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年轻的奢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1:22 国际先驱导报

  年轻的奢侈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孟凡报道 上海一家媒体5月末对江浙沪3地1289名网民进行了一项关于奢侈品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68.8%的受访者愿意自掏腰包购买奢侈品,56.7%的受访者为此曾有过特意积蓄一段时间的经历,受访者在奢侈品上的年消费达到了人均22062.8元。显然,不少年轻人为了购买奢侈品而不惜透支消费。更有调查称,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已占总
人口的13%,大部分消费者为年龄低于40岁的年轻人。

  老式的年轻奢侈

  28岁的广告人李晓郁告诉记者,在她的朋友圈里,月入3000元、却敢买LV箱包的极端消费者大有人在,年末的公司聚会,更是“月光族(工资月月花光的人)”腰包大出血的时候,“她穿BCBG小礼服,你就要想方设法用更贵的才能胜过她。去年冬天皮草大热,结果那天聚会,一眼望去,几乎人手一件皮毛披肩。”

  26岁的王立斌则更为夸张,在一家IT公司工作的他月入1800元,但却追求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生活,400月每月的房租使他只能住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家里乱成一团,居住条件恶劣,但是每隔3个月,他都会到国贸购买一项3000元以上的奢侈品,他渴望一种身份的认同,常常带着自己的GUCCI墨镜照耀过市,哪怕太阳不是很大,甚至看不到阳光。

  但王立斌还是坚持这样,他被视为一个为物质所裹胁的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王立斌的女友在与他生活一年后,离他而去,给出的理由是,不喜欢王立斌一打听人就要习惯性地问道:“他们家是干嘛的?”

  但王立斌解释说,他女友离他而去后迟迟未能找到新爱,“因为她不理解,现在的社会很现实,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这是一种惯性。”

  新奢侈重视精神需要

  王立斌的同学毛立自称很了解王立斌,但是他却表示,王立斌已经不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青年了,现在的青年人不会光去追求奢侈,他们更为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的感觉,或者说这些物质已经不单纯是物质,而是一种精神,对这些物质的需求同样是也一种精神的需要。

  毛立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但照样是“月光族”。他说,他周围的年轻一代人事实上并不喜欢那些传统的奢侈品:奔驰汽车、劳力士手表、人头马或者鲍鱼宴,而年轻人会选择自己的奢侈品牌:MINI Cooper、Swatch、星巴克或者日式料理。“我们拥有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寻找一种新的享受,它并不一定很贵,但是它一定超出自己本身的范围,它们更多地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快感。”

  但是社会学家李明水却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这些年轻人之所以不喜欢更为高档的东西,那是因为那些东西实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一旦他们的财富逐渐增加,年龄逐渐变大,他们自然也会往这些方面考虑。

  李明水将这种心理看成是一种给自己贴高级标签不成后,退而求其次的自我安慰心理。

  技术奢侈

  但是,确实有许多人注意到了这种奢侈风的转型。

  德国《明镜》杂志记者沃夫岗·拉茨勒,2002年写了《奢侈带来富足》一书,在这本书,他提出了旧式奢侈与新式奢侈的区别,把钱用在炫耀上,这是旧奢侈;把钱放在一个东西的使用上,重视其技术含量,这就是新式奢侈。

  我们姑且将这种奢侈成为“技术奢侈”。王天雷就称自己为技术奢侈的崇拜者。他告诉记者,每年他收入5万,但是其中会有4万用来满足自己在IT技术上的需要。王天雷的手机、笔记本电脑、音乐播放器加起来价格过4万。他对记者说,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虚伪的世界,他宁愿和这些东西呆在一起,他们可以让我在业余的生活中获得完全的放松。

  王天雷警告说,社会不要把青年人看得过于肤浅,事实上,他们生活的奢侈和父辈比起来完全不同,他们对炫耀并没有多大兴趣,而更多地追求一种比较自我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好处与坏处其实并没有得到验证,批评之声就铺天盖地,那就让我们走着瞧吧。”

[上一页] [1] [2]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