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六十八年前全民族抗战始于今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3:20 人民政协报

  何理:中国抗战史学会会长、国防大学教授

  荣维木:《抗日战争史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李蓉: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六十八年前的今天,发生了震惊中国和世界的卢沟桥事变。

  六十年前,中国人民迎来了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历史是指向未来的,对于中华民族,卢沟桥事变和卢沟桥本身一样 ,是一个永恒的记忆。不论多少年以后,1937年7月7日这一天都将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给后人以启迪和思考。又一个 “七七”到了,日前,本刊邀请几位抗战史研究的专家,围绕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爆发这个话题,结合历史细节,作了 一次全面和深入的回顾。

  记者: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意味着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凡事都有一个因果关系,没有日本军国主义者 的全面入侵,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凡事也都有一个前奏,回顾中国抗战,要从九一八事变甚至更早的时候说起,至少 也要从卢沟桥事变的前一年说起。种种远的和近的迹象表明,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但是,至今仍 有一些日本右翼学者试图推翻这一铁的事实,扶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竟然否认日军在卢沟桥开了第一枪,把挑 起事端的罪名归咎于中国军队。实情又是怎样的?

  荣维木:我们就从1936年以来说起。从卢沟桥事变前一年以来日本制定的若干对华军事部署看,发动全面侵华战 争,早在计划之中,只是时间问题。1936年6月3日,经裕仁天皇批准,日本确定的《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明确提出: “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的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为此,陆军在击溃华 北方面之敌,占领平津地区的同时,应协同海军攻占青岛,并占领上海附近。海军在协同陆军攻占青岛的同时,协同陆军占领 上海附近并控制扬子江流域。”8月,日本陆军部又确定了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将侵华兵力从九个师团扩大到14个 师团,具体部署了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的作战计划。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日本陆军部又进一步制定出夺占华北的作战方 案。这些作战计划对作战区域、各区兵力配置、作战任务都有相当具体的规定。而日方所谓“发生中国事变这样大规模的全面 (侵华)战争,(日本)事先并没有相应的计划”,显然是一种谎言。事实上,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也正是按照上述计划 行动的。

  

  何理:即使具体到7月7日这一天的卢沟桥事变,也绝不是什么“偶发事件”。由于可以想见的原因,要找到有关日 军阴谋制造卢沟桥事变的直接资料,确实十分困难。但这并不等于说卢沟桥事变就是“偶发”的。1936年以后,华北驻屯 军就接连制造事端,频频挑衅,如1936年1月的“朝阳门事件”,6月和9月的两次“丰台事件”,7月的“大沽事件” ,12月的“青岛事件”等等。进入1937年后,日军更加频繁地在中国进行军事演习,6月4日近卫内阁上台,其法西斯 军国主义色彩更为浓重,一场全面侵华战争已不可避免。事变前夕,战争在即的消息开始在一些日本人之间传播,已见诸文字 的有,东京政界消息灵通人士之间,传播着“第二柳条沟(湖)事件将会于七夕在华北出现”;一个满铁特务在6月30日对 人说:“一星期以内,如果不发生什么重大事件,就把我的脑袋给您”;石原莞尔也已嗅出“卢沟桥附近的空气不是味道”。 事变发生后,华北驻屯军在凌晨1时接到报告,3时,驻屯军主任参谋已经起草了一份4000多字的《宣传计划》,对每个 细节的处理,都有周详具体的设想,如“要人的监禁”条款中,对付宋哲元的方案就有五个之多。如此内容详尽的计划,很难 使人相信是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的。种种迹象表明,从枪声响起开始,直到日军占领平津,演化成全面侵华战争,每一个发展 过程,无不是在日军的操纵下完成的。

  记者:卢沟桥事变的直接后果是平津沦陷,佟麟阁、赵登禹及5000名二十九军将士壮烈殉国;它的更大的意义则 在于全面抗战局面因此而形成。代表中国主要政治力量的国共两党都在事变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请具体谈谈这方面的 情况。

  何理: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我党中央迅速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率先通电全国,明确阐述了自 己的政治主张。通电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 估计!”同一天,毛泽东、朱德等红军将领还分别致电宋哲元和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随时准备奔赴抗日战场。7月9日,彭 德怀等红军将领发出通电,为红军请命为抗日前驱,“与日寇决一死战”。7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各地发出指示,要 求“对国民党每一抗战的步骤应采取欢迎与赞助的态度,坚决反对挑拨离间的阴谋”。8月22日-28日,中共中央在陕西 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国共产党立场鲜明的抗日主张,得到了全国各阶级阶层爱 国人民的支持,同时,也对国民党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实现,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荣维木:蒋介石和南京政府也随即作出反应。7月8日上午,蒋介石获悉事变发生后,在当天的日记里发出这样的感 慨:“倭寇已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倭已挑战,决 心应战,此其时乎?”显然,他已经估计到事态的严重性。同一天,蒋介石电令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 ,以备事态扩大”。此后蒋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调动和部署。7月11日和12日,南京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接连召开两次关 于卢沟桥事变的军事会议,确定“不求战,必应战”的精神。显然,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意识到战事已难 避免,决心应战并在军事上采取了一定的应战措施。卢沟桥事变发生十天之后,蒋介石在庐山对应邀前来的大学校长、教授、 新闻记者及社会知名人士100多人发表谈话,这篇有名的“庐山谈话”两天后向全国公布。它表明南京政府不愿再向日本让 步,决心抵抗侵略。毛泽东称赞蒋介石的谈话,说它“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对外问题上第一次正确的宣 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全国同胞的欢迎。”蒋介石的谈话公开发表后,南京政府随之着手筹措全国抗日的各项准备。

  记者: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各阶级、各阶层民众的参与,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明确提出:“只有全民族实 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各界民众是怎样以满腔热血和实际行动投身抗战的?

  李蓉:的确,卢沟桥抗战的枪声,激发起全国人民空前的爱国热情。7月8日,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发表宣言,要 求全体北平同学“立刻无条件的联合起来,汇成一条有力的巨流,共同为保卫我们的领土主权而奋斗”。此后,各抗日团体也 纷纷发表宣言,组织战地服务团,声援和慰问二十九军。事变发生后,北平出现了不少感人的事例:距卢沟桥两公里的长辛店 铁路和机车厂的工人,很快为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运来铁轨、枕木、麻袋,构筑工事,并将前线战士砍卷了刃的大刀拿到砂 轮上重新打磨,把前线用坏了的大炮经反复琢磨后修好,又冒着炮火把大炮送到阵地。宛平城附近的农民也纷纷上阵,年老的 当向导,年轻的抬担架、挖战壕,妇女蒸馒头、烙饼、烧开水,连七八岁的孩子也端着水盆帮战士磨刀。一时送饭、送水、搬 运弹药、救护伤员的市民络绎于途。全国各地的工人、农民、学生、商人、民主人士,以及包括文化界、宗教界、妇女界、海 外华侨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各阶级、阶层的爱国者,无不以同仇敌忾的精神,用各种方式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山东胶东 地区的妇女三个月内就捐出黄金五十两,白银1.24万两。汉阳兵工厂的工人为多生产武器,自动将每天工作时间延长到1 4小时。7月31日,救国会“七君子”出狱,沈钧儒当场向记者宣告:“当不变初旨,誓为国家民族求解放而斗争。”郭沫 若毅然从日本回国,投身抗战。远在西藏的热振活佛,令拉萨三大寺及各名刹一律设坛修法,祈祷抗战胜利,参加祈祷的喇嘛 多达20万之众……凡此种种,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近百年历史中从未有过的景象。

  记者:国共合作,是形成全面抗战局面的一个关键前提。事变发生前,两党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但双方尚存重 大分歧。而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和日军的大举入侵,使国共两党再一次回到谈判桌前,并最终达成军事合作和党际合作的共识。 这个共识是如何达成的?

  荣维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按照既定方针,继续扩大侵略。平津沦陷后,日军开始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 路线发动战略进攻。8月13日,向上海发动全线进攻。9月5日,日本宣布封锁全部中国海岸。随后,日本又设立大本营, 作为天皇之下的最高统帅机关,全面转入战时机制。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联袂共赴国难,已势所难免。

  7月14日,中共中央向南京政府表示,愿在蒋介石指挥下努力抗战,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同一天,中共代 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赴庐山,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邵力子、张冲进行新一轮谈判。但此时蒋介石仍不愿平等对待共产 党,他坚持红军改编后只设政训处而不设总司令部或总指挥部,又提出安插国民党人员到改编后的红军去,分任三个师的参谋 长,“转达人事指挥”,三个师的管理教育,须直属国民党行营等项要求,周恩来等人表示不能接受。7月28日,中共中央 指出红军改编必须坚持三个师,四万五千人,上设总指挥部,朱正彭副,并设政治部,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不要 康泽)。在人选问题上决不让步,不准国民党人员踏入营门一步。8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周恩来、朱德、叶剑英 应邀出席。“八一三”以后,抗日战争形势吃紧,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连连遇挫。蒋介石在调集重兵部署淞沪会战的时候 ,急于要红军出师作战,在华北牵制日军。他急令康泽:“快去通知周恩来,叫他们赶快出兵,不要等候改编了,各级副职人 员、政工人员、行政人员也都不派了。”8月19日,国共两党达成红军改编协议。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布将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另外,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共领导的南方各省红军游击 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9月6日,陕北苏维埃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以林伯渠为边区政府主席,张国焘为副主 席。

  何理:在两党合作这个问题上,卢沟桥事变前,中共曾提出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 同纲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政纲和政策。蒋介石为限制中共,实现其“溶共”方针,一再表示“不满意于党外合作的形 式”,要中共提出具体合作办法。蒋介石企图把共产党合并于国民党。1937年6月,在庐山谈判中,蒋介石进一步提出, 成立国民党革命同盟会,由两党同等人数组成,蒋任主席,有最后决定权;两党共同纲领等问题由同盟会讨论决定;同盟会在 一定时期后可扩大为两党分子合组之党,并代替共产党与第三国际发生关系。当时,为了解决两党合作的具体形式,中共原则 上同意组织一个国共两党或各党派的共同机构,但必须首先解决共同政治纲领,实行民主和开放民众运动等问题,保持共产党 的独立性,拒绝接受蒋介石所提上述组织原则。卢沟桥事变发生后,1937年7月15日,中共将由周恩来起草的《中共中 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付国民党,要求立即公布。由于国民党方面从中刁难和阻挠,直到9月22日,才由中国共产党代 表秦邦宪、国民党代表康泽在宣言上正式签字。同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予以发表。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为公布国共两 党合作宣言的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合作抗日。至此,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标志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

  记者:最后,请谈谈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的战略方针及基本战略格局。

  何理: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讨论对日作战方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朱德、 叶剑英出席了会议。南京国防会议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作为中国抗战的基本战略方针,即在军事上“采取持久战略,以空 间换取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优劣形势,争取最后胜利”,作为抗日战争的总体战略,这个方针得到了共产党及各派爱 国军事力量的原则赞同。为了确定正确的抗战方针,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政府提出《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 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对抗战战略方针的制定起了积极的作用。

  8月20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作战指导计划,同时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以平汉、津浦两路北段地区为第一 战区,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后为程潜、卫立煌);晋绥地区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淞沪、苏浙地区为第三战区,司 令长官冯玉祥(后为顾祝同);福建、广东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后为余汉谋);津浦路南段、山东为第五战区,司 令长官李宗仁。各战区均“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之基本主旨。”同时下达“第一期”(预期至1937年10月)作战任务。 各战区的成立及其任务的区分,基本上形成了全国抗战的总战略格局,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坚持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从 抗战初期战场作战的实际态势观察,“八一三”淞沪战役开始后,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基本上分为南、北两个战场。国民 政府从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调集兵力向华北、东南等战区增援。这样,在国共两党及全国各派抗日爱国 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在抗战开始后很快就确立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战略方针,并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基本上形成了战略防 御作战体制。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