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访“大窑文化”遗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4:53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6日电(记者丁铭、赵海军)30多年前,一位叫汪宇平的满族考古学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乡大窑村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场所,这便是闻名中外的“大窑文化”遗址。日前,记者在这里采访时获悉,“大窑文化”新一轮发掘即将开始。

  “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乡大窑村的南山上。大窑村地处大青山前丘陵地带,村前有兔儿山、骆驼山和凤凰山,层山叠峦,山丘起伏,沟壑纵横,
其地质构造主要是由太古界的花岗片麻岩和燧石构成,燧石质地特别坚韧,是制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

  1973年10月12日,63岁的考古学家汪宇平到呼和浩特市郊区榆林子村征集文物,办完事,随口向当地人问道:附近有没有各种颜色的火石?有!大窑村山上到处都是。汪宇平一听,立即骑车来到大窑村。村前山上火石极多,接连几天的调查和试掘,他在大窑村二道沟和四道沟陆续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石器和动物骨化石。这使他意识到,这里埋藏着大量的古人类文物!

  从1976年至1983年,由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和文物工作队及北京大学考古系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先后对二道沟和四道沟进行了发掘,两次共发现人类开采过的石器成品、半成品数以千计,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数不胜数,此外还有石锤、石核、石片等。在四道沟还发现了肿骨鹿化石和人类用火的遗迹。

  大窑石器制造场大量出土的石器,大都属于初步加工的半成品,制造粗糙,一般没有已使用的痕迹。它们是用燧石作原料,用直接打击的方法进行加工的。其中刮削器在整个发现的石器中占绝对多数,而龟背形的刮削器更是刮削器中的主要部分。

  这种龟背形刮削器,器身厚而重,背部隆起,底部平坦。看来,当时是用它来从兽皮上或兽骨上刮肉用的,这种器具应视为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

  另外,在遗址上还留下了许多堆积巨厚、数量极多的石片、石屑等,这可能是当时加工器的“下脚料”和杂物。除上述一些发现外,在石器中还有呈盘状或棱柱状的石核,单边或多边的砍伐器、尖状器、以及各种手斧、石球等。其中砍伐器的数量仅次于刮削器占第二位。

  这处遗址分布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而文化遗迹的实际面积有170万平方米。考古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处遗址与举世闻名的中国周口店“北京人”同时共存,晚于云南元谋人和陕西蓝田人。

  中国著名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专家裴文中、贾兰坡先生及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吕遵谔先生,都曾亲临大窑考察,并指导发掘研究工作。在二道沟发掘现场,贾兰坡先生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并将二道沟文化命名为“大窑文化”。“大窑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石器制造场。

  大窑石器制造场的发现,说明史前的大青山南麓,生活着一群靠打制石器、狩猎、采集为生的古人类。而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这里是一处极其丰富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它包括五个原始社会时期,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在同一处地层保存有五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在国内外十分罕见。

  “大窑文化”的确立,把内蒙古的历史提前到50万年之前,为研究中国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方式,并为后来逐步出现游牧生活等原始社会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汪宇平的孙子、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大窑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汪英华对记者说,从发掘的情况看,“大窑文化”已知的东西已经相当惊人了。“大窑文化”的考古发掘仅仅是开始,许多重要的科学之“谜”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大家期待着更为珍贵的远古遗物如人类头骨、躯骨化石等在大窑发现。(完)(责任编辑:姚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