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合理利用资源 改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21:0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记者 谭浩、牛纪伟)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但在现实生活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突出,矿产资源滥采乱挖,破坏和侵占耕地,用水无节制,建筑耗能超高……事实上,我国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如果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不到根本改变,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

  一组沉重的数字催人警醒。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不久前,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报告指出,低产值、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资源对于支撑“粗放型”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事实上,“粗放发展”不仅仅存在于工业生产中,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近几年,一些地方的政府机构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地建造起来,但其中不少建筑并没有按节能要求建造,而且办公面积超标,人均耗能加剧。有的政府机关办公人员下班了,却让电脑、空调等电器空运转,甚至连电灯也不关,就让它一直长明到天亮。据统计,我国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耗电量够普通百姓用19天,而全年的电力消耗相当于8亿农民总生活用电水平。

  “粗放发展”的背后是发展观、政绩观的偏差。一些地区、部门和行业在“政绩冲动”的主导下,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忽视由此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

  如何以尽量少的物质消耗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用宏观思维、长远眼光加以审视,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高度来认真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高度重视,提出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世界各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共同的方向。对于我国来说,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在充分认识到资源问题严峻的现实下,我们必须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珍惜资源,杜绝浪费。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完)(责任编辑:罗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