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抗洪灾政府应有新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2:39 时代信报

  信报记者 吴鹏 周芮/文 张秀良 又到7月,又到抗洪抢险关键月。

  此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报道曾引起了重庆市民的不安——报道中说,重庆今夏将遭遇20年不遇的大洪水!然而,这则消息马上被重庆防汛办予以否认。

  但不管怎么说,正是这样一条“暴雨将至”的消息,揭开了今年重庆这座长江上游
特大城市的抗洪救灾的序幕。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一场大战将临。

  水利局防汛办

  那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不可能,如果真的是有20年一遇的洪水,我们为什么没有接到国家防汛总部的通知?”当听说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重庆今年可能遭遇20年一遇的洪水的消息时,市水利局防汛办的一位先生开始紧张地在网上查询相关资讯。

  该防汛办主任廖代言同样否定了央视的这条新闻的真实性,廖说:“事实上,我市权威部门的预测是,今夏我市长江、嘉陵江最高水位和去年差不多。只有乌江和多数支流最高水位总体上将高于去年。尽管今年我市武隆、潼南、彭水县有可能遭遇洪灾,但也只可能是几年一遇的一般洪水,绝对达不到‘20年一遇’。”

  记者到达市水利局时,该局正在召开今年的防汛抗旱的指挥工作会议。在廖代言主任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刚刚得到的国家防汛总部发来财政补贴文件,一位工作人员递给廖代言,他拿起来看了一眼,对记者说:“只有500万,这些钱太少了。”

  从这间办公室所在的26层的大楼高处向外望,此时的重庆笼罩在39度的高温之下,人们在路上走动,总能感觉的到眼前的热浪在烈日骄阳的暴晒之下不断的翻腾。

  廖代言告诉记者,重庆的防汛抗旱工作,从组织机构的结构安排上看,和位于长江流域的其他城市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同。“也是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下设地方的防汛抗旱办公室,我市分管此项工作的是陈光国副市长,设在水利局的防汛办负责日常的工作。但是因为防汛抗旱是项系统的工程,所以不光是水利局长要参与,重庆警备区的司令员也是组织成员之一。”

  廖主任介绍说:“因为资金每年都严重不足,重庆的防洪工程建设并不理想,区域内沿江18个县级以上城市,大部分城市的防洪能力都还没有达到预定标准。”

  说到去年开县遭遇的特大洪灾,记者问:“去年开县的洪灾损失巨大,后来经调查,是因为洪灾来临前的水文站监测数据严重失实,各部门配合不利造成的,是吗?”

  廖代言解释:我觉得,还是因为各部门之间的传输手段落后和采集、监测手段和设备老旧所致,我们的人没有问题。你可以去看看,我们现在用的还是多年前的老设备。

  重庆气象局:

  小概率突发灾难预测难

  6月25日7时,巫溪岩崩现场气象工作小组正在忙碌地工作。7时15分,一份气象资料从巫溪气象监测现场传到了现场指挥部,里面包括了过去一小时的雨量、累计雨量、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预报等内容。从现场监测到经过对信息的分析加工处理后传送出去,前后花了15分钟。

  在灾难发生以后,气象部门赶往事发现场进行预警预报服务,判断未来天气走向而作出相应反应,是降低灾难危害的一个重要措施。

  “天源化工厂爆炸的时候,信息发布最密集的时候是每隔15分钟就能发布一组观测数据,”市气象局业务处副处长刘德说。

  去年9月开县遭遇的特大洪水被很多人认为是气象部门预报严重不准确的一个例子。

  “特大暴雨的发生是个小概率事件,天气预报就好像给天看病,往往也需要根据经验来做出判断,我们站里面的人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暴雨,所以,去年9月4日早上我们最后发出的预报是最高可以达到120毫米的暴雨,”当时的气象站领班预报员刘毅说。

  这主要是因为气象灾害的发生受到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刘德介绍说,“就目前而言,像高温天气等天气情况,可以提前2——3天预测到并发出预警,而一些突发性冰雹、大风等由于它们的生命史就只有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很短暂,目前的监测系统能够提前半小时预测到就很不错了。美国、日本对局地暴雨的汇报准确率也在24小时内,每提高一步要靠大量的科技投入。”

  据悉,为了提高预报的精确率,重庆正在开展一项精细化天气预报的项目研究。但在这一项目的后面,需要有强大的科技、财政、队伍支撑。精细化预报需要精细化的监测手段,最起码的是建立自动监测站,乡镇一级的自动监测站每个达到2——3万,县一级的每个投入高达10——20万,全市有一千多个乡镇,仅从乡镇一级建立自动气象站的投入来看,就是一笔不少的投入。

  不过,有人认为,按传统思维过分信赖气象预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找借口。

  重庆市气象局的一叠“重要天气预报”信息显示,对于去年开县的灾害天气,重庆市气象局在9月3日和4日分别作了两次重要预报,在该预报中希望各地密切监视此次天气过程,注意局部泥石流及山体滑坡带来的危害。但是,开县气象局局长白青松直到9月4日晚上9点半,也就是降雨量50毫米以上的暴雨已经下了两个小时以后,才和预报员用电话通知的形式向县政府办和防洪办发布了这样的信息:“明天上午暴雨还将持续,降雨量局部可达100毫米以上。”

  而防洪部门同样存在信息链条断裂的问题。开县防汛办方面说,去年9月4日他们没有收到上级发来的任何文件材料。“如果事前知道是120毫米,我们的应急方案肯定都不一样!”当得知市局在早上有过预报时,重庆开县水利农机局局长谈发平激动的把手一挥,“如果知道有过预报,我们在白天就会准备救生设施,财产转移,人不离水的观测,分析洪水态势,一有情况就随时撤离!”

  7月4日,长江上游水文预报中心水情办公室负责人王世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旦下暴雨,监测到的信息在短期内也很容易发生变化。因为无法预计雨是从下游往上游下,还是上游往下游下;是集中在某一段下,还是分散在这个区域下;很容易发生偏差。而一点点的偏差都会影响到水位的变化。

  仅仅靠抵抗

  是抗不了涛涛洪水的

  老是喊缺钱肯定不是办法,中央的政策也不可能全部向重庆一地倾斜。毕竟,重庆只是长江上游的城市之一。

  在水利局采访时,廖代言给记者出示了刚刚进入审批阶段的《2005年重庆市防汛抗旱应急专项》:“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市防汛抗旱总办公室和市级下辖各机关、部队一起构筑起四级防御体系。根据突发灾害事件的紧急程度、危害大小、涉及范围、人员及财产损失情况,由低到高划分为四级预警。”

  廖主任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假设我市某县遭遇特大暴雨洪灾,那么该县立即启动县综合预案,组织力量进行前期抢险救灾,并上报市应急办。市应急办指令气象和水文部门严密监测雨情、水情。在50毫米、100毫米时,是橙色预警信号,市政府启动市防汛应急预案,并同时启动突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通信、医疗救援和现场治安等四个保障预案。市民政局调动救灾物资,市通信管理局保障通信畅通,市卫生局救治受伤群众,市公安局进行现场治安保障,使应急抢险工作有序进行。市水利局等20多个单位部门收到橙色预警信号后,进入应急状态,作好应急救援准备。

  如果雨量达到了200毫米,预警级别扩大为一级特大洪水灾害,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受灾县政府收到一级预警信息。市应急办向重庆警备区、驻渝部队通报灾情,请求增援。在收到一级预警信息的30分钟内,市防汛抢险专业队伍、相邻周边区县增援力量和驻渝部队派出的300名专业抢险人员已经在奔赴灾区的路上,与此同时,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率有关部门赶赴灾区,与灾区政府组成现场指挥部,抢险救灾工作有序进行。

  “除了设立预警机制,还必须要转化防洪思维。努力实现由抗洪抢险向洪水管理转变。”廖代言说。

  据悉,近两年来,已经不断有专家呼吁:改变我们年年防洪年年抗洪,年年抗旱年年旱的关键,在于转变思路。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的司长杨朝飞早在去年就著文呼吁:要善待洪水,还河流于自然。

  杨朝飞的文章中说,抗洪抢险是中国政府的做法,国外一般不会这么做。2002年欧洲也遭遇了大规模的洪水灾害,但是欧洲没有一个国家“抗洪”,不仅欧洲各国,世界其他国家也很少有大规模抗洪的做法。最近100多年来,发达国家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抵抗洪水到自然防洪”的历史性转变。

  早在19世纪末时,美国国会曾经通过了一项有关防洪抗洪的法案,决定采取“加固江河堤防抗洪的措施”,并批准密西西比河流域管理委员会负责这项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该委员会始终坚持了“单一筑堤政策”,并坚信足够坚实和高大的堤防一定能够阻止洪水泛滥。在没有考虑蓄洪、滞洪区建设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堤防建设,使河道大渠化,不仅将自然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而且用高高的堤防人为地分割了洪水与湖泊湿地的天然联系,造成了陆地水生态系统的破坏。1927年美国密西西比河暴发了一场大洪水,沿江堤防有120处决口,百万人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洪水过后,美国于1928年制定了《防洪法》,改变了“单一筑堤政策”,在修复水毁堤防工程的同时,又在河流上游兴建了一批洪水控制性工程(大型水坝、水库等)。1993年密西西比河又暴发了一场更大的洪水,该流域数以千计的水坝与长长的江堤并没有束缚住汹涌澎湃的洪水,水毁的水坝又加剧了洪水的灾害,许多城市城镇淹没或浸泡,损失更为惨重。

  至此美国不得不开始深刻反思抗洪的指导思想,在汲取了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原来的防洪抗洪政策。此后一些河段拆除了堤防,恢复了天然弯曲的河流,他们开始重视湖泊湿地调蓄洪水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移民建镇,动员蓄洪、滞洪区内居民搬迁,“让民众远离洪水,给洪水留出充分的空间”。

  从大禹治水到21世纪,我们的治水之途从未停止,但愿有一天,洪水对于人类而言,不再是猛兽,也可以成为和平共处的朋友。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