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夏夜,寻找摇蒲扇的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0:00 温州都市报
  连续几日高温,大多数人选择躲进了空调房,或开起了电风扇。蒲扇在一些都市人的记忆里,已经渐渐远去。但在这个酷热的夏夜,蒲扇还是有它忠实的“粉丝”。这部分人没有或者暂时无法使用空调、风扇,这时蒲扇成了他们驱赶热浪的好帮手。前天晚上,本报记者兵分几路上街寻访摇蒲扇的人,听他们讲述盛夏热的故事。

  创业青年
夏夜,寻找摇蒲扇的人(组图)
沈琦彬

  主角:沈琦彬

  乘凉地点:市区水心住宅区桃组团小亭里

  虽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但热浪并没有因为夜的来临而收敛起肆虐的步伐。在水心住宅区桃组团的一个小亭里,几位老人人手一把蒲扇在“扑哧”地用力扇着,在这群老人的边上,一位戴着眼镜、手里也拿着一把蒲扇的年轻人引起记者的注意。虽然蒲扇不间断地在扇,但汗水还是浸透他的衣服。

  这位年轻人叫沈琦彬,来自湖州,今年刚大学毕业。“天气真热哦!这里起码可以通通风嘛!”小沈告诉记者,他就住在这个小亭边上的居民楼里,和一位大学同学合租一间10余平方米的小房间,“这几天高温,在里面热得慌,还不如在这里凉快些!”说话间,蒲扇传来的仍然是阵阵热浪。

  小沈在大学里学习投资经济管理,大学毕业后,他喜欢上了温州,并在市区找到一份从事证券投资的工作。工作非常合他的胃口,小沈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不希望他在温州发展,他多次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才得到允许。“要是在老家,这么热的天气,我一定在空调房里不出来,哪里用得着蒲扇啊!”小沈笑着说。可现在他房间里只有一个小的台式电风扇,这样的天气,根本不顶用。最近几个晚上,他大多在小亭里乘凉!“这可帮我省了不少电费呢!”

  小沈参加工作不久,目前的月工资收入千元左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费用。“能省点就省点!”小沈说自己现在主要还是学习,因为他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会说温州话:“不会说温州话,有些人就不找你做他的投资顾问。步入社会才让我体会到工作的压力和艰辛啊!”小沈叹了口气,有一次,一位因为股市不景气而心情不好的客户,打电话骂做投资顾问的他,怒斥他们外地人做不好投资顾问,这让他很伤心!

  小沈的理想是想考取保荐人,有保荐人资格的全国也为数很少,据他介绍,申请上市的公司都必须委任保荐人。小沈笑了笑:“目前我还得多学点专业方面的知识,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热一点没有空调不算什么苦。”

  叶淦

  低保户
夏夜,寻找摇蒲扇的人(组图)
周文文

  主角:周文文

  乘凉地点:市区公园路路边

  炙烤了一天的大地还没降温,走在路上,记者强烈地感觉到地面的热度。

  夜里10点,记者经过市区公园路时,看到一台电脑人体秤孤独地摆放在路边的角落,没什么生意,坐在旁边的一位大妈手里拿着一把折叠扇慢慢摇着。

  记者和她聊天后得知,大妈叫周文文,双腿残疾,她的丈夫是位盲人叫姜启星。

  夫妇俩目前住在市区华盖里一间低矮简陋的出租房里,靠在公园路繁华地段摆上一台电脑人体秤赚几个小钱。每天傍晚时分,不善言辞的老伴姜启星就会开始整理电脑人体秤,虽然眼睛无法看清物品,但他对这个动作已经很熟练了。老两口的配合很默契,把电脑秤装上残疾车,拉到公园路,两人轮流看管。“干这活已经有6年了。”周大妈打开了话匣,很健谈。

  周大妈自幼父母双亡,又不幸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成家之后,为了生计,两口子克服种种困难,摆摊做买卖,但都因为身体不便的原因而不尽如人意。后来,在社区干部的帮忙下,周大妈和老伴干起了这个相对较为轻松的活儿。“前几年还行,但现在电脑人体秤已经不新鲜了,一个晚上下来,生意好的时候最多也就赚个十来元钱,有时候只有两三元钱。”周大妈有点遗憾。

  老两口原先住在市区公园路,因为旧城改建,老房子拆迁,租住在华盖里已经有4年了,“听说年底可以有新房子住了。”

  另外让老两口觉得有盼头的是他们的女儿小周,“孩子现在已经上大二了,下学期的学费还得想办法筹集。我们老两口自己是没文化了,但就算再苦再难也要把她培植好。”

  “这几年欠下来的债,我们会自己慢慢解决的,只要孩子有出息,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周文文说到动情处,眼眶有点湿润,记者连忙打住话题。

  “我们一般要等到夜里11点或者11点半才收摊。”此时,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热浪,让人浑身难受。谈话间,周大妈摇扇子的手一直没有停下,享受着自己扇出的这一点点凉风。在这盛夏的夜里,她有属于她自己的清凉。叶锡环

  民工
夏夜,寻找摇蒲扇的人(组图)
陈纪成

  主角:陈纪成

  乘凉地点:市区大南路一处工地门口

  71岁的陈纪成眯着眼,“倒骑驴”反坐在椅子上,他的一只手搭在椅子背上,另一只则不停摇着一面花花绿绿的蒲扇。

  他是市区大南路上一处工地的守门人,彻夜守着工地大门。

  这是夜间11点钟。天气闷热得没有一丝风,白日的暑气还没有退尽。在陈老伯脚边,一只不知那里跑来的小狗蹲坐在地上,伸长舌头“哈赤、哈赤”地喘着粗气。

  老陈今年4月从老家绍兴市马山镇来温打工,他的儿女认为老爸种了一辈子的田,打了十几年的工,也该歇歇安享晚年了,但当在温州当工头的亲戚开出每月900元的工资时,老陈在家里就怎么也呆不住了,他不顾子女劝阻,带上简单的行李就来温州了。看管工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工地每天下午六点钟收工,他就搬张椅子守在大门口一直坐到黎明。

  最热的时候也就是刚上班的那几个小时,坐在门口被周边腾腾热浪包围,陈纪成身上的衬衣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不过,对于热,陈纪成并没有感到什么苦。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年轻时什么苦都吃过,烈日下抢收稻子,做小工时,大暑天光着上身在工地上和工友们一趟趟地抬着沉重的空心板……

  守夜工作让老陈提防的是“蚊子和小偷”。夜间户外蚊子特别多,成群结队像一只只小型轰炸机,户外点蚊香通常不起作用,老陈手中的蒲扇就是专门对付蚊子的。

  至于小偷,陈老伯盯得很紧。他来之前工地曾几次被贼光顾过。他夜里喝浓茶提神,精气神十足从不觉困,小偷没了机会,自从他来了工地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偷盗事件。

  在外面打工,家是老人唯一的牵挂。几乎每隔几天,陈老伯就会给老伴打个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还有,才半岁大的小孙孙也很让他想念。

  他准备过年时带上在温赚得的钱回家玩上几天,“那时候,小孙孙不定会喊我爷爷了!”说到这里,陈老伯摇蒲扇频率快了,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线。蓝盾

  社区老人
夏夜,寻找摇蒲扇的人(组图)
陈阿香

  主角:陈阿香

  乘凉地点:市区百里东路安平坊社区

  82岁的陈阿香阿婆住在市区百里东路51号,每到夏天天气稍微有点热起来的时候,她就会在晚上到楼下乘凉。近日高温,她更是早早就坐在路边的“老位置”上和邻居们拉着家常乘凉。

  大概嫌路边的自然风没法驱走热浪,陈阿婆和四五个邻居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把扇子,她们不时摇动着手中的扇子,摇几下扇子搭几句家常。背后,拓宽的百里路上车水马龙,这群老人好像一点都不受喧嚣的打扰,管自己摇扇子。

  陈阿婆说自己娘家在乐清,她在市区生活60多年了。由于兄弟姐妹多,家里没钱送他们上学,她18岁那年就结婚,随着丈夫到了温州市区。那时温州还没有解放,到处是低矮的木房子。他们最初租住在百里坊,丈夫补鞋,她在温州一家私人的纱厂做普工。那时一到夏天,人们会拿一条草席或一把椅子,再带上一把蒲扇,到街边乘凉。“邻居们都很好,像自家人一样。”多年下来,陈阿婆把这乘凉习惯保持了下来。

  后来,她丈夫到温州一家运输公司上班,陈阿婆干的工厂效益不好解散了,她就一直靠打些散工赚钱养家。“以前家里最大的开支是三个孩子的学费。”

  她现在住的房子,建起来已经有二十几年了,有五十来平方米,三代人住。虽然拥挤,但温馨。家里现在装有电风扇,但老人嫌屋子里太闷,电风扇吹得她不舒服。她说外面风大,透气,热闹,听着老邻居拉家常,心里舒坦。

  陈阿婆摇了摇蒲扇,沉默了一会儿,又说,老邻居们关系一直很好,可现在走的走,搬的搬,剩下的不多了,这很让她怀念过去的日子。她说一些邻居再搬迁的话,她乘凉时就太无聊了。王宏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