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救救胡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1:23 北方新报

  “胡凯老师是为了我们才把身体累垮的......”“胡凯老师连续3年被评为九原区级、包头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也正是因为超负荷的付出,让他原本单薄的身体吃不消了.....”7月1日,记者在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中学采访时,老师和学生们的言语中满是惋惜和痛心。

  在九原区青年农场李家村,胡凯的家里,靠务农为生的胡凯的父亲未曾开口泪先流:
“当查出是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治疗要花50多万元时,这孩子说啥也不进医院了,他考虑到家里没钱呀!”说到这儿,一家人无声地抽泣起来。

  他自愿到最偏僻的地方任教

  胡凯的父亲胡克勤今年62岁,由于休息不好加上伤心过度,眼睛红肿得像桃子。回忆起胡凯小时候的点点滴滴,老人脸上的皱纹舒展了许多:“这孩子,从小就让大人省心,长这么大就没和人打过架,学习好。

  “考大学的时候,孩子的成绩不错,考入了包头师专(现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师范学院)政教系,当时他的分数在师专排名第一,很多系都抢着要他。

  “1999年毕业时,学校的分配原则是‘鼓励大学生自愿到边远贫穷地区任教’。胡凯知道消息后回来就和我们商量,想去哈业胡同中学,说一来想磨练一下自己,二来那里更需要他们。我和他妈寻思着,哈业胡同可是包头最偏僻的地方了,离家又远,孩子能吃得下那苦吗?但是看到他态度挺坚决的,想想孩子从小就听话,还是由着他,想去哪就去哪吧。”

  在同一所学校任教的胡凯的妻子赵丽接过话头说:“刚分配到哈业胡同中学时条件别提多艰苦了,校舍是很破旧的马脊梁房,出了学校门,就是满眼的黄土地。当时满怀憧憬分配在这儿的大学生们心理落差很大。但是胡凯却从来没有发过任何牢骚,整天钻研着业务知识,工作起来极为认真。

  “他学识丰富,谈吐不俗,对人又和善,学校师生都夸他人好。就是有了特别好的第一印象,我才开始慢慢注意他。他教政治,所教班级的成绩总是在全校名列前茅。他又乐于助人,经常给我们传授如何与学生沟通的经验。我们从熟悉到了解,最后确立了恋爱关系。

  “那会儿我们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才600多块钱,除了吃饭、日常开销几乎就剩不下钱,就是那么艰苦他都非常乐观。他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平常就把学校当成了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只要有困难他随叫随到,有好几次学生半夜突发疾病,他二话不说从床上爬起来背学生到几里地以外的卫生院看病。

  “提起他对工作的认真劲儿,全校老师没有一个不佩服的。他早晨5点多就起床,去班里盯早自习,晚上11点多还在备课。因为学校偏僻没有书店,他就利用每个星期天回家的时间到书店买学习资料,然后再自己将资料油印成好多套发给买不起书的学生们。2002年元旦,我们结婚,只休息了一个星期,他就又回到学校上课。第二学期一开学,他干脆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我们就在此安家了。我们家也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办公室,课余时间班里的学生一有什么问题总来家里找他,而他也和学生们处成了朋友,经常在一起谈些知心话,乐此不疲。”回忆起这段艰苦的岁月,赵丽没有丝毫的抱怨。

  他是最年轻的包头市级优秀教师之一

  在采访哈业胡同中学的一些老师和学生时,他们都像是商量好了似的用同一种语调说出一句同样的话来:“胡老师可是一位好老师呀!”

  “听胡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出口成章,激情澎湃,虽然年轻,但是他教的班级的成绩总是全年级第一,甚至在全九原区都是名列前茅。我们找他请教专业,他从不保留。”

  “他品性好、脾气好,没见他跟谁红过脸,没见他当面批评过学生。”

  “学生不论学习好坏、家里穷富,他都一样看待。”

  “每天他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

  九原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这样评价胡凯:“从胡老师分到哈业胡同中学后,虽然条件艰苦,与当初的梦想有差距,但他还是毫无怨言地留了下来,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知识一丝不苟,认真钻研,结合当地的特点,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正是看到他的才能,在他5年的任教过程中,学校连续4年让他带初四年级毕业班,并且于2004年提拔他为初四年级组组长。后来,他干脆连家也搬到了学校,与学生吃住在一起,正因为这些无私的付出,学校毕业班的政治成绩连续几年都名列九原区前茅,他也连续3年被评为九原区级、包头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这在年轻老师中是没有过的。”

  去年毕业的胡凯老师班里的一名学生对记者讲起了他难忘的一件事:他在班里非常调皮,有次犯了错误后被胡凯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胡老师先给我让座,我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不敢坐,他接连让了几次。他和蔼地问我原因,我把事先编的谎话忘得一干二净,因为我被他对一个违纪学生的尊重感动了”。

  一名叫王暖的学生讲述起胡凯老师来眼圈先红了:“我是去年从别的学校转来的,由于心理负担比较重,面对中考一点儿信心都没有,平常也很少和同学们说话。胡老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后,什么也没说,只是下课后经常主动过来和我开开玩笑。渐渐地,我觉得他非常亲切,有话就想和他说了。当他知道我有心理压力后,就开始给我鼓劲儿,并且放学后把我叫到他家里补习功课。在我眼中他就像我的兄长,亲和如兄,慈爱如父。现在他病倒了,我更加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知道了他为我们付出了什么.....”去年中考,王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包头市的一所重点高中。

  身患重病,他在三尺讲台上坚持了整整一个学期

  2004年9月的一个星期六,刚开学没几天,胡凯回到家。一进门,母亲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子平常虽然挺瘦,但很精神,而此时他面色苍白,形容憔悴,眼窝深陷,就连走路都显得摇摇晃晃。母亲急忙扶他躺在床上,问他是不是病了。他笑笑说:“没事,就是感冒,可能太累了,躺一会儿就好了。”母亲埋怨儿子:“在学校病了好几天了,也不说请假,非得自己扛着。”他气喘吁吁地说:“学校这两天事多,我又是带毕业班,哪能请假呀!”

  看到他病得厉害,母亲和父亲好说歹说硬是强拽着儿子去医院看病。经过诊断,医生说他患了伤寒,配了一些药。回到家待了一天,星期一一早,胡凯照旧起床要往学校赶,母亲苦口婆心劝他请几天假,但最终还是拗不过他。无奈,母亲将没吃完的药打包好,一再叮咛他回学校后坚持吃药。看着儿子消瘦的背影在视线中一点点缩小,母亲的眼泪扑簌而下。

  从这次患“伤寒”开始,胡凯就感觉整天没劲儿,偶尔还在晚上发高烧。他考虑到自己带的是毕业班,怕耽误孩子们的学业,坚持每天上课。在一个学期当中,除了有一次晕倒在家里实在起不了床、请了一个星期的假以外,他就再没有耽误过课。

  与胡凯同带毕业班的数学老师赵伟回忆起2004年的最后那个学期,语气里充满了悔意。“去年12月的一天,胡凯在晚上又发起了高烧,一直烧到39度多。第二天天气格外冷,清晨6点多,裹着大棉袄仍然瑟瑟发抖的胡凯依然准时出现在了教室,检查完同学们上早自习后,身为年级组组长的他又来到办公室,布置了一天的日常工作,还特意和一位老师调了上午的课。这时,同事们见他脸色惨白,都劝他请几天假吧,他摇摇头说:‘学生们快考试了,我这小病,输点液儿就好了。’说完摇摇晃晃地去了卫生院。

  “下午他就补上了上午落下的两节课。回到办公室,他像虚脱了一样,趴在办公桌上歇了好半天,才抬起头来开始备第二天的课。那天晚上,还轮他上晚自习,他回到家已经是11点多了。现在想起来真后悔呀,为什么当时不坚持让他休息呢?”电话那头,赵伟老师的声音异常沉重。

  他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坚持带完一个学期的课,胡凯决定利用寒假好好休息一下。然而,一个令所有人都未曾预料到的厄运突然降临在他身上。

  今年年初,胡凯发病越来越频繁,高烧一个月不退。在家人的极力劝说下,他来到包钢医院做检查,结果却似晴天霹雳——他被初步确诊为白血病。听到这个消息,全家人都惊呆了,骤然间,刚出生不到一年的小女儿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喜悦荡然无存。

  几天后,胡凯的父母向亲戚朋友借遍了钱,凑了4万多元领胡凯乘上了去往天津血液研究所的火车。经过再次诊断,胡凯被确诊为骨髓纤维化(白血病的一种)。据了解,随着这个病的发展,人体的造血功能将会逐渐衰竭。医生告诉他们,一般得这种病的人都是在50岁以上,大多数是由于劳累过度引起的,像胡凯这样年轻的病人很罕见。

  天津血液研究所的治疗方案是:进行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手术。然而,手术的全部费用算下来贵得惊人,至少需要50多万元。之后,家人又领胡凯去了其他几所医院诊治,但是由于治疗费用昂贵,很快所凑的钱就全部用完了。家人只好带胡凯回到包头诊治。目前,胡凯仅靠三四天或者一个星期输一次400CC的血来维持生命。

  “孩子近一米七六的身高,现在瘦得只有90来斤。他知道病情后就坚决不去住院了,就在家里治疗。他是考虑到家里没钱呀.....”胡凯的父亲胡克勤说起这些老泪纵横。

  惊闻胡凯患了白血病,整个九原区教育界以及他的同学、校友、学生、同事无不扼腕叹息、伤心落泪。九原区政府、教育局、红十字会等单位几次派人前来慰问。他的师专同学、校友、同事以及他教过的学生.....前来家里探望的人络绎不绝。

  九原区教育局发出挽救一个年轻教师的生命的倡议后,捐款者如潮,目前胡凯已经收到捐款6万多元。最为感人的是,胡凯所教过的学生们自发来到家里看望他,临别时,学生王暖背着胡老师,一边抹眼泪一边硬塞到胡凯母亲手里300元钱。

  然而,社会各界对胡凯的救助与他所需的医疗费用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胡凯的一位同事说:“胡老师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执著与忠诚,几年来,他将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学生,献给了哈业胡同这片贫瘠的土地,也把青春定格在了三尺讲台。他才32岁,他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他渴望再次走上讲台,渴望再次与亲朋好友侃侃而谈......只要我们有更多的人献出一点爱心,相信胡老师一定能战胜病魔。”

  口文/本报记者 梁晓龙 口摄影/本报记者 周蕾(来源:北方新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