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七·七”68周年祭(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9:51 东南快报
“七·七”68周年祭(图)
  “七·七”枪响民族彻醒

  68年前7月7日的夜晚,日军悍然挑起事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走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卢沟桥畔的枪声,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觉醒。8年血战和3500万中华儿女的死伤,换来了百年抗击外来入侵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关于“七·七事变”,历史早有定论:它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蓄意制造的。然而,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分子仍在颠倒黑白,在“七·七事变”问题上倒打一耙,诬蔑中国方面挑起了战争。

  日本历史学家井上久士表示,日右翼的言论完全是在颠倒黑白,歪曲历史。

  历史真相不容篡改

  1937年7月7日夜,驻扎在卢沟桥一带的日本军队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深夜11时左右,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奋起反抗。这就是“七·七事变”的真相。

  然而,一些日本政客和右翼分子却厚颜无耻地歪曲历史,明目张胆地美化侵略战争。他们狡辩说日本过去进行的战争都是正确的,是为了“自卫”而进行的战争,胡说“日中战争”(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中国爆发了反日运动,中国人想把日本人赶走,日本人是受害者,而中国人是加害者,日本为了自卫而进行战争。

  对此,日本历史学家、骏河台大学教授井上久士表示,这完全是在颠倒黑白,歪曲历史。真正的原因是,日本侵略了中国,因此爆发了反日运动。

  “七·七事变”不是偶然的,是日本蓄谋已久和精心策划的,是日本为寻找借口,全面发动侵华战争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

  1927年6月,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名为《对华政策纲领》的侵略中国方针,公然将中国领土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阴谋把中国东北地区分割出去,使之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会后不久,田中又拟定了对华侵略计划,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提出了日本新大陆政策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日本获得中国的资源后,就可以进而征服印度、南洋诸岛、中小亚细亚乃至欧洲。”《田中奏折》还制定了具体的侵略步骤:第一步占领台湾,第二步占领朝鲜,第三步占领满蒙,第四步征服整个中国,第五步征服整个世界。

  日本军国主义者通过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就是为了占领整个中国,最终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七·七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者通过发动战争,称霸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企图的必然结果,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篡改的历史事实。

  宛平谈判悬于一绳

  1937年7月7日夜12时,北平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打电话给冀察政务委员会,声称“有日本陆军一中队,在卢沟桥演习,仿佛听见由宛平城内之军发枪数响,致演习部队一时呈混乱现象,结果失踪士兵一名,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失踪士兵。”中国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接到报告后回答说:“日军随意在我国领土内进行演习,完全是违反国际法的。事先既不通知,也未经许可,一名士兵行踪不明,我方不负任何责任。”这时,日本特务机关和丰台日军威胁说,如果不许入城搜查,就用军队包围宛平。秦德纯气愤地说:“我不知道日本人怎么这样野蛮!我方为了自卫,只有坚决抵抗。”

  在部署军事防御的同时,秦德纯委派王冷斋等人为代表与北平日本特务机关交涉。

  8日凌晨4时左右,王冷斋等人前往宛平,当时进出宛平城均靠一根从城头垂下的绳索。到达宛平后,王冷斋等人立即与日方代表樱井、寺平等人进行谈判。寺平要求东门的中国军队撤退到西门,由日军占据东门后,再进行调查谈判,遭到王冷斋和宛平驻军营长金振中的拒绝。正在这时,日军向宛平县城发动了第一次攻击,宛平驻军当即予以反击。

  8日晚,在北平,第29军副军长秦德纯与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在天津,29军38师师长张自忠与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分别紧张地进行着交涉。9日凌晨3时,中日双方达成协议:(1)双方立即停止射击;(2)日军撤至丰台,中国军队撤至永定河西岸;(3)宛平防务由中国保安队接任,人数约二三百人,定于当日上午时接防。

  8日晚9时20分,日军下达命令:“将兵力集结于卢沟桥车站附近,准备明天天亮时攻击。”接到中日双方的停战协定后,日军不仅不按照协定撤退军队,竟以监督中国军队是否履行协定为借口,仍将第三者联队主力集结于卢沟桥车站附近,一部分兵力占据沙岗。9日清晨5时,当王冷斋和吉星文正在执行撤兵协定时,日军毁约,下令再轰宛平县城,发射100余发炮弹。

  9日上午7时50分,按照中日双方协定前往宛平接防的中国保安队在卢沟桥附近的大井村受到日军阻击,死伤数人,不能前进。

  破解“七·七事变”四悬念

  全面抗战为何从中国腹地的卢沟桥爆发?

  昨日,李世勤告诉记者,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卢沟桥并不在中国的边境线上,而是在中国的腹地。全面抗战怎么直到这里才爆发,日本人又是怎么来到这儿的?

  实际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的侵华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1933年侵占热河,随后推进到古长城沿线;1935年,忙于内战和“围剿”红军的国民党政府又与日军连续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拱手让出察哈尔东部和冀东22个县。

  日军这一系列的侵略行径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到中国军队控制范围的深处取得一个“点”的驻兵权,这个“点”一般都在铁路线上,然后自己制造事端反诬中国军队,再通过政治和军事讹诈,获得对大面积领土的侵占。

  1936年9月18日,中国驻军一连队与日军一中队在丰台相遇,互不让路,相持不下。后来,国民党政府平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宋哲元以从丰台全部撤出中国军队结束此事。至此,北平南面的门户已被日军堵死。

  “日本人攻打卢沟桥是迟早的事。”85岁的马步先老人回忆。马步先曾是29军主力37师的一名士兵,1937年6月,他在营长金振中的率领下驻防宛平和卢沟桥。那一刻起,这里就成了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之一。

  “驻丰台日军经常到卢沟桥附近演习,6月份开始,演习更加频繁,由白天改为昼夜。”马步先说,“那几天我们睡觉都不敢脱衣服,大刀都攥出水来了……”

  卢沟桥和宛平城是北平与中原联系的门户,与卢沟桥平行的铁路桥是平汉铁路咽喉所在,如果此地一失,整个华北便岌岌可危。

  当时的华北地区,资源极其丰富。据当时统计,全区棉花产量约占全国1/3;铁的储藏量是关内各省中最丰富的;煤储藏量,只山西一省就占全国一半以上,达1271万吨,日本人早就对这块宝地垂涎三尺。

  但是,华北是宋哲元立足的根本所在,也是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军事重地,华北一失就会亡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意识空前高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

  因此,不是在更早,也不会在更晚,全面抗战从卢沟桥上的枪声开始爆发。

  在城外演习的日军怎会在宛平城内失踪?

  1937年7月7日的北平,马步先记得,虽然头一天清晨下了一场雨,但没凉快多久,太阳一出来,热气难当。

  驻丰台日军的演习,在这样的天气里也没有停止。这天的演习地点是宛平西北的回龙庙和东北的大瓦窑。这两个地方离宛平城都只有1500米左右。

  晚上,日军的演习还在继续,宛平城内,营长金振中命令:“如遇日军挑衅,坚决回击!”

  不久,宋哲元的冀察当局接到电话,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称,有一名日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当时已近午夜,天凉了下来,居民皆入睡,宛平城门也早已关闭。日军在城外演习,士兵怎么能在城内失踪?而且,中国军队没有开枪,士兵所带子弹经查不少一发。中国驻军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

  约500余日军带大炮6门,马上包围了宛平县城。冀察当局明知所谓“失踪士兵”是日本人的借口,也没有抗议,只是要求日方派人同中方人员一起前往宛平调查,等情况调查清楚后,再商谈处理办法。

  此时,29军军长宋哲元认为日军找不到他,侵略计划就不能按期实施,于是他躲回了老家。

  卢沟桥畔的枪声响起之时,无论是士兵马步先,还是得到消息的军长宋哲元,都还没有意识到,日军的全面侵华战争已经从这里开始了。

  日军缘何短时间完成大规模兵力集结?

  7月8日晨5点半左右,到达宛平县署的双方调查人员,会商调查办法,还未展开“调查”。耐不住性子的日军开始发动攻击。

  此时,天空下起了大雨,自“长城抗战”以来,29军将士就在心中郁积着一口恶气。他们的抵抗出乎日军意外,日方调查人员看己方占不到便宜,就举起白旗发出信号,攻击暂时停止了。双方在北平和天津同时进行谈判。

  上午,消息传到东京。日参谋本部战争指导课提出:“事已至此,决心干吧!应当制订进攻南京的计划。”

  消息传到延安,中共中央立即发表宣言:“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7月9日凌晨,双方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仅2个小时后,宛平城再遭日军炮击一个多小时。到7月10日,日军4次挑起战事,又4次进行谈判。

  岳思平指出,这是因为日军的兵力不足,无法进一步扩大战事,只能通过欺骗性的谈判争取调兵时间。他介绍说,当时日军在北平城内、通县、丰台等总共驻军不足29军的十分之一。

  此刻,在国民党政府和日军之间委蛇的宋哲元仍然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幻想。

  7月11日,日本近卫内阁已经决定向华北增兵。7月25日,日军向华北方向集结的兵力加上伪军已经超过10万人,实力已经远远超出29军。

  日军何以敢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随后,日军向廊坊发起进攻,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终于发现“和平”无望的宋哲元正式答复日方,拒绝一切无理要求,急令29军各部集结于平津、沧州等处。派人星夜驰赴保定,催促孙连仲等督师北上,协同作战。

  中国军队一度攻克丰台车站,克复廊坊。但是,北平南苑,29军司令部官兵伤亡5000余人。副军长佟麟阁不幸被炸弹击中头部,壮烈殉国。

  29日北平失守,翌日,天津沦陷。

  1936年底,中国有军队200余万人,日本军队虽然从1932年起大规模扩军,现役军人也不到40万人。如果仅看这些数字,仿佛很难理解,全面抗战刚爆发后,日军为什么竟然能够长驱直入,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当时日本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已接近英、美、法等世界强国水平。1936年,钢产量531万吨,居世界第六,造船总吨位18万吨,居世界第三。而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很多工业领域甚至还是空白。制造弹药的硫酸、硝酸、酒精等化工原料生产严重不足,制造火炮的特种钢、制造弹壳的铜材、光学仪器、通讯设备的生产近乎为零。军队数目虽然庞大,但派别林立,矛盾重重。士兵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有效训练,战斗力不强……(来源:综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