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央地方数十官员评点2005年上半年中央执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2:59 光明网

  处理台海关系“柔”,应对国际压力“刚”,稳定房价“急”,处理股市“缓”

  不久前,中央党校学者针对2005年上半年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方略,在党校学员中进行了随机调研。这些来自中央部委和各个地方,从省部级到厅局级的数十位官员,对中央执政的新特点做了“年中评点”。

  对于2005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处理台海关系、应对人民币升值及其关联的贸易争端、抑制房价和改革股市等这些标志性的问题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体现出来的执政方略,官员们归纳为八个字:刚柔相济,缓急适宜。

  他们将中央的手法总结为:

  处理台海关系“柔”,应对国际压力“刚”,稳定房价“急”和处理股市“缓”。

  主持调研工作的中央党校学者表示,在利益日益多样化的社会,不同群体的评点势必会有不同的结论。但在众多的评点中,来自于身处其中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评点更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仅是现有发展格局的具体执行者、承担者,更是下一阶段政策措施的贯彻者、实施者。

  调研结果显示,官员们认为,这四个问题的处理看起来似乎思路截然不同,行为大相径庭,其实殊途同归——对利益的抉择与取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与理念,说到底就是在利益取舍问题上做文章。面对不同发展模式,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在民族利益面前,政党恩怨、政见不同都可以忽略不计。

  化解国际社会压力,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国家利益面前,西方廉价的认同与所谓的惯例不必再重视。这也就是为什么吴仪副总理中断访日活动而赢得国民赞同的原因所在。

  官员们说,实事求是地看,在目前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些利益集团的声音可能会大一些,争取利益的手段会强一些,甚至技巧也会好一些。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执政党才更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最根本的利益。

  台海:亲情为主,柔中有刚

  近年来,台海两岸的关系现状不容乐观,“台独”的恶性发展几乎使两岸关系接近冰点。

  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看到,尽管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斗争是严峻的、复杂的,两岸关系中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新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台海紧张局势有缓和的可能乃至于缓和的迹象。这就是广大的台湾人民与台湾现在的某些执政者是不一样的,台湾内部不同政治团体和政党与民进党是不一样的。

  基于这样的判断,台湾两大政党负责人的大陆之旅先后成行,两岸政党交往有了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新突破。先是国民党主席连战4月26日至5月3日八天七夜的访问,紧接着是亲民党主席宋楚瑜5月5日至13日九天八夜的大陆之行。

  中国共产党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党的最高领导人胡锦涛与连宋分别会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让两岸人民感受到了极大的善意和宽容。

  在调研中,领导干部们认为,中央的这种姿态与行为,似乎让人感觉到更多的是一种“柔”。但这“柔”绝对不是软弱,更不是无原则的妥协与让步,而是一种灵活的技巧、开明的态度、开放的胸怀和深沉的情感,体现的是我们都是中国人的血浓于水的亲情至上。

  他们说,这种“柔”是建立在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同胞的福祉为重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两岸求同存异,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目标上。而且,这种“柔”也向世界表明两岸的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尽管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历史,但是未来却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更重要的是,这一“柔”,是以一个中国为底线的,是与《反分裂国家法》这一刚性的反“台独”法律出台相辅相成的,所以是柔中有刚。正是这柔中有刚,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台独”势力的发展,也在应对两岸关系上拥有了越来越大的主导权。这一点连美国和台湾民进党都不得不承认。

  汇率:刚强是本,不失技巧

  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善意和中国崛起态势的不接受,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在人民币汇率上做文章。美国参议院甚至拟提议案,限中国6个月内调整人民币汇率。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国际上的一些游资、“热钱”就开始进入中国,豪赌人民币在今年上半年升值以牟取暴利。不仅如此,西方一些国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又把它与中国的出口贸易联系起来,开始对中国的纺织品进行反倾销。

  本来,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纳入了中国改革的视野。同时,中国在今年初和5月20日已经决定大幅调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但在这样一种非善意的国际压力下,中国却不能退让,5月30日又宣布了对81种纺织品取消征收出口关税。

  调研中,官员们认为,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中国的主权,每个国家完全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和合理的汇率水平。迫于压力的升值,不仅给那些国际投机者以暴利,使他们得寸进尺,而且会极大地损害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政治发展。

  纺织业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产业,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占到整个出口额的16%,涉及直接就业人口大约1900万人,加上相关的就业人口,将达到1亿多。中央高层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时刻与这样的情形绝不能退让。这不仅是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的尊严,更是中国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在。

  官员们认为,中国这次的一系列说“不”是必要的。

  同时,他们也表示,刚强是本,而中央的决策也不失技巧。刚强中不失灵活,灵活中不丢原则。我们的目的是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国国家利益,并不是为争端而争端,而且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斗争中的合作。

  房价:暴风骤雨,雷霆万钧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

  一方面是普通社会民众为买到经济适用房,不惜安营扎寨。6月11日到6月14日,北京几千平民排队死守“天通苑”4天,就为了一个经济适用房的购房号。据说,一位高校教师为此竟然在帐篷中住了50天排队等号。另一方面,上海每平方米售价24054元的房子,一人竟然买了49套。其他人因为买不到,还四处告状。就算上海市民收入水平高,去年人均也才16683元,在一年的收入买不了0.6平米的房子的情况下,投资的目的很明显。

  官员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被操纵是不可避免的,房子也不例外。但房子与一般商品、特别是投机性商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对它的需求是刚性的,“居者有其屋”是现代社会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国家七部委迅速做出了《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把调控房地产价格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些政策的出台意图毫不隐讳,就是针对某些投机炒房的人和其背后的特殊利益集团以及利益相关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央不惜使用了很多刚性的行政手段,如加强了房地产信贷和税收管理,一些政策甚至细化到了对房子具体的面积规定。

  调研中,官员们评价说,房地产新政的“组合拳”确实如暴风骤雨,雷霆万钧。

  很多官员都表示,从表面上看,这一系列手段确实有些非市场行为,但是我们要意识到目前中国房地产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市场行为导致的,而是背后有着深层的行政利益色彩。对于这些因行政手段产生的弊端只能用行政手段才会立竿见影。

  他们也承认,房价新政来的有些“急”,急中难免有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但面对日益飙升的房价和社会民众不理解乃至不满情绪的积累,任何拖延都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侵害,对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退让。

  股市:沉着冷静,从容不迫

  股市,要还是不要,这不是一个问题。从过去,到现在再到以后,中国的股市必须发展,而且要大发展。运用社会资金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股市,救还是不救,这本也不应是一个问题。如果能起死回生,不仅是股民之福,也是社会和政府之福。

  问题是怎么救,救什么,为什么而救。

  有一些群体要求把银行的资金注入股市,把老百姓的存款拿到股市,倾国家的信用以提高所谓股市的信心;还有一些群体不惜发出一些危言耸听的论调要挟政府,如果不马上救市,中国经济就要崩溃;更有一些群体借7000万股民的力量,以所谓“人民群众利益”来进行政治上的讹诈。

  所有这些无非都是要求中央政府不仅要救股市,而且要赶快救,甚至用国家的政治前途与命运去救。

  此时此刻,如果不能保持清醒,仓促决策不仅不能起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甚至还可能越陷越深而难以自拔,进而顾此失彼,引发其他领域的问题。

  调研中,官员们认为,如果股市中的制度问题不解决,任何简单的输血措施都只能是饮鸩止渴、泥牛入海。

  他们评价说,决策者们应该沉着冷静,不急不躁,静观股市的变化,辨别清楚背后的利益关系,以静待动。选择适当时机辅之股权分置的制度性安排,让股市自身形成造血机能。

  大部分官员认为,对决策者来说,现代社会发展确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股市崩盘肯定对整个经济有影响,但银行发生问题、“三农”发生问题同样甚至更加对整个经济乃至政治有影响。拆了东墙补西墙,除了对西墙有好处,对于东墙和全局都是不利的。

  当要求为所谓的7000万股民利益考虑的时候(其实是并不是真正的7000万,而是他们中间极少数的既得利益者),同样不能忘记3000万的贫困人口、1亿多的失地农民,更何况13亿的中国全体人民。通过冷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一些群体不合理的、过分的预期与要求,对于未来股市健康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辛鸣:博士,供职于中央党校研究室)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