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卫大麦地岩画探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8:52 宁夏日报

  大麦地,很美的名字,是卫宁北山深处的一片荒漠,了无人烟,稀稀落落生长着酸枣、骆驼蓬等一些植物。但是荒芜的大麦地却灵动不凡,因为岩画———那些在一道道山梁上热闹了几千年的神秘图形。

  在大麦地约15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已经发现了岩石上密集刻画的3000多组、8000多幅岩画,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200多组,超出世界公认的岩画“主要分布区”密度标准的20倍,
数量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罕见。寻找大麦地岩画

  很少有人进入这片荒漠,也很少有人能够领略这些岩画。

  大麦地所处的卫宁北山,大致形成于3亿年前,西临腾格里沙漠,向东流淌的黄河在山南转向北流。传统上认为,卫宁北山是贺兰山南端余脉,所以大麦地岩画常常被说成是贺兰山岩画的一部分。不过大麦地岩画研究者提出,卫宁北山与贺兰山形成时代不一,山体结构不一。贺兰山形成于约17亿年前,是拉张型地垒式断块山地,卫宁北山是一种晚古生代碎屑岩褶皱构造,形成于3亿年前,所以卫宁北山是独立的山体。他们认为大麦地岩画是和贺兰山岩画既有联系又自成体系的独立岩画群。

  大麦地是一种盆地状的山地,其中横亘着东西走向的山梁,四周高山环绕,只有几个山口可以通行。山梁上的岩石排列有序,表面比较平整,成了古代先民的天然画板。很多年以前的大麦地曾经气候湿润,水草茂盛,先民们在这里捕猎动物,畜养牛羊。这里还有大量坚硬的原生铁矿石,提供了创作岩画的工具。丰富的生活题材,合适的岩壁画板,方便易得的刻画工具,加上先民的智慧,产生了今天被人们重新发现的大麦地岩画。

  1988年,一位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调查中偶遇大麦地岩画。消息被宁夏考古所得知,引起了注意。考古所就开始寻找这位发现者,希望让他来带路。几经周折,终于有了消息,可这个地质工作者已经调到河南安阳工作。宁夏考古所人员只好进山自己寻找,用了一个星期时间终于找到了大麦地岩画,遂将进入大麦地的道路作为一个秘密。1989年4月,曾经发现了贺兰口岩画的李祥石,凭着考古所一个司机透露的“向西”两个字和对岩画的热爱,与弟弟一同走进荒漠,开始一次寻找大麦地岩画的冒险之旅。当第一眼看到那里的岩画时,兴奋的李祥石不停的拍照,第一次驻守大麦地。1990年10月李祥石再次带人进入大麦地,对岩画进行线描图整理。从那时到现在,大麦地岩画已经成为岩画研究者的新宠。群集荒漠的精灵们

  大麦地的岩画就像一群群精灵。山梁的岩石上,刻着各种各样的图画。这些精灵令每一个来访者震惊和兴奋,其中有人、动物、佛塔、日月、天地神灵、怪异符号等等。

  精灵部落中有各种动物,羊、马、鹿、牛、狗、虎等,最多的是羊。岩画中有简单几笔勾勒成的单个的羊,也有众多大场面的羊群及围猎场景,还有羊与其他动物共处的画面,以及各种带着羊角形象的图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羊的崇拜,可见羊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恢宏的场面是大麦地岩画的一大特征,有众人携手围猎,也有寺塔祭拜。大麦地最大的一组岩画,被研究人员命名为“游牧长卷”,长达9米,高约1.2米。这组巨幅岩画里有近百个图形,描绘了游牧、狩猎、舞蹈各种场景,表现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还有上百只动物和各种符号。显然,从内容上可以看出,这些岩画的创作年代不一,有的比较晚,例如有关佛教的图形,就大大晚于那些原始游猎场面的图形。

  在这么荒芜的地方,怎么会有如此鲜活的人类印记?这些刻在石头上的作品是什么人留下的?他们究竟在表达什么?为什么而作?又是怎么创作的呢?丽石黄衣揭示年代

  岩画的年代断定,是解密岩画的关键,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大麦地岩画的断代,专家们采用了地衣测年法,具体利用的地衣是丽石黄衣。

  丽石黄衣是一种鳞壳状的地衣,表面呈黄色或锈红色,对环境适应性强,广泛分布我国北方地区。这种地衣附着在岩石上,靠空中落下的尘埃提供营养,所以不会严重腐蚀岩石表面。它的面积形状规则,一般为椭圆或圆形,长短轴或直径的增长与时间成正比关系,因此只要测量地衣附着面积的长轴、短轴或直径,代入公式,就可算出地衣的年龄。如果岩画上附着有这种地衣,那么这幅岩画的年龄至少和地衣等同。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祥石利用丽石黄衣计算出,大麦地岩画的创作年代约为距今800年到7000年之间,相当于从中国的宋辽时期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大麦地的岩画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陆续留下的。李祥石已经测出的最古老的大麦地岩画年龄是7331年,不过他说也许这不是最后的结果。

  岩画的年代确定后,结合其他学科已有的知识,比如地质历史知识和社会发展知识,就能对画面内容做进一步研究,逐步揭开这些画面里的一个个秘密。究竟为什么而作

  根据这些岩画展现的大量人骑、围猎场面,结合断代研究结果,研究者相信原始的狩猎游牧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大麦地繁衍生息。

  先民们为什么在岩石上作画?现在的研究者没有一个能和当时的画家对话,他们各有不同的说法。

  关于凿刻岩画的动机,国内外有很多种解释。有人说,古代的羊倌看着羊群,长昼漫漫,百无聊赖,顺手拣起坚硬的石头,在岩石上敲凿出羊的形象。这是典型的娱乐说。但是这个说法不为多数岩画研究者认同,因为创作这些作品要花费相当大的力气,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作品,不会是一时兴起所致,一定有特定的创作目的。

  我国的岩画研究者比较普遍地接受巫术说的解释,即岩画是巫术仪礼的产物,目的是与神沟通。凭借这些岩刻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愿望、祈求。比如手印和羊同时出现,可能表达的是对牲畜的拥有。对北方狩猎游牧民族来说,牛羊是他们的衣食来源,拥有肥硕的牛羊是当时的人梦寐以求的。但是,自然条件很恶劣,人们仅凭自己的力量不能保障生活,就希望借助巫术通神,保佑人畜两旺。那些弓箭下的动物形象的作用也是如此。大麦地岩画里能看到许多人手持弓箭,射向猎物。研究者认为,原始人打猎之前,总要向神灵祈祷能够捕猎到丰美的猎物,他们把想要狩猎的动物刻在石头上,再将人持弓箭射向猎物的场景也刻在那里,让巫师作法,期望神灵保佑狩猎成功。岩画里的男女交媾图形,表达的是种族繁育的重要性。有些类似人面的图形,则可能是对神灵的描画。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认为种种事物表面的背后都隐藏着神秘的操控力。巫师刻画出某个神灵的形象,然后对之施法,奉献祭品,就算是对着神灵说话。远古的美术作品,特别是肖像,不管是人的还是动物的,通常有符咒作用,表达作者或好之或恶之的情感和期望。

  不管怎么样,这些岩画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存在状态,为现代人走进历史隧道提供了一条通路。岩画资料的整理方法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是整理大麦地岩画资料的主力。以往十多年间做了大量工作。因为大麦地没有人烟,交通不便,加上荒漠中恶劣的自然条件,野外工作非常艰苦。今年64岁的李祥石被同事们尊称为“老爷子”,他带领助手多次进入大麦地,仅2003年就分别于5月、6月、10月3次进入,总共野外工作56天,整理出3147组岩画的8000多幅线描图。2004年酷暑7月,他再次进入大麦地,历时半个月,带领摄影师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已于当年9月下旬集册出版,这是大麦地岩画的第一本画册,收进835幅彩色照片,印数只有200册,供专业研究人员和图书馆使用。

  在《大麦地岩画》第一卷(彩色照片辑)之后,大麦地岩画的黑白照片、线描图及拓片辑也将要出版。研究者说,像《大麦地岩画》这样完整的资料记录,在岩画学领域内是史无前例的,并且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大麦地岩画抢救保护工作。

  地岩画远离城市,远离人群,进入大麦地的道路,只有少数研究者和附近居民知道,总体上保持着原始状态。但是,暴露在野外的大麦地岩画自然风化严重,许多宝贵作品最终变成粉末。环境的恶化更加速了这一过程。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保护办法。有人提出把岩画搬迁到博物馆等地方,或者在岩画原地建造保护建筑,但对于大量密集的大麦地岩画,这个办法缺乏可行性。

  研究者提出,应当尽量减少对大麦地岩画的人为直接破坏;对岩画的宣传宜采取慎重的态度;不仅保护大麦地岩画本身,还要保护岩画区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近几年大麦地岩画遭到盗窃的现象也非常令人痛心。有的岩画,李祥石和助手在做过线描图记录以后没几天,等他们再转回来的时候,就已经被盗贼掘走了。

  大麦地岩画和贺兰山岩画都面临加强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大麦地以北200多公里的贺兰口岩画区已经在1996年成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仍然没能很好地实现保护。一方面,当地农民似乎并不很在意这些世世代代看惯了的东西;另一方面,随着近20年间宁夏岩画研究的大力开展,仅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两次国际岩画研究会在宁夏召开,岩画原件也成了文物贩子的摇钱树。李祥石带人对大麦地岩画所作的抢救性记录和整理特别重要。他们在这些岩画还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全力搜集和制作大麦地岩画的线描图、拓片、图片、书籍刊物、录像等资料,并且还准备建立岩画的电脑资料库,成立岩画博物馆。(据《中国科技纵横》)新闻来源:新消息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