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血透"与"腹透"(下)血透受偏爱内有利益大乾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4:59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 汪令来 实习生 谢慧慧

  管理缺位,现今连一二级基层医院也开展这项业务;一些专家直言现状“不容乐观”

  同样为尿毒症患者提供透析治疗,在香港、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腹透”和“血透”的治疗比例高达9∶1,而在内地,这一比例却刚好相反———1∶9。“腹透”,
这一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更方便、经济和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尿毒症特别是早期患者的治疗方案,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治疗机构并不提供。具体对某一患者来说,治疗方法到底适用于“血透”还是“腹透”,当然有待医院会诊。但统计数字上境内外对比如此强烈,却令人心生疑窦:有些医院为何如此偏爱“血透”?本报记者在进一步调查和走访中发现,利益驱动和管理缺位是主要原因。

  贪大求全热衷买进口设备

  “腹透”过程相当简单,只需做一个小小的手术,在患者腹部预留下一个腹透管,此后便像“打吊针”一样,轻松地将腹膜透析液通过这个管口输入体内。因此在设备配置上几乎没有要求。但可能正是这种“没有设备要求”,让“腹透”遭受冷遇。一家大型透析液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分析说,由于“腹透”操作简便,患者除了一个月一次来医院复检、购买透析液外,基本可以在家里自理透析。而“血透”则刚好相反,不仅需要患者在医院治疗,而且还需要医院大量购买价格高昂的仪器———血透机。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研究所一位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医院配置的血透机基本上是原装进口,每台价值10-20万元左右。二甲以上医院几乎都在积极购进,每家几台至几十台不等,且基本上非进口设备不用。有媒体曾大幅报道,广东一家企业生产的国产血透机,虽然性能与进口设备相当,却因价格便宜一半无人问津。一般来说,如果核算服务成本,设备成本越低才越受青睐,为什么有些医院却反其道而行之,喜欢花大价钱买进口设备呢?南方医药所的这位专家一语道破天机:“贪大求全。”首先,有些医院相互攀比,而拥有多少贵重医疗器械,则是基本比较“项目”之一。其次,在一般医院中,进口设备检查费的定价,可以名正言顺地高过国产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是非赢利机构,花多少钱买设备基本上是“医院决策、财政‘埋单’”,说白了,就是“花钱不心痛”。当然,热衷购买进口设备,也不能排降少数医院的个别人员,有拿回扣及借机出国考察等腐败行为。

  缺乏监管致血透遍地开花

  尿毒症病情复杂,由于在治疗过程常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并发症出现,一般需要治疗机构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但事实上,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并没有严格规定,哪一层次的医院才有资格开展“血透”业务,因而在各种利益驱动下的“血透”几乎遍地开花。不管是区医院、县医院还是中医院,有的甚至是“一二级基层医院也在做‘血透’”。对此,连出言谨慎的广州某三甲医院肾内科负责人,也表示现状“不容乐观”。

  一线人员受利益牵扯驱动

  虽然“腹透”、“血透”收费看似不是太大,但知情人透露,由于相当一部分医院的内部政策有失偏颇,直接导致一线医技人员受利益牵扯,形成“血透热”。近年来,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广为诟病,医院特别是正规大医院,在药品处方上的规定日趋严格,一般会将药品收入直接归于医院,以斩断乱开大处方的行为。有的医院甚至还对科室开出的药品费用实行“封顶政策”,即开出药品如果超过某一定额,还会倒扣相关人员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医生开药的盲目性。而对社会上不太注意的医疗器械等医技服务收费,却上不封顶,甚至采取实行医院和操作科室分成,多时相关操作科室能将收入“留下一半”。在这种背景下就不难理解,有医院透析部门为何专注“血透”———“腹透”基本不借助医疗器械,卖的只是透析液,属药品销售;而“血透”则主要借助于仪器,属于医技服务,销售与操作科室等小团体的利益直接挂钩,有的甚至与仪器生产企业搞起租赁业务,一线人员动力孰大孰小,一眼便知。

  利润有巨大的可操作空间

  一般来说,“血透”的年综合治疗费用在6-7万元,若引起并发症会近10万元;而“腹透”仅为4-5万元,如果采取价格较平的国产腹膜透析液,则可低至2-3万元。据知情人透露,这是笼统的综合算法,实际上,如果仅以正规材料标准核算,两种治疗方式,在经济角度患者支出只会相差两成左右。但为什么最后花费却如此之大呢?答案在操作技巧上。这位知情人说,与“腹透”纯粹卖药利润相对固定相反,主要依靠医疗器械提供医技服务的“血透”,价格较贵的耗材如何使用,就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常用的透析器和管路,规定一次性使用的是否在多次使用?规定重复使用五次的可重复使用的透析器和管路,是否会被重复使用10次、15次以至更多?“这方面目前基本上没有临床管理规范”。

  (金陵/编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