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人参与 深度撞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1:27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深度撞击”的撞击器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参与“深度撞击”的一位中国工程师透露,在此次撞击中,大约有12名中国工程师正在不同的岗位努力工作着。设计经验值得借鉴

  两位参与深度撞击的中国工程师表示,他们都对能够参与到这一人类首次人造天象的活动中非常自豪。

  来自安徽合肥的工程师李荐扬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汇合光度学分析。而他的导师是整个工程的总负责人,也是深度撞击的发起人迈克·赫恩。

  对于能够参加深度撞击,他激动万分:“深度撞击是1998年通过NASA批准的,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能参加这样一个大项目,我很荣幸。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空间项目计划,但相比较而言,美国的技术更为先进。我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我认为深度撞击与探月等太空计划难度不同,从轨道设计到测算,很多是值得我们国内借鉴的。”

  据了解,李荐扬1999年留学美国,今年7月份将从马里兰大学天文系毕业。他说他今年年初进入工作组,到目前为止,一直在组里工作。李荐扬表示,撞击速度之快,被行内人称为“一颗子弹撞击另外一颗子弹,第三颗子弹来拍照。”

  李荐扬告诉记者,撞击的每一个步骤都极其重要,从人造卫星的发射到撞击器与母飞船的分离,不能出半点差错,否则前功尽弃。不过,到目前为止,一切工作进展顺利。“我们有800秒的时间来观测主飞船飞过彗星轨道。但由于其间有灰尘颗粒,并不能拍照。在撞击一天后,我们就能收到从太空传回的部分资料与图片。”

  中国科学家参与

  来自广东开平的吴国兴工程师,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移民到了美国。在整个深度撞击项目中,他负责地面电脑控制。据他了解,大约有12位不同知识层次、负责不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参加了此项工程。他说,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工程师能够参加这次撞击工作很自豪。“有很多我认识、不认识的中国工程师、科学家都参加了这个工程,他们都很专业,工作相当投入,他们都是最好的工程师!”

  “勇气”号火星漫游、“卡西尼”号土星探秘、“深度撞击”…… 每一次太空探索热都会使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成为世界的焦点。NASA有两个非常知名的太空研究基地,一个是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主要负责载人航天研究;另一个是位于洛杉矶的JPL实验室,主要负责不载人太空探索计划。美国所有的太空无人探测研究基本都在JPL完成,目前JPL共进行着45个项目的研发。各种无人探测器升空后的控制工作大都由JPL负责。这里汇集了美国的太空研究精英,其员工总数超过5200人,仅华裔科学家就有300多人。三分之二的工程师拥有硕士或博士头衔,其中不少人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学这两所名校。此外,JPL每次承担一项科学使命时,还会从全美各个知名高校抽调一些相关专业的顶尖人才。

  JPL属于政府部门,与很多私人企业相比,薪水不高,多数人来此工作都是为实现个人理想。据这里的工程师介绍,很多人都是放弃了去私人企业挣高薪和股票的机会,来到JPL工作。很多员工把太空探索看作自己的事业,因此尽管JPL没有加班补贴,大家仍然自觉加班加点地工作。

  中国也能人造“天象”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原总指挥黄春平在采访中说,人造天象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太大的挑战性,主要视中国国情而定。如果财力允许,只要中国科学家解决好了轨道线路设计和撞击后的数据反馈等难题,中国也能人造“天象”。按照设想,中国在2010年就可以在太空建自己的空间站。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介绍说,“发达国家的太空探测计划相对更加完整和有步骤,应看到我国航天科技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彗星和近地小行星等小型天体的撞击,不仅科学意义重大,而且有利于探寻宇宙空间的资源。焦维新建议,“我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用撞击的方式探查小行星。”

  中国主要观测站

  据报道,我国科研机构对这次天文现象进行观测的,主要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青岛的天文观测站。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天文学家王思潮介绍说,由于南京市的灯光污染,加上彗星本身较暗,紫金山天文台对这次撞击的观测无法在本部进行,就转移到江苏省盱眙县的观测基地进行。

  据了解,观测人员从7月1日就已经开始对“坦普尔1号”彗星进行观测,观测所用仪器为40厘米天文望远镜,并于2日、3日成功拍摄了彗星图片。

  青岛观象台的孙立南工程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由于城市的天气状况不适合观测,他们已经搬到青岛天泰观象台进行观测。

  万名中国人名留彗星

  “深度撞击”撞击器内携带有刻满全球56万天文爱好者的名字及其自身讯息的CD光盘。当撞击器冲向彗星的时候,这片刻满全球天文爱好者的名字的光盘,也将随之穿入彗星内部,永远留存在彗星上。“深度撞击”计划对一般大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非专属于科学家的太空任务,对太空充满好奇的人都可以间接参与。只要登录“深度撞击”网站写下自己的姓名,然后NASA网站将会自动显示一张给参与者的专有“纪念证书”。在2003年5月到2004年1月期间,全球共有56万名天文爱好者登录网站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其中包括上万名中国人。

  短平快的撞击

  事实上,研究人员也曾经设想过让探测器在彗星上进行软着陆,凿开彗星的外壳,取出样本,再带回地球。但是科学家对彗星构造了解甚少,在彗星上着陆和起飞也困难重重。科学家把彗星形容为“性情古怪的野兽”:急速运行的彗星上,表面除了有剧烈的喷发,周围还被密集的星尘包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下着陆和起飞都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在彗星上撞开一个缺口是目前最实际的研究彗星方式,也将为人类飞行器探索太阳系探索新的方法。从2001年2月12日美国无人空间探测器舒梅克在433号小行星(爱神星)上实现了历史性登陆,到今年欧洲航天局制造的“惠更斯”号探测器于1月14日在土卫六上着陆,人类已经进入驾驭无人探测器登陆地外天体的时期。

  有科学家开玩笑说:“朝彗星扔一个铜球。有人可能会说:这是穷人的探测器,但是,这确实也是很聪明的办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行星天文学家哈尔·维渥认为,“深度撞击”是一项非常值得期待,同时又“相对廉价”的探索彗星试验。他说:“我们需要炸得越深越好,看看里面是什么。”

  本报综合报道

  作者:吴健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