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警惕“次道德”的妖艳表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1:37 舜网-济南日报

  文/邓海建

  《重庆晨报》7月6日报道:近日,重庆市江北华新街派出所捣毁了辖区内一家啤酒机赌场。出人意料的是,在赌场内居然发现一个“希望工程爱心捐款箱”。

  一部《天下无贼》为“次道德”赚取了无数时尚而风光的眼泪。从坊间到专家,社会
从未如此“胸襟开阔”地谈论这个话题。譬如赌博是违法的,捐赠又是道德的;抢劫是违法的,救人却是道德的;偷人皮包是违法的,但还回证件是道德的。两相结合,这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次道德”(又称亚道德),通俗地说就是“盗亦有道”。

  当年龙应台写过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文章,对于“次道德”的衍生现象作了淋漓尽致的感性剖析,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对“本该生气的现象不再生气”。当我们习惯了把“次道德”拉入道德的范畴时,对“次道德”的过度宽容必然带来道德预期的降低,难免会出台一些“合理”的怪条例:比如严禁会计做假账、严禁律师出具假证等等。

  其实,所谓“次道德”很有些“伪概念”的意味,因为道德本身就是多层次的,但总归会有道德底线,舆论的褒扬和提倡要高于一般行为底线,这样才有赞赏的意义。说白了,“次道德”就是拷贝古代的江湖哲学和盗匪行规:它游离于主流道德之外,又无限接近正统道德基本的原则;它干着违法的事,却又寻求道德保护伞的庇护。如果把一个比人们公认的社会标准还低、带有“小恶”性质的道德实践拿来提倡,其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公德的蔑视,是对公众道德评判力的践踏,它的价值导向意义是可怕的。

  “希望工程爱心捐款箱”在赌场只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花边罢了,这种表象的“次道德”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平衡心理。“次道德”在实践中的损害可能不至于穷凶极恶,这在法律范畴“罪刑相当”原则中已得到保护,但是我们在舆论中万不能更加宽容“次道德”行为。

  我想起之前的一则消息,某地政府大张旗鼓地打着“次道德”的旗号,在娱乐场所发放安全套。然而现实却很尴尬:“次道德”的宣扬并没有得到市民的认同和接纳。面对“次道德”的妖艳表演,请少些容忍之心——毕竟,“道德”才是社会价值的常态,才是我们内心最温暖最纯洁的底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