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永城:四兄弟捐款建校 乡干部借来办酒厂 来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4:30 光明网

  人民网记者 王莹 王春兰

  原籍河南省永城市李寨乡唐楼村的刘瑞钦四兄弟,50多年前离开家乡去东北谋生。几年前,刘瑞钦带着四兄弟凑的30余万元钱回到家乡,捐建一所学校。建校过程中,遭遇了乡政府欠款不还、乡亲们不理解等一系列尴尬事。因为建校征地补偿问题没有妥善解决,一些村民迁怒于这所学校,把学校门窗砸烂,甚至有人追着他要征地补偿款。刘瑞钦感叹:为家
乡做件好事咋这么难!

  河南永城市李寨乡 王四川

  正值麦收时节,河南省永城市李寨乡唐楼村公路两侧摊晒着黄灿灿的麦粒,一座雪白的二层楼兀立村中,煞是惹眼。这是一所由四兄弟捐建的乡村小学,名为“乡情学校”,在永城市的乡村小学中,办学条件算得上是最好的。

  “乡情学校”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捐建人刘瑞钦四兄弟的名字,碑文《乡情记》记载了他们捐建学校的经过。四兄弟年少时随母亲离开唐楼村去东北谋生,50多年过去,四兄弟“生是家乡人,死肥家乡土”的故乡情怀始终没有改变。1994年,大哥刘瑞钦回老家奔丧,对家乡贫困落后的现状深感痛心。他发现,村里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多孩子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回东北后,他跟几个弟弟商量,决定合伙为唐楼村捐建一所学校,让家乡的孩子们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良好教育。

  1998年,68岁的刘瑞钦带着30余万元钱回到唐楼村,准备建学校,等待他的却是种种尴尬。

  尴尬之一:替乡政府还债导致建校计划暂落空。

  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得知刘瑞钦作为四兄弟的代表回乡捐建学校,立即登门与刘瑞钦商量,让刘瑞钦先帮乡里办一个酒厂,等酒厂盈利后再办学校。酒厂建成不久,乡领导又请刘瑞钦用酒厂价值10万元左右的酒替乡里偿还修油路款和畜禽防疫款,承诺会尽快偿还这笔钱,用于建学校。刘瑞钦答应了。1998年底,乡政府换届,原书记、乡长全部调走,新任领导再也不提还钱的事,酒厂出现严重的资金困难,很快倒闭。无奈,刘瑞钦把债权转让给唐楼村村委会,跟乡政府达成协议,乡里分年度免收唐楼村的统筹款,由村里把统筹款直接用于建校。乡政府答应得很好,可是对唐楼村的统筹款照收不误。建校计划落空,刘瑞钦只好返回东北。

  尴尬之二:造福当地百姓的建校工程成了孤军奋战。

  2002年,听说新一任乡领导上任,刘瑞钦返回李寨乡催要欠款,重提捐建学校一事。乡领导表示,只要刘氏兄弟真的捐建学校,所欠款项一定归还。得到这样的承诺,刘瑞钦启动了建校工程。为保证工程质量、节约资金,刘瑞钦选择了“包工不包料”的施工方式,每一车沙土、每一块砖、每一根钉子都由他亲自购买。口口声声支持刘氏兄弟建学校的乡政府,在学校建设期间,不但拒绝偿还欠款,甚至连一次车都没有帮忙出过。乡亲们的表现也让刘瑞钦大失所望。没有一个村民出过一次义务工,工地上的原材料和工具常常不翼而飞。越是看到这些,刘瑞钦越意识到捐建学校、提高村民素质的重要。他咬着牙孤军奋战了半年,2004年底,一座有26间教室的二层教学楼终于完工。

  尴尬之三:因对征地补偿不满,村民迁怒于“乡情学校”。

  学校建成了,刘氏兄弟的钱也全部用完了,连配备桌椅板凳和修建操场的钱都没有了。乡政府仍然不还欠款,刘瑞钦没有把建校收尾工作做完,就把钥匙交给了村委会,让孩子们搬进新教室上课,自己带着满腔失落离开了唐楼村。谁料想刚回到东北,刘瑞钦就接到村民催要征地补偿款的电话。原来,村里的征地补偿款没有完全及时发放,有的村民认为,既然征地是为了让刘氏兄弟建学校,补偿费就应该找刘氏兄弟要。刘氏兄弟没有钱来补偿这些村民,一夜之间,学校所有教室的玻璃被砸得一块不剩,校园里所有风景树被拔光,部分楼梯扶手也被砸坏。一生刚强的刘瑞钦听到这个消息,失声痛哭,大病一场。

  尴尬之四:乡情学校的生存十分艰难。

  因为操场没有建完,“乡情学校”的院子里长满杂草,破烂的桌椅跟崭新的教室显得很不协调。刚上任的王校长告诉记者:“这些桌椅都是别的学校淘汰下来的,学前班和一年级的桌椅款600多元,现在还没付。因为教学条件好,学生越来越多,已经从原来唐楼小学的50多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60人,连邻省安徽也有孩子来这里上学。教室玻璃被砸后,窗户蒙上了塑料薄膜,更换玻璃需要几千块钱。乡情学校的办公经费不多,向学生收取的杂费也很少,连维持日常教学都很勉强。”王校长指着学校围墙外的一块麦地说:“这块地属于‘乡情学校’,原本指望种些粮食来补充教学经费,产生征地补偿纠纷后,麦子被一些村民抢收了。”

  尴尬之五:一片乡情不能感动乡亲。

  刘氏兄弟不要一分回报,把学校完全交给了村里,可是村里并没有把它当成自己的学校。唐楼村民委员会主任张景运认为,村里已经为学校付出了很多,因为“每逢上头来人参观学校,吃饭的钱都是村里出的。”张景运在提及“乡情学校”时,一概以“老刘的学校”代之。乡里对这所学校的关注程度也不高,现任乡长房东伟听说学校被砸后显得颇为吃惊,表示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对于乡里欠刘氏兄弟的钱一直没还的问题,房东伟先是强调乡政府没钱,继而又表示,一定克服困难,尽快还上。刘氏兄弟捐款建校的义举为什么得不到实际的支持及肯定?一位村民道出了他们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刘氏兄弟捐款建校是为了出名。事实上,“乡情学校”开工、竣工时,曾有人提议举行仪式,请当地电视台报道,被刘瑞钦否决。也有人建议学校以刘瑞钦的名字命名,刘瑞钦也没有同意。刘氏兄弟的愿望十分简单:不图名不图利,为家乡建一所学校。可惜,他们的心意始终没有被乡亲们真正理解。

  一提起捐建学校的事,刘瑞钦就想大哭一场,他没想到为家乡做件好事竟会受到这样的误解。现在他只希望乡政府能够归还欠款,把学校的收尾工作做完。

  编后

  从建校款变成建酒厂款再到替乡政府还债,刘氏兄弟的捐款有去无回;从孤军奋战建成学校到因村里拖欠征地补偿费校舍被砸、麦田被抢收;从乡村干部的冷漠到村民的误解……刘氏兄弟的真情捐献换来锥心的伤痛。乡干部的急功近利,村民的无知、无情,对刘氏兄弟而言,怎一个“尴尬”了得!

  让义举不受冷遇,让善行造福后人,使慈善事业、慈善事业参予人不再尴尬,是当地政府必须尽快做的一件事。其做法有二:一是督促李寨乡政府尽快归还欠款,使刘氏兄弟得以完成建校收尾工作。二是做好解释工作,使村民理解进而支持刘氏兄弟的义举。

  为了在校的160名求知若渴的孩子,为了唐楼村早日走出教育落后的窘境,“乡情学校”必须办下去,而且必须办好。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