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福建邵武“后发型”经济崛起探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20:55 新华网

  新华网福州7月5日电(记者黄庭满、康淼)福建邵武——闽西北山区一个30万人口的县级市,近几年以其“后发型”经济崛起之势,令人刮目相看:近三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高于12%的速度增长,2004年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经济发展速度进入“福建省十佳县(市)”第三名。2003年,邵武被国务院批准为福建省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邵武的“后发型”经验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呢?记者近期深入邵武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棵树的“产业力学”

  经济是基础,产业是经济支撑。邵武是福建省重点林区,林业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1%。作为林业资源型城市,邵武的林业加工产业发展战略如何确定?邵武市林业局副局长余元华用这样七个字表达他们发展林业的方针:一棵树的“经济学”。

  这是一个既形象又科学的提法。它指的是两层意思:一是对一棵树的利用,要争取每个部分都能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形成各自的产业;二是正如一棵树本身是一个有机体一样,其每个部分形成的产业也共同组成了一个产业链。邵武市就是这样按照产业链发展林木加工业的。

  这里有“树主干部分——原木企业”。原木加工成细木工板,这类企业在邵武目前上规模的有20多家。这里有“树梢企业”。树梢可作生产刨花板用、作生产纤维板用、作生产玩具用。这里有“树板皮企业”。板皮用于切片后做纸浆。

  树木的锯末在邵武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形成了产业。邵武人通过技术攻关实现用它生产活性炭和中密度纤维板。

  余元华告诉记者,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邵武市把林业做成深加工,实现林业没有任何废弃物。正是由于产业链的支持,近几年,浙江等周边地方的很多林业企业都跑到邵武来投资。目前已经形成了人造板、木制品、竹浆造纸、笋竹产品等四大产业集群。邵武市财政收入的40%来自林业。

  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许文兴认为,一个地方产业链条完整,企业生产成本就会下降,外来企业也就会愿意来这个地方发展,产业集群的优势也体现在这里。如果没有产业链条的支持,企业即使通过招商引资进来了,最后还是会留不住。

  “一棵树的‘经济学’”蕴涵的产业发展思想在邵武各个产业中都开始闪亮。如化工业也是邵武的主导产业之一,跟林产加工业相似,邵武的化工业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在不断延伸。邵武市经贸局副局长潘宁说:“邵武有大量的萤石矿,以前人们把它挖出来洗一洗,初步加工后就出口,现在搞精细化工,原来的废弃物都得到回收利用。化工产业保持每年30%左右的增长。”

  遵循经济规律的“规划力学”

  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后进”往往容易陷入急躁发展状态。但在邵武,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有序发展”的气氛。

  中共邵武市委书记林钟乐说:“发展最忌盲目,我们的发展都是‘有本可参’的,是‘照本宣科’,这个‘本’就是中长期发展规划。”

  的确,邵武有许多规划,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等。林钟乐说:“这些规划不是凭空制定的,是以邵武市情为基础,凝聚高素质专家群体智慧的结果。”他们请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担纲制定《邵武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请多批城建专家对城市发展和新区开发进行规划。

  细读这些规划,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从市情出发、量力而为;坚持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林业加工和化工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得益于合理规划。这两个产业都是资源型的产业,资源型产业必然将面临一个饱和的问题。对于林产加工业,砍伐树木是生态型地砍,还是剃光头地砍,邵武市在这方面一直保持宏观调控,一方面,坚持使这些产业依靠科技,延伸产业链,推动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可再生资源,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目前建立各类速生林基地53.6万亩,营造桉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1.1万亩。

  邵武的决策层认识到环境的经济内涵:“没有良好的城市环境,不可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保持平等地位,人家顶多把你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和开采地,到你这里挣点钱,不会在你这里生活发展,也不可能跟你进行战略合作”。在这一环境观的引导下,邵武将城市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对于环境的保护,邵武市一直放在优先地位。在招商引资方面,严设“环境关”,污染型的企业会被一票否决,实现污染企业进不来,进来企业不污染。

  紧跟时代的“学习力学”

  一位经济学家来邵武调研时说,邵武要想在发展上“冒头”,必须在学习上“埋头”。

  中共邵武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腾发解读说,这话切中山区发展要害。因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推动的,山区人的思想观念落后,严重束缚发展手脚,必须通过学习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于山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大生产力。

  这一“学”使邵武人“学习”出了名。2001年,邵武率福建全省之先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当有人对此提出是否会陷入“泡沫化”的怀疑时,邵武的“多层次学习”框架已开始认真付诸实施了——每年“请进来”各方面的权威专家,如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的学者,到邵武讲学,用现代经济理论“洗脑”。每年组织党政干部、重点企业高层到上海、昆山、温州、台州、晋江等地考察,邵武人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思想逐步走出老套路。一位曾到上海学习考察的市科级干部介绍说:“我们‘走出去’是动真格的,每次‘走出去’都推出不同的课题,每个人都是带题目出去的,每个人回来都要谈自己的收获,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体会建议。”

  开设“百姓讲坛”,以社区形势报告团、市业余理论讲师团为主,定期深入到基层,讲政策、讲经济、讲文化、讲法律、讲生活。同时开办乡镇文化信息中心和农村文化中心户,使每一层次的市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之处。

  “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个人”,邵武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现象”。2002年,邵武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邵武人为什么乐于参与到创建“学习型社会”中来呢?华电邵武发电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员工通过学习培训创造意识增强了,仅合理化建议一项,一年就能为企业创造出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完)(责任编辑:罗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