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0:23 北京日报
  ——记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党支部书记黄福水
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图)
实习记者 王海燕

  1986年夏,天津蓟县某砖厂。

  一台破旧的101反铲挖土机深陷在一个大泥坑中。炎炎烈日下,六个浑身溅满污泥、眼里布满血丝的年轻人发了疯一样用双手向外扒稀泥,硬是扒出一个方圆几十米的大坑。

  为首的年轻人踉跄着找到砖厂主,请求他用推土机推出一个斜坡,以便把坑里的挖土机开出来。

  “一台机器一小时工时费至少200元。”砖厂主开出高价。

  “求求您了,这可是我们全村人的命根子!”年轻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这个为了不让集体资产受损失,甘愿放弃自己尊严下跪的年轻人,是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党支部书记黄福水。

  19年过去了,在黄福水的带领下,郑各庄由远近闻名的穷村发展成了拥有8亿元资产、人均纯收入1.72万元的京郊百强村。提起黄福水,当地村民人人都夸:“福水是咱的贴心人!”

  艰苦创业拔穷根

  北七家镇郑各庄村位于北京市中轴线北端20公里处,北依温榆河,西连京昌高速公路。2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全靠土里刨食维持生计,年人均收入不过二三百元。

  1984年,年仅20岁的黄福水从北郊农场党校农村后备干部预科班毕业,回村担任生产队队长。他把村里的十几个年轻人召集到一起说,“我看,咱们成年累月地在庄稼地里滚,累死也甭想富起来,不如出去闯荡闯荡,没准儿就能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

  正值北京举办亚运会的前夕,京城大兴土木。黄福水带领村里的年轻人靠白手起家,组建了一支土方施工队。十几个人挥锹弄镐,没日没夜地苦干,当年获得纯利50万元。

  面对这一沓沓能拧出汗水的票子,有人提议赶紧把钱分掉,痛痛快快地过个“翻身年”。黄福水却劝大家:“眼下我们刚刚起步,如果把钱都分了,那么多父老乡亲还是没有出头之日。”

  结果,50万元全部用来添置设备发展再生产。1993年,在施工队的基础上,郑各庄村建立了北京宏远机械施工公司,随后雪球越滚越大,基础工程公司、建筑工程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等成龙配套企业相继诞生。1996年,黄福水把全村十几家集体经济组织整合在一起,组建了宏福集团;接着又以参股、控股的形式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很多熟悉黄福水的人都说,“福水是个有远见的人。”

  2002年春,几十辆挖土机“突突”地开进了郑各庄村东南角的低洼地,昼夜不停地开挖起人工湖。———经村党支部、村委会讨论通过,黄福水决定依托本村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水上公园,把郑各庄建成“绿色生态银行”。

  “建水上公园?瞧吧,这不是造福是造孽。”在这块地上种了一辈子高粱、玉米的老人们将信将疑,“公园建再好也是农村,有谁愿意到农村来?”

  短短两年,郑各庄的水环境初见雏形:占地40亩的水上公园;全长4公里的环村水系……优美的环境引来了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引来了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著名高校,引来了1万多城市居民在此定居;以水为载体,该村集会议、商务、餐饮、洗浴等于一体的大型娱乐休闲项目“温都水城”正在崛起。

  第三产业的兴盛给村民带来了丰富的就业机会。2002年,郑各庄最后一位农民退出耕种,村民实现零待业。2004年,郑各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72万元。

  郑各庄的老人们伸出大拇指,赞道“福水这干部,行!”

  长远规划建新村

  近两年,在新版的昌平区行政区划图上,郑各庄村的标志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化的社区宏福苑。

  步入宏福苑,沿着花木大道径直向里,迈过一道石拱桥,只见一侧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一侧是现代化的体育场。免费开放的水上公园里,村民们惬意地划船、垂钓、散步。越过水面,可以看到不远处就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橘红色住宅楼。

  许多来这里参观的人都啧啧赞叹,“这哪是农村,跟城里没什么两样。”

  然而在七八年前,郑各庄村和京郊大多数农村并没有什么两样,柴草乱堆,污水横流,缺乏规划。稍有点积蓄的村民头一件事就是盖房,相互攀比谁家的房子高,谁家的房子大。

  面对攀比盖房给村民带来的经济负担,黄福水夜不能寐,“与其让大伙儿劳民伤财,不如让我来给大伙儿盖房。”

  1996年,黄福水请来了首都规划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对郑各庄进行实地考察,勾画出本村发展蓝图。1997年下半年,依托这个蓝图,旧村改造实施方案正式启动。

  “上了楼我的牲口咋办?”“冬天取暖蜂窝煤咋往上搬?”……面对村民的种种担心和疑虑,黄福水事先做出了永久免收物业费的承诺,并制定了水、暖、燃气的报销制度,免除了农民上楼的后顾之忧。

  在旧村改造的日子里,黄福水跑遍了全村各家各户,遇到谁家有困难就及时给予解决。

  村民杨士瑞为给孙子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老爷子含着眼泪找到黄福水,“我们先不住楼了,拿出两间房抵押给村里,用抵押的钱先给孩子看病。”黄福水安慰他说,“楼房要住,孩子的病更要治,先由村委会借支给孩子看病,什么时候富裕了什么时候还……”

  如今,在郑各庄,已经有98%的农户搬进了宽敞豁亮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银行、邮局、幼儿园、超市、公交车站等综合配套设施统统建在了家门口。

  全心全意为村民谋福利

  5日,走进郑各庄村会计室,屋子里挤满了喜气洋洋的老人。每个月的这一天,是郑各庄250位老人雷打不动的开支日。

  接过会计手中的400块钱现金,王玉珍老人掰着指头告诉记者,“一个月300块钱养老金、100块钱医疗补助,一年分100公斤口粮一桶油,再加上土地分红,水、暖、燃气各项补贴,我老太太啥也不干,一年干拿七八千,还有啥不知足的。”

  身为农家子弟的黄福水深知辛苦大半生的农民最担心的就是老无所养和因病返贫,从集体经济壮大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始着手制定本村村民的福利制度。

  几年来,郑各庄村相继制定了村民养老生活补贴和医疗补助制度、退休养老制度、就业人员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口粮实物补助制度、全程教育补贴制度等一系列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福利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如今,黄福水的社会事务多了,交际面广了,可他脑子里琢磨的还是给村民谋福利的事儿。这几天,他还在为建社区医院、托老所的事情奔波着,用他本人的话来说,“作为一名村官,我的愿望就是每年都能给村民新的惊喜!”照片由宏福集团提供

  图:黄福水在建筑工地上。

  网络编辑:康琪雪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