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金融改革的最大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2:34 时代信报

  胡斯然/文 正规金融,民间金融,水火不相容。

  前者是火,不能自救。2005年,中国的金融当局延续了去年用450亿美元向中行、建行注资的“救火者”角色,花了150亿美金注资中国工商银行,拿1650亿元的资金支持农信社改革,还准备了巨额资金等待中国农业银行“重组”。

  由此,“注资”在2005年逐渐演变为金融改革的“先决条件”。注资计划规模之大,力度之强,世界罕见。然而火越扑越大,金融当局和救火员从此融为一体。

  后者是水,想救火,当然不能救像前者一样的熊熊大火,只想为前者不屑一顾的中小企业拾遗补缺,但无奈得不到法律认可,只能干瞪着眼,苟且偷生。好不容易出了个孙大午、涂汉江,但太张扬,刚出个头,就被枪打了个半死。

  即使是这样,民间金融仍然呈燎原之势发展。据花旗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估计,2004年我国非正规资本市场大约为9000亿元人民币之巨,约为银行存款总额的4%,2004年GDP的65%。

  这是个庞大的数字。这是个不可阻挡的蔓延态势。民间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演变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2005年,民间金融终于得到了自己的“江湖地位”。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通过对四川、山西、陕西、贵州四省在年内将进行民间资本的信贷试点,民间金融抬起头来。

  这令正规金融军不快。虽然央行认定了民间金融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可以减轻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但站在银行的角度,民间金融对它的挑战,远远大过对它风险的转移。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在过去二十多年、过去几百年中,民间金融基本处于监管之外,但在大多数地区运行的相当顺畅,其金融风险水平远低于目前的国有金融机构。

  这其中的原因一点也不复杂,就是形成了一套复杂而有效的制度框架,尤其是大多数交易发生于熟人社会内部,因而,其自我监管机制非常有力。

  这令正规金融军汗颜。

  同样,民间借贷的客户需求者一般是城乡个体农、工、商、贸生产经营者,民营小企业等,这些客户被大多金融机构视为风险大、收益低、信用差、难管理的低端客户群体。但就是这样的客户群体,滋生了一个巨大的金融群体。而我们的正规金融军呢,还在向小额存款账户收费,向信用卡用户收费,向零钞清点收费,变得越来越懒,把低端客户群体挡在了各金融机构的大门之外。

  这是两个鲜明的对比。在金融改革和金融风险处置中,央行的救济似乎成了没有成本的、取之不尽的金融资源。

  民间金融的及时正名,在昭示这种改革的徒劳。一种纯粹注资,不对金融制度体系进行彻底改革的改革,不打造一条“让钱多的人找到缺钱的人”的融资渠道,注定中国的金融改革还在期待下一次注资的来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