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包公祠改“公”姓“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4:04 今晚报

  本报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开封市的包公祠“改姓”了。这家AAAA级的旅游景点,经过一年的试点改制,现如今已改姓“私”,不再姓“国”了。

  据了解,包公祠总资产6800多万元,净资产2673万元,扣除职工身份转换金、离退休职工安置费、内退职工生活费、无形资产等,还有净资产1130万元。按照开封市2002年出台的政策,先奖励净资产的30%给“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功人员”,约为340万元;再按
“一次性付款买断国有产权的优惠50%”,约为395万元;最后以395万元出售改制。原企业三个负责人按“企业高层收购持大股”的政策,占有了75%的股份,他们以297万元的价格买走了847.5万元的国有净资产。

  改制后,包公祠的职工虽然成为小股东,却在股本的限制下失去了选举权、监督权乃至劳动权,本可以签订长期合同的,占了国家大便宜的新老板却要跟他们签订二年一次的合同和内退合同,否则就算作自动离职……暴富于前,暴敛于后,优质的国有资产被人低价贱卖了,包公祠的职工们不禁发出了疑问:

  疑问之一,AAAA级的国家旅游景点包公祠,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其资产能随意卖给私人吗?如果政策许可卖给私人,作为包公祠的主管部门开封市旅游局有这个权力吗?包公祠改制出售是否应报请河南省和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呢?

  疑问之二,企业改制是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让那些困难或亏损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后,获得新的活力。而包公祠2002年赢利500多万元,2003年虽遇非典还赢利300多万元,这个有着包公文化资源的企业,除了纳税外还能向财政上缴利润,是当地一株旱涝保收的摇钱树,竟然也要跟亏损企业一样一卖了之?当地相关部门为什么就不能让一家连年赢利的国有企业“生存”下去呢?

  疑问之三,847.5万元的国有净资产只卖了297万元,白白流失的550万元就这样流进了某些人的私人腰包,这种“政策性流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