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酷暑中,记者走近平头百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1:09 江南晚报

  老巷居民——“蜗居”陋室盼拆迁

  昨日,记者走访了中心城区背街小巷的几家特困住户,这些平民百姓在高温酷暑中,过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

  东大街122号大院内,张阿姨一家四口就蜗居在仅10平米的亭子间里。走进屋内,热浪
迎面袭来,墙上温度计示数36℃。张阿姨是30多年的“老工伤”,整个头部和上身都被化学品蚀坏,出不了一滴汗的她备受煎熬。她动情地介绍,两个20多岁的女儿和她同挤一张破床,年迈的老伴只有蜷缩到角落里一张小榻上。前阵子有邻居好心送来张凉席,女儿们欢天喜地着地睡了,甚至不怕地面的凹凸和阴湿。

  后西溪32号坐落着老城隍庙戏台,一间陋室倚台而建。

  张女士头敷湿毛巾,正在用淘米洗菜后的余水为仅4平米的斗室地面降温。如此狭窄的空间却要承载张女士和她幼女的吃喝拉撒。去年黄梅天这对母女的家成泽国,今年她们又要为破宅因干涸而环生的险象担忧。张女士说,“戏台”里还住着多名高龄老人,木质老宅中的灼热每年盛夏都给他们带来许多艰难。

  家住皂荚弄西侧的戚师傅现在一天要在弄堂里冲凉五六次,他面带羞惭地说此举不雅,但因为住房是才数平米的小旮旯,实在无法在房内冲凉。

  据后西溪社居委钱书记介绍,辖区内众多老宅里像上述饱受酷暑折磨的住户多达百余家,他们都迫切盼望早日拆迁,改善住房条件。(记者周震)

  瓜农老张———搭个凉棚“熬”一夏

  今年50多岁的张师傅已经在无锡卖了七八年的西瓜。

  昨天见到他时,他正在北禅寺小区口摆着摊位,打着赤膊,招呼着客人。

  虽然烈日当头,但张师傅一边挥着汗一边还是乐呵呵地对待着每一位买瓜的客人。

  张师傅的瓜摊和其他卖瓜人的摊位一样简陋,巴掌大的地方一大半地方都堆了西瓜,角落里就搁了一张竹床,顶上搭了一凉棚。他笑着称这些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了,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他说,卖瓜人的本钱全在瓜上面,西瓜必须放在透风的地方,如果放在屋子里肯定要坏掉,而且他们得天天照看着,所以每个卖瓜人都只能在露天席地而睡。他说,每年6-9月份他就运着瓜来到无锡,这三个月正好是当地最热的时候。

  炎炎夏日中,他唯一能避开烈日的地方只有那个凉棚,他手上总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样是扇子,一样是湿毛巾,这便是他所有的避暑工具。虽然除出去运货外他平时不需要干多少体力活,但身上的汗还是不停地冒,一天下来他能喝上一大桶的桶装纯净水。傍晚后,他就去打上一塑料桶凉水直接往身上浇浇算是洗澡了,日子久了张师傅身上不免生出了痱子,每次洗凉水澡时皮肤就如针刺一样疼。而晚上,对于张师傅来说,是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候,难以想象他一天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张师傅和另一个瓜贩就睡在一张光板竹床上,为了防止虫子叮咬,就在床上挂了一蚊帐,每晚他都要被热醒好几次,醒了之后他就用凉的湿毛巾浑身擦一下汗消消暑。虽然日子过得是清苦了些,但让张师傅感到欣慰的是,今年西瓜的生意非常好,一天可以赚上150元左右。

  (记者巫晓凌)

  学生打工——顶着烈日“赚”学费

  夏日高温下,有一批大学生正在为自筹学费奔波忙碌,他们离空调很近,却无福享受空调带来的惬意。

  昨天中午,市新华书店门口,阵阵空调凉风吹出,上海大学一年级研究生鞠国魁在远离凉风处守候着,每当有家长模样的顾客出现,他都是第一个迎上前,询问对方的孩子是否需要家教。因为用手时不时地擦汗,他手中写有“家教”两字的纸牌沾上了汗水,又迅速被晒干起了皱,随身携带的水壶没多久就见了底。这名22岁的泰兴小伙前日下午才刚到无锡,为避开高温,昨日一早5时就起床做准备,乘6点钟发车的第一班77路车从借宿地江大新校区出发,7时不到就赶到了市新华书店。

  上午已经有户人家和他谈妥家教事宜,他准备中午随便在外面对付着吃点东西,争取再找份时间安排在晚上的家教。他说,从大一开始,连续5年夏天都是这样在高温下经受考验,已经习以为常了。现在读研究生,每年花费得上万元,父母只能解决一半,其余都要靠自己做家教赚了,而且必须同时兼做几份。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总收入达到60元,生活开支控制在350元/月,这样,一个暑假可以赚3000元。

  来自盐城的江大学子李俊文介绍说,学校有20%的学生暑期在外打工,有的在手机店、首饰店做营业员,有的在家电商场做家电促销。既然是生存锻炼,当然不指望享受安逸。但炎炎夏日确实带来了麻烦,出行问题是最突出的一个。他们这些外地大学生只能住宿学校,大家都赶时间乘早上清凉时出发,于是头几班车拥挤不堪;而晚上,通往江大新学区的77路和95路在晚7时左右就停开了,不少学生为能做晚上的家教,不得不骑车来回15多公里路。

  (记者沛青)

  工棚民工——

  “老君炉”里盼零点

  一间不过20多平方米的铁皮工棚,满满当当地摆着两排共10张床,床下堆满了杂物,两排床中间只留有不到1米宽的过道。工棚里弥漫着呛鼻的汗味。半空中,拉了几根钢丝绳,绳上挂满了衣物……昨天中午,置身在这样的工棚中,仿佛进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来自安徽桐城的民工达贤宽就住在这里。他告诉记者,由于太热,每天等到零点以后才能入睡。

  达贤宽在桃花山垃圾填埋场附近一个工地上干建石驳岸的活。

  每天上班时间是上午6:00~中午11:30和下午1:30~6:30,其余大部分时间在铁皮工棚里度过。经过烈日暴晒后的工棚,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要高出好几度。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宁愿端着饭碗在太阳底下吃,也不愿意进工棚。达贤宽介绍说,吃完午饭后,工友们会带上草席去附近一间厂房里休息。有风的时候,也会到大树下乘凉。

  工棚里最难熬的是晚上。由于没有电视可看,又无法在外面乘凉(蚊子太多),每天晚上8:00以前,大家都回到床上。每张一米宽的毛竹板床上要挤两个人,20多平方米的工棚里塞了20个人,热得不得了。不仅酷热,蚊子还多。挂蚊帐也不太管用,但大家还是舍不得点蚊香,“点蚊香,1个月起码要花费10多元,能省多少就省多少”。“12点以后才能凉下来,我们也才能睡得着”。

  他们平均每人每天的伙食费只有6元左右。工友们对付天热的惟一秘诀就是多喝水,每天每人至少要喝15公斤以上的凉开水。当记者问起能否吃点西瓜解暑,“西瓜没吃到,冬瓜汤倒是喝了不少”!

  (记者陶天成)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