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抗战专题专题 > 正文

看见日本兵 躲进玉米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1:06 新京报

  老伴离世后,张俊凤哭瞎了一只眼,此后的日子,她总喜欢穿着素净的对襟袄,凭一双缠过的小脚和一根磨掉漆的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楼下去,久久地坐着与邻居谈往事。

  “我恨日本人,怎么不恨哪?!他们杀了多少人,糟蹋了多少闺女,做了多少恶呀!”68年过去了,张俊凤一提起日本人依然很激动。日本人留给她的记忆,除了“八格牙路”、“花妞妞”,还有40天的逃亡生活。

  看见日本兵,躲进玉米地

  18岁那年,张俊凤从朝凤庵嫁到了南面的西沙屯。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张俊凤算是嫁了个好人家。夫家只有婆婆和14岁的丈夫两口人,却有三十多亩地和五间房。

  1937年夏,麦子、玉米快熟时,张俊凤抽空回了趟娘家。不料,刚住了六七天,就出大事了。

  7月26日中午,张俊凤回到娘家的第六天。吃饭的时候,从外面回来的爹进门就喊:“不好了,日本鬼子已经快到咱们这块儿了!”

  全家顿时慌乱成一团。第二天一早,张俊凤的爹决定先把女儿送回婆家。

  他们不知道,此时,日本部队已对昌平的小汤山29军驻军发动袭击。张俊凤一回家,反而离战火更近了。

  7月28日,天气格外炎热。中午,张俊凤和丈夫从地里回家。刚刚走到村里三里多长的街上,就看到村南头,一片白花花的刺刀直晃眼,日本兵来了。

  “有的穿着军装马靴,有的只用一条小白布系在胯下。”张俊凤描述第一次见到日本兵的情景,“见人家就进去,在空院子里挺起刺刀一顿乱砸,一刀一个地戳死鸡鸭。”

  眼看几个鬼子快要到自家院子了,张俊凤一把扯住了丈夫往地里跑。一路急奔到地里,婆婆还在地畔歇着。张俊凤把村里情况一说,婆婆也慌了。娘仨转头朝高过人的玉米地里跑去。

  玉米地里,早已三三两两藏着一些乡亲。还好,像乡亲们传说的一样,鬼子只直着走道儿,不拐弯。直到半夜,张俊凤一家三口才跟着人群回村。跑到沙河,鬼子又追来了

  那时,29军吃了败仗,沙河已被日本军队占领了。婆婆决定带着张俊凤小俩口,先到外村躲几天。

  出了村,20多个奔西南的乡亲汇成一道,一路往沙河去。逃亡的人群一路不敢多说话,除了偶尔几声咳嗽,再就是窃窃地传着鬼子在村里的恶行。“鬼子抓住了乡丁李文富他爸,问别的人都跑到哪去了。李文富他爸答不上来,被鬼子用铁丝捆了双手,拽到村口,一刺刀捅在肚子上,就这么死了。”

  “鬼子糟蹋了五个媳妇。其中一个被鬼子堵在了她家,八个鬼子,其中四个拿着大刺刀站岗,八人轮流着来。”五个媳妇里,张俊凤认识村南头的两个,21岁的李家媳妇和19岁的杨家媳妇。

  连夜跑到了沙河,疲乏的人们还没来得及休息,听说鬼子追来了,又跑了三十里地,到了西玉河。一天一夜的惊吓劳累加饥饿,张俊凤一家都跑不动了,住进了一户不相识的好心人家。不料,才吃完晚饭,听说鬼子又来了,他们赶紧又跑,一直跑到苏家坨。

  婆婆回家,差点没回来

  苏家坨,是上庄西南的一个村子。张俊凤婆婆的姑奶奶家就在这里。

  逃出西沙屯两天后,张俊凤一家借住在了姑奶奶家。一两天内,逃亡出来的远近亲戚有10多人,都挤着住在一起。“大家每天都盼着走道的人,带来一句半句消息:日本人来了、日本人走了,但都没个准儿。”逃亡的日子,张俊凤最担心的是不知道家里的情况怎样。

  最忧心家里的还是婆婆。住了两宿后,婆婆对张俊凤说:“心里总觉得不塌实……我想回家去看看家还在不,最好能带点白面回来。”

  “这一走,婆婆差点回不来呢。”多年后,张俊凤回忆那场虚惊,语气已经比较平静。当时,婆婆才走几天,张俊凤和丈夫一大早就在村口听到走道的人带来的消息:日本人又进村了,逢人就抓,有四五十个老太太被押上了卡车,里头有俊凤的婆婆。“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张俊凤拽上丈夫,跑到附近一个被荒废的坟头抱头大哭:“妈被抓了,咱们这可怎么过啊……”

  中午时分,一起逃难的叔公得知消息,立即起身去打探。太阳还没落山,叔公和俊凤婆婆一起回来了。一起放回来的还有好几个回村的老太太。原来,村里的会头(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主任)给翻译卑躬屈膝地讲情,说让大家先回去吃饭,吃完饭再回来。鬼子同意了,老太太回了村,就没命地四散跑了。

  鬼子撤离,回去收割庄稼

  经过了这场惊吓,没人再敢提回家的事。这一住,就是整整四十天。继小汤山、沙河之后,地势险要的南口也失陷了。

  40天后,会头通知说鬼子撤离村子了,村里人才陆续回去,收拾被抢砸得一片狼藉的家,赶着收割早已成熟的庄稼。本报记者 陶春 相丽丽

  相关专题:新京报抗战专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