植,无法维持闽北山区小流域的生态平衡,“就如大海里的一根针”。

  “和谐的最大化”

  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水土流失造成的。那么如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山洪灾害?

  让我们来读读这样一段话:自人类从蛮荒中崛起的那一刻起,大自然就表现出它顽皮的“两面性”:一面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无限的滋养,以它丰美的乳汁携扶着人类成长;但大自然又无情地挑战着人类的生存,以洪水、地震、海啸、瘟疫等各种样式威迫人类。这些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的价值,重新定位人在宇宙间的位置,重新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模式和生产方式。对自然无度的索取,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工业技术失度的运用,将会导致人类陷入严峻的危机:生态灾难。仅仅有了经济的增长,未必意味着社会的全面进步,过度张扬的“发展主义”,势必会隐藏祸端。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邢世和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试图在环境保护和林地收益间寻找一个平衡的妥协点。

  邢世和教授说,在福建的历史上,很难遇到泥石流等山洪灾害,然而近些年来,泥石流却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部分采矿、大型建筑遗留的建筑弃土堆积,此类土松散,被雨水冲刷后,极易发生泥石流。此外,植被被破坏,又遇上集中降雨,裸露的地表易发生变动,也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调查表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最优异的树林为涵盖阔叶林、针叶林等的混交林,我省2/3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来自闽北的植被,而长期以来,闽北却多种杉树、松树等用材林,目前用材林的面积已占闽北林地面积的80%左右。

  此外,从上个世纪后期,村民们开始大肆种植茶叶、果树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人们将树木一棵棵砍下,而这些低矮的果树,无法很好地保持水土。

  种混交林择伐林木

  人从自然取得了丰富的木材,取得了经济效益,人和自然之间能否做到和谐相处?对此,邢世和教授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让生态林多些,再多些,但这很不现实,需要耗费很大的成本。

  他说,目前国外对如何既能砍木,又能保持水土,有两个做法值得借鉴,其一,种植混交林。树林里有阔叶林,也有针叶林,砍伐时,尽量砍伐针叶林,阔叶林可继续保持水土。其二,择伐树木,也就是有所选择性地砍伐树木。这样做的好处是,今年砍一部分,明年砍一部分,同时进行补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但这两种做法都较难推广,原因是,一方面,承包林地经营用材林的时间不长,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家总是首选种植最具经济收益的林木,而针叶林成了“宠儿”。此外,想要择伐树木,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很少有人会这么去做。

  他说,目前,我省的专家也在研究,到底如何才能既保持经济的发展,又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